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很多年,但他说,认识和认同是两回事。所以直到我们几个合伙人组建方图几年后,他看到我们一直在做无私分享自己的办案干货文章的事情,才真正认同了我们,并会热情的给我们推介自己相熟的企业资源。
很多年轻律师整天抱怨是因为自己在团队中,无法开拓自己的客户,因此也就无法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
一旦得不到客户和其他人的认可,则会认为是团队合伙人挡住了自己耀眼的光芒,或者认为是律所给自己的头衔不够大。其实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
第一,人脉资源不仅仅是客户那么简单
客户的信任只是一个方面,伙伴的信任,还有社会资源对你的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伙伴的信任,那么团队自然无法长久并壮大。但伙伴的信任从何而来?
其实就是你如何看待利益的分配,只有那种愿意把团队利益永远放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人,才能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伙伴们的认同。所以做合伙人,首先是公心,没有公心即使在合伙人的位置上,也很难获得别人的诚服。公心之外,才是认知和能力。如何做专业化,如何做品牌,如何做产品差异化,如何构建团队能力模块等等,这些都是靠认知和能力来做到的。
而社会资源的信任从何而来?
大多时候都是依赖个人性格和人品的。有的时候,你刚入行代理一个案件,碰到那个非常欣赏你专业能力的法官,信任就在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我常常跟年轻律师说,要在每个案件的代理过程中去建立个人品牌。提交材料,电话沟通,参加庭审等等都是用心表现让人记住的机会。我自己年轻时候办理的很多案件,多打几次电话,书记员甚至能够一接电话就叫出“何律师”。跟政府机关打交道,记得协助律所主任做一件事情,我用心做了一个方案。当时在负责方案讲解的时候,那位副局长专门拨开桌面的绿植,夸赞说应该多一些像我这样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
2011年跟陈律师开始组建合作的时候,因为他资历深,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而我会做很多团队中类似秘书的工作,比如推进案件的进展,跟进拜访客户的时间,以及协助陈律师举办一些律协的活动,比如跟法院约座谈会时间。但我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却获得很多律协,包括法院系统一些工作人员的信任。
所以社会上的人脉资源的获得,无非是你多做一些社会性事务,在这个过程中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让别人从你做事的过程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有智慧而且可靠的人。
所以,年轻律师要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就要大胆地走出去,去跟同行交流,去承担一些律师协会的公共事务,多组织和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第二,平台是敲门砖,平台也决定了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脉资源圈层,甚至决定个人的认知高度
如果你进了一个做上市业务的尖端律所,多做几年自然就能够触及这个领域很多资源,并了解这个业务的运作规律;如果你进了一家海事海商的律所,做几年海事海商的业务,那也自然会接触这个特殊领域的客户和社会资源。
我常常说,我工作第一家律所决定了做知识产权疑难诉讼的基因。因为当时律所的主要客户都是佛山制造业内的知名企业,而律所主任是一个非常注重业务可视化品质管理的人。我们一边服务着这些行业龙头企业,一边从律所主任那里学习法律服务的精细化作业方式。这些都是外面的律师很难接触到的客户,也很难仅凭一己之力自学而来的法律服务方式。那个时候,主任会给我们看金杜的杂志,律所甚至在香港有参展活动。她对行业的很多认知,会无形中传导到有心人的眼中,形成认知启蒙。
当我们今年开始做涉外业务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深切的感受。
哪怕是知识产权领域,也有不同的圈子。
比如涉外知识产权这个领域,如果没有领路人,恐怕方图再过十年也无法进入。这也是我一直建议年轻律师不要过早的独立,要善于借助平台的力量,去实现自己在律师行业的目标。
第三,清晰的个人短板认知,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获取更多的人脉资源
当年有同事劝我说,我过于年轻,与陈律师合作,我做的所有一切都会被外界认为是陈律师的功劳,最终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其实这个思维,就是担心别人从自己这里得到的太多。如果我都抱着这样的思维,必然很难走到今天。
在所有合作中,是否对我个人公平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我能做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样的能力成长,我一直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我一个人,我很清楚自己社恐,不够勤奋。那么很多客户,我会羞于主动去约见,很多知识产权领域的培训论坛活动,我会懒于参加。我会写文章做公号,但会羞于主动推介自己公号内容。这是我个人很难突破的短板因素,长此以往,我不要说发展专业化,最多也是靠天吃饭,靠案件口碑吸引客户来找我,能够一年做个50万-100万元业务就阿弥陀佛了。
但是在团队中,我个人的管理能力就如鱼得水,做战略,推执行,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等都是我感兴趣,愿意花时间研究并积极实践的领域。
而我个人的社恐问题,因为极少一个人参加活动,而且圈内很多人也认识自己,所以一般看不出来
。而懒惰则因为个人担负了带领团队的责任,很多事情不得不提前想,提前做,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团队中最勤奋的人。所以我不仅克服了自己的短板,而且还充分发挥了自己长板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别人叫我“小何”,误认我是陈律师的助理,到很多同行因为方图的名声在外,而专门来加我的微信,预约上门拜访。我的付出,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至于收入,相比外面律所的重客户重资源的分配方式,在外人的眼中我可能非常吃亏。但这是我自己主导制定的分配规则,我从不后悔。
关键一点是,如果没有方图团队的共同努力,我若一个人执业再努力恐怕也没有现在这个收入,那我为什么要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