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科普 | 把苏打水当日常饮用水,真的健康吗? ·  8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正式开通! ·  昨天  
中国药闻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社恐律师讲述:我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管理合伙人的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4-05 01:14

正文


作者 | 何俊 广东方图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来源 | 道方图说


很多在团队中发展的青年律师会发愁, 没有时间拓展自己的客户, 那么将来的人脉资源从何而来呢?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2004年进入律师行业成为一家公司制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律师,外省人,从工作两年的广州来到佛山,人生地不熟,几乎不认识一个人。

我曾说过,我从未一个人单独执业过,一直在团队中成长。那是否代表着我不能具有个人的人脉资源呢?不是的。

首先,我获得的最好的人脉资源,其实是我的合作搭档。 在最早实习的律所,我认识了陈建南律师。我们当年一起组建知识产权部门,一起办案,一起见客户,这种合作的默契是早年就已经形成的。很多同行会羡慕嫉妒恨我们这种长期而且默契的合作关系,但如果没有早年的经历,那么后期合作的时候必然需要很多时间去磨合,而且还不一定会合适。

其次,我获得的人脉资源,是一些客户法务的认同。 当年在办理案件中,因为个人比较有担当,愿意冲在前面去解决问题,因此给一些客户法务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这些资源,并非在我离职后就会找我合作,而是过了很多年后,我和陈律师已经组建了团队并且在律师行业小有知名度之后才重新合作。

还有,通过一些案件的办理,我收获了一些同行、法官的认同。 记得刚刚执业的时候,还能进入法官办公室提交材料,沟通案情。我常常会带上一些自己的文章还有律所的书籍跟法官交流。有的时候碰到自己的不确定的问题,也大胆地打电话给脾气好的法官请教,一来二去,他们对我也有了一些印象。

加上当年律所要求制作的证据材料装订也比较漂亮,容易给书记员、法官留下比较好的印象。我记得有一次遇到当事人去律所咨询案件,说是找我的。问当事人为什么会知道我(太年轻了,不敢置信),当事人说是法院系统的人介绍说我做案件很不错。我完全不知道这位推荐我的人姓甚名谁,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认真做事,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决心。因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那么总是会有人会赏识的。后来,也正是这个道理,我办的案件越来越多,而且一直活跃在知识产权典型案件的办理上,在业界慢慢积累了一些名声,越来越多的同行和法官都知道我,愿意去关注、去倾听我对于案件,对于行业的一些看法。

我认识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很多年,但他说,认识和认同是两回事。所以直到我们几个合伙人组建方图几年后,他看到我们一直在做无私分享自己的办案干货文章的事情,才真正认同了我们,并会热情的给我们推介自己相熟的企业资源。

很多年轻律师整天抱怨是因为自己在团队中,无法开拓自己的客户,因此也就无法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 一旦得不到客户和其他人的认可,则会认为是团队合伙人挡住了自己耀眼的光芒,或者认为是律所给自己的头衔不够大。其实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第一,人脉资源不仅仅是客户那么简单

客户的信任只是一个方面,伙伴的信任,还有社会资源对你的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伙伴的信任,那么团队自然无法长久并壮大。但伙伴的信任从何而来?

其实就是你如何看待利益的分配,只有那种愿意把团队利益永远放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人,才能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伙伴们的认同。所以做合伙人,首先是公心,没有公心即使在合伙人的位置上,也很难获得别人的诚服。公心之外,才是认知和能力。如何做专业化,如何做品牌,如何做产品差异化,如何构建团队能力模块等等,这些都是靠认知和能力来做到的。

而社会资源的信任从何而来?

大多时候都是依赖个人性格和人品的。有的时候,你刚入行代理一个案件,碰到那个非常欣赏你专业能力的法官,信任就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我常常跟年轻律师说,要在每个案件的代理过程中去建立个人品牌。提交材料,电话沟通,参加庭审等等都是用心表现让人记住的机会。我自己年轻时候办理的很多案件,多打几次电话,书记员甚至能够一接电话就叫出“何律师”。跟政府机关打交道,记得协助律所主任做一件事情,我用心做了一个方案。当时在负责方案讲解的时候,那位副局长专门拨开桌面的绿植,夸赞说应该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

2011年跟陈律师开始组建合作的时候,因为他资历深,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而我会做很多团队中类似秘书的工作,比如推进案件的进展,跟进拜访客户的时间,以及协助陈律师举办一些律协的活动,比如跟法院约座谈会时间。但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却获得很多律协,包括法院系统一些工作人员的信任。

所以社会上的人脉资源的获得,无非是你多做一些社会性事务,在这个过程中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让别人从你做事的过程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有智慧而且可靠的人。 所以,年轻律师要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就要大胆地走出去,去跟同行交流,去承担一些律师协会的公共事务,多组织和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第二,平台是敲门砖,平台也决定了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脉资源圈层,甚至决定个人的认知高度

如果你进了一个做上市业务的尖端律所,多做几年自然就能够触及这个领域很多资源,并了解这个业务的运作规律;如果你进了一家海事海商的律所,做几年海事海商的业务,那也自然会接触这个特殊领域的客户和社会资源。

我常常说,我工作第一家律所决定了做知识产权疑难诉讼的基因。因为当时律所的主要客户都是佛山制造业内的知名企业,而律所主任是一个非常注重业务可视化品质管理的人。我们一边服务着这些行业龙头企业,一边从律所主任那里学习法律服务的精细化作业方式。这些都是外面的律师很难接触到的客户,也很难仅凭一己之力自学而来的法律服务方式。那个时候,主任会给我们看金杜的杂志,律所甚至在香港有参展活动。她对行业的很多认知,会无形中传导到有心人的眼中,形成认知启蒙。

当我们今年开始做涉外业务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深切的感受。 哪怕是知识产权领域,也有不同的圈子。 比如涉外知识产权这个领域,如果没有领路人,恐怕方图再过十年也无法进入。这也是我一直建议年轻律师不要过早的独立,要善于借助平台的力量,去实现自己在律师行业的目标。

第三,清晰的个人短板认知,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获取更多的人脉资源

当年有同事劝我说,我过于年轻,与陈律师合作,我做的所有一切都会被外界认为是陈律师的功劳,最终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其实这个思维,就是担心别人从自己这里得到的太多。如果我都抱着这样的思维,必然很难走到今天。

在所有合作中,是否对我个人公平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我能做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能力成长,我一直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我一个人,我很清楚自己社恐,不够勤奋。那么很多客户,我会羞于主动去约见,很多知识产权领域的培训论坛活动,我会懒于参加。我会写文章做公号,但会羞于主动推介自己公号内容。这是我个人很难突破的短板因素,长此以往,我不要说发展专业化,最多也是靠天吃饭,靠案件口碑吸引客户来找我,能够一年做个50万-100万元业务就阿弥陀佛了。

但是在团队中,我个人的管理能力就如鱼得水,做战略,推执行,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等都是我感兴趣,愿意花时间研究并积极实践的领域。 而我个人的社恐问题,因为极少一个人参加活动,而且圈内很多人也认识自己,所以一般看不出来 。而懒惰则因为个人担负了带领团队的责任,很多事情不得不提前想,提前做,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团队中最勤奋的人。所以我不仅克服了自己的短板,而且还充分发挥了自己长板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别人叫我“小何”,误认我是陈律师的助理,到很多同行因为方图的名声在外,而专门来加我的微信,预约上门拜访。我的付出,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至于收入,相比外面律所的重客户重资源的分配方式,在外人的眼中我可能非常吃亏。但这是我自己主导制定的分配规则,我从不后悔。 关键一点是,如果没有方图团队的共同努力,我若一个人执业再努力恐怕也没有现在这个收入,那我为什么要抱怨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