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通过不断地假设迭代,找到突破口的。有时候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再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比如夏老师今天要讲的这篇,复旦大学的唐惠儒教授团队和上海交大叶幼琼研究员团队发在25.5分的Cell子刊Immunity上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这个机制研究的过程就很有意思:
首先他们感兴趣的是巨噬细胞的胆固醇调节情况,所以用三种体内外模型,来模拟了TAM(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其实也就是模拟M2极化。然后在这三种模型中,分析胆固醇合成的相关酶的变化。结果发现胆固醇氧化酶CH25H在所有三组模型的巨噬细胞中均显著上调(其实这也就是米勒五法的求同求异法分析,通过这样三组不同的分析,来确定可能与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的胆固醇合成差异,不清楚米勒五法的,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轻松的文献导读》、《列文虎克读文献》和《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对应于CH25H的表达增加,其产生的25HC(25-羟基胆固醇)的含量也在TME(肿瘤微环境中)得到了富集:
那么CH25H在巨噬细胞中的增多,是否和TAM对于肿瘤的抑制有一定的关联性呢?他们就分析了单细胞测序结果(下面的UMAP图,其实就是以不同的基因表达作为标签,对细胞进行了分簇,不清楚这些图的话,可以看看《列文虎克读文献》和《夏老师带你读文献》),发现高表达CH25H的巨噬细胞会导致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也就是将巨噬细胞的M2极化后产生的抑制与胆固醇的代谢结合在了一起。而高表达CH25H会在OXPHOS(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上造成影响:
那么是什么诱导激活了CH25H的表达增加呢?巨噬细胞的M2极化,其实和细胞因子是有密切关系的。于是他们就尝试分析了IL4和IL13这样的对巨噬细胞M2极化有影响的细胞因子,对于CH25H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低pH环境、TME(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以及IL4和IL13都能激活CH25H的表达。那么CH25H对于TAM的免疫抑制又有什么作用呢?IL是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的(不清楚JAK-STAT信号通路的话,可以回去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这个通路在巨噬细胞以及免疫相关的研究中真的十分常见了),他们就分析了一下敲除CH25H后,对于STAT6的磷酸化影响:
结果发现敲除CH25H后(这个其实是柯霍氏法则的验证,缺失CH25H后,来分析具体的功能变化,以此确定CH25H的功能,不清楚柯霍氏法则的话,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从实验台到咖啡桌》、《轻松的文献导读》和《列文虎克读文献》),IL4/IL13诱导的STAT6的磷酸化被抑制,同时STAT6调节的下游巨噬细胞的M2极化,也就是免疫抑制功能也被阻止了,这也就说明了CH25H在巨噬细胞M2极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巨噬细胞M2极化和M1极化的区别,其实也在于能量代谢,于是他们分析了一下缺失CH25H或25HC处理,会对巨噬细胞的能量代谢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Seahorse实验(上图的耗氧率OCR图,这个在《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的铜死亡的那几章里也都介绍过了,可以复习下),发现CH25H的缺失会抑制巨噬细胞的OXPHOS,同样敲除了CH25H也会影响巨噬细胞的线粒体稳定。在低葡萄糖情况下,AMPKα被激活来影响OXPHOS或线粒体生物发生,于是他们就迭代了假设,假设CH25H会通过AMPKα激活OXPHOS,通过敲除CH25H后补充25HC,验证了CH25H对于AMPKα的磷酸化影响。
AMPKα和STAT6其实都参与了TAMs的免疫抑制功能,于是他们假设AMPKα可能会调控STAT6的磷酸化(熟悉AMPK信号通路的话,应该知道AMPK复合体作为一个激酶,下游除了影响能量代谢,也会对很多其他蛋白进行磷酸化修饰,不记得的话,可以去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通过敲除AMPKα分析IL4/IL13对于STAT6的激活,他们发现这个磷酸化激活过程可能是依赖于AMPKα的。而CH25H的缺失也会影响IL4/IL13诱导后,AMPKα与STAT6的结合。而突变了STAT6的磷酸化位点,会使得AMPKα无法激活STAT6的磷酸化。也就是说,AMPKα通过促进STAT6的Ser564位点的磷酸化,激活STAT6:
那么CH25H和25H是怎么才能调控AMPKα的呢?然后这篇文章的重点来了,就是查阅文献,而mTORC1(mTOR复合体1,其实这个在自噬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中都是很经典的了,不清楚的话可以去看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鬼?》系列复习下)会直接磷酸化AMPKα的Ser345和347位点,导致AMPKα的激活环上Thr172磷酸化降低,从而抑制AMPKα激活。而下面这篇Science上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机制,GPR155(溶酶体定位蛋白)通过其TM1结构域结合胆固醇,导致GPR155构象变化并通过Rag GTP酶激活mTORC1:
而AMPKα正是在溶酶体上被募集和激活的,于是他们就假设,是否是25CH通过竞争性结合了GPR155-TM1,导致了无法在溶酶体上激活mTORC1,使得mTORC1无法抑制AMPKα,才引发了AMPKα的激活。通过定位,和25CH与GPR155-TM1的结合验证,以及mTORC1对于AMPKα的磷酸化影响,他们确定了溶酶体上积累的25HC,通过竞争性结合GPR155-TM1,使得mTORC1复合物无法行驶对AMPKa的磷酸化抑制,从而触发AMPKa激活:
那么抑制CH25H的话,在临床上能不能有应用性呢?通过小鼠的体内实验模型,敲除CH25H或与抗PD-1抗体连用,结果发现这样可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也就是把原来免疫细胞含量较少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冷肿瘤,变成激活免疫抑制的热肿瘤:
结果就是这样的一个示意图,高表达CH25H会产生大量的25CH并定位在溶酶体上,25CH与胆固醇竞争性结合GPR155-TM1结构域,导致GPR155-TM1无法通过Rag1 GTP酶激活mTORC1,从而使得AMPKα磷酸化并激活了STAT6,导致了免疫抑制: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了不断地其他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的支持,提出了独到的假设。其实假设的过程应该说是比较大胆的,在没有其他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就能假设25CH通过竞争性结合GPR155-TM1结构域影响mTORC1,然后激活AMPKα。这一步假设的迭代,基本上就奠定了这篇文章机制研究成功了一半了,的确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好了,今天就先策到这里吧,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原文,祝你们心明眼亮。
喜欢夏老师讲文献的话,可以点点星标,点点赞,点点“在看”,多分享多转发。
公众号回复“公克”,没事可以翻翻精华帖,里面有不少宝藏工具,当作是科研过程中的一种调剂也是不错的选择哦,科研并不一定要这么无聊又尴尬:
目前夏老师已正式出版11本书,想要的可直接点以下微店小程序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