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中秋,
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中秋帖》只有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没有落款,帖正文右上角有乾隆的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
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稀世珍宝。
《中秋诗帖》为宋代米芾据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后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皇帝书画第一人,他的“瘦金体”至今仍为人乐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描绘中秋的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诗句本身的浓艳而优雅的气氛。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
这件作品即截取一个小景特写,一高士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一童侍立旁边。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
左上方有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 135.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895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著。
《中庭步月图》是文徵明与来客小醉后于庭院中赏月话旧的形象记录,作者以图象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这次雅会,并为之赋予了新的图象内容。
以庭院月光为题材在我国历代绘画作品中确实颇为少见,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访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更为稀有。
《琼台赏月图》为陈牧《月曼清游图》册中画作,明清之后,中秋赏月的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这幅《琼台赏月图》描绘的是中秋之夜,贵妇们聚集高台,吟诗赏月的情景。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手迹,经过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属中国无价之国宝。
图中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
任伯年的《中秋赏月图》,块石之上置青瓷盘,月饼、葡萄和嫩藕历历可见。
微风吹过,竹影婆娑,圆月探头,洒下无限清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往往被视为一种祥瑞之物,历代文学作品也常将玉兔喻为明月。
齐白石所作《丹桂双兔》,画中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以浓墨绘出叶脉,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