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榜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华人在新加坡有特权?李显龙:毫无根据 ·  14 小时前  
新加坡眼  ·  在新加坡偶遇家乡父母官,而且还是副国级 ·  2 天前  
新加坡眼  ·  949新币!iPho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榜

祝卓宏:心理疗愈不能依赖药物,中国精神病学界应做深刻反思!丨壹心理专访

心榜  · 公众号  ·  · 2024-08-15 10:59

正文

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的心理行业公众号心榜。

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我们创设了 【创始人说】 栏目,邀请心理行业内知名的大咖,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与心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本期的内容, 我们邀请到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注册督导师,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祝卓宏 老师 一起来谈谈:现代精神病学为什么无法解决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又是如何带来疗愈的?

以下文字节选自专访内容:




01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只是靠药物,他是好不了的。现在精神科医生,都在学习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本身就应该学习这些。

至于说你做不做心理治疗,那是一回事。但是你要学习这些,了解这些。

我相信以后精神医学的发展,一定会往这个方向走,要 去了解怎么能够让人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感,而不仅仅是说消除症状。

我们人类的精神医学发展快200年了,那为什么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精神疾病患病率却最高?因为那些药物没起到作用。

所以斯蒂芬·海斯教授提出来一个观点: 精神医学按照躯体医学的模式,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整个策略是错误的。

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等等,它和躯体障碍/疾病是不同的。

精神科很多医生,就把精神障碍当做精神疾病,其实它不是疾病,是综合症,是障碍。障碍不等于疾病。

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地改变。

综合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我们现在人类,对所谓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病等等所有的精神障碍,都不了解它背后的机制。遗传因素、神经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等说了半天,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还是要做行为分析、心理分析才行。

所以弗洛伊德很伟大。伟大在哪里?他做一个神经内科医生,按说他应该用躯体医学的思路,来考虑精神障碍、考虑抑郁症。但是没有,他反而是用催眠,让患者去自由联想。

结果,治好了。

他就发现,这个和神经科的疾病,是不同的。

他伟大就伟大在这里——他发现,不靠药物也能治好。

我觉得 现在的精神病学界,应该做一个深刻的反思。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病学界,已经开始做深刻的反思。咱们国内的精神病学界,也应该开始反思。我们不能再把精神医学等同于躯体医学。两者不能走一个方向的路子,走一个路子,一定是死路。

我们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去研究所谓的抑郁症背后的机制,结果你说研究的抑郁症样本,本身就不是一种病。那怎么可能有发现呢?包括研究抑郁症发病后面的基因,研究了那么多,花了那么多研究经费,结果还是找不到——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病,它是一个综合症,是多种症状的组合。

而我们非要把它假设成一种潜在的疾病来研究,策略错了。


02

那么,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疗愈来访者的症状或者说问题的呢?

我做的是ACT,ACT的魅力所在,在于它的基本假设和原来的CBT(行为疗法)不太一样。

CBT是行为疗法加认知。贝克先生认为,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我们认知上出了问题,所以要矫正认知。

但是矫正认知,会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自动化思维可能很多,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有好几个,甚至他的核心信念,都可能不止一个。消除了这个,还有那个。

讲CBT的时候,我经常会拿“杯弓蛇影”来讲。“杯弓蛇影”就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对弓影产生歪曲的认知。通过现实的检验,一下子就能矫正。一次性就能疗愈。

但是,这个是什么?这只是一个问题,只是一个认知。但很多来访者来的时候,他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他可能有好多的歪曲的认知,有好多的自动化思维,有很多的不合理的信念。

这个时候,如果用CBT的话,就要一次一次、一次一次不断地去把帮助来访者去觉察,一般先帮他们检查头脑里的自动化思维有哪些,然后再帮他找到他的规则信念,最后找到核心信念,给他矫正。

而ACT的基本假设,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觉察的能力:你能够觉察自己头脑里的所有这些想法、规则,它不等于事实,不是绝对真理。

你不要被头脑的想法所左右,而是观察你现在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观察你的环境,你所处的情境,以及你内部的语境、内部的渴求、内部的价值。然后再去选择某些规则。

这时候,我们就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规则所控制的。 你意识到你是一个自由人,你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来选择我要采取什么行动。

比如说,接受采访这件事,我也要衡量: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采访?我要对这件事情做一个评估。

我们很多时候做事情,是基于我们内心的价值和外部的条件来选择去做的。

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相信ACT的理念,这个理念实际上是人本的理念。人本主义就强调,我们是一个有自由意志、有选择自由的人,不用被头脑里的规则,或者被我们过去的无意识所决定。

它符合我对人性的理解。

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它在哲学层面上,实际上是还原论。它把我们的心理问题,还原为行为问题、条件反射,和头脑里的信息加工。这个时候,人是跟动物一样的。它把人头脑里面的信息加工,比喻为是计算机信息运算。

实际上,人不是这样的。 人有一个非常超越动物、超越计算机的自我意识在。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选择的自由在。 而这部分,是在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中都没有体现的。它对人性的认知是不够的。

同样,精神分析也是还原论。它是归因于过去,还原到我们无意识中,(认为心理问题)是我们过去的创伤、我们的情结所决定的。但实际上,仍然没有重视我们的自由意志,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觉察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成年人)能够去有梦想、去实现梦想,就是因为你有这种自我觉察能力,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03

对于想要成为咨询师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基本功很重要。

什么基本功? 做人的基本功

聊天,要怎么能够专注地倾听,能够共情,能够让对方产生信任,能够让对方敞开心扉,诉说他痛苦的故事。这个最基本。

如果这个基本的信息的接收、表达,共情的能力,你不具备,那你学那些太高深的,没有意义。

所以最基本的前提, 咨询的尊重、接纳、热情、共情、积极关注,这些最基本的态度,我们要有。

与来访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让来访者感到是一种被接纳、被尊重、被赋能的状态。那种状态下,一些来访者,按照人本主义角度来讲,他自己就会慢慢地在跟我们互动的过程中,靠他个人的顿悟能力与觉察里,变得灵活起来。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而应该更注重和来访的关系。

咨询关系有5个方面,对应的是咱们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

“仁” ,相当于 共情 ,仁者爱人;

“义” ,意味着 利他 ,利他是热情,我们要把我们的能量释放出去;

“礼” ,是 尊重 ,尊重意味着有边界,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智” ,咨询师要有 智慧 ,要能够觉察到对方智的一面;

“信” ,就是 诚信 ,做到言行一致,态度一致,能够让来访者对我们建立信任。

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一个好的心理咨询。


—END—


壹心理简介: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

2024年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开营补录,名额有限!!
怀揣咨询师梦想的你
快来「 执业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
开始你的执业第一步吧~
▽▽▽

↑点击图片, 添加壹心理规划师, 免费职业规划↑
① 专 业顾问1V1职业规划
②全套108页《心理咨询师入行手册》
③ 1份心理咨询师执业地图





想入行该问谁?

试试 加入 【咨询师 入行】 交流群

↓↓↓↓↓

扫码加入

备注:入行

适合:所有 想成为咨询师 的朋友

分享: 入行资讯、入行交流、个案演示、学习资源
大咖专访: 徐凯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