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企业家必须具有竞争意识1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2-06 11:22

正文

为何竞争

顾客和用户虽然数量很多,但是他们只有一方;而厂、商虽然数量较少,但为多方。每方都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两者之间的力量并不均衡。厂商根本搞不过消费者,即使做到价格控制,只要消费者联系起来不买,厂商也一定认输。按照这样的说法,主观为别人的背后实际上客观为自己,多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使得竞争无处不在。而且这种竞争不是从某个产品或者某个个人来看的,那是一个无形的“太平洋”。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思考,假设消费者不存在任何的消费偏好,也不缺钱,也不存在任何的采购或者消费以及消费后的“摩擦”(所谓的摩擦就是消费需要成本),若纸杯与玻璃杯的性价比一样,消费者采购时会买纸杯还是玻璃杯?

消费者采购时并不是根据价格进行决策的,而是根据性价比进行决策。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来比较一下玻璃杯和纸杯。

纸杯五分钱一个,玻璃杯五块钱一个,由于不存在消费偏好和使用摩擦,纸杯一次使用报废,玻璃杯一百次使用报废,报废结果一样,买回来都没有成本,这两个杯子性价比是一样的。

玻璃杯使用一百次是五块钱,每次也是五分,纸杯也是一次五分,这就是它们的性价比。但是,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长期下来我们仍旧会去买玻璃杯,这仍旧是根据性价比来做决定的。

因此消费者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是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满足他需要的能力的评价。消费者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考虑这种东西是否能够给他带来收益,绝非简单的价格最低化。菜市场上“货比三家”,虽然表面上比的是价格,实际上比的仍旧是性价比。消费者是根据性价比进行决策的,这个性价比就是投入产出,考虑到了收益,这就是价值的概念。因此,成交价必等于交易双方的边际用值。

公司产品走向市场时,竞争无处不在。两家都在卖相同的纸杯,这个就是物品竞争,那么如果一边卖纸杯,一边卖玻璃杯,有没有竞争?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因为这里还是一个功能的竞争。那么如果说一个卖大米的和一个卖小轿车,有没有竞争?绝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没有了竞争,事实是有的。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宝马车的价格不断下降,下降到两顿饭钱就可以换一辆宝马车,就会发现很多人宁愿饿两顿也去买一个宝马。等到饿两顿的时候却发现米卖不出去了。所以宝马车的价格下降,必然导致米价的下降。这里为什么会有竞争?宝马车受到什么约束?——口袋里的钞票!因此我叫“口袋竞争”。

这种情况在买房子、买车子的时候是最典型的。很多人买了房子不买车子了,买了车子房子买不起了。因此,万世万物在市场上都存在竞争,这个世界是关联的。不要认为美国跟我们是无关的,不要认为“ 911 ”时间与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实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水塘,虽会不断地起波澜,但每次波澜最后结果一定是趋平。 不要异想天开哪个行当一夜之间发大财,还是选择一个行当老老实实做,整个世界是一盆水,哪个地方低了另一边的水就过来了。 因此企业家、优秀的管理者必然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一切敏感。

如何竞争

优秀者对待世界基本方法就是吸纳法,常人采取多为排除法。排除法的人通常在一百样东西里只对一样东西有感觉,其他就都丢掉;而采用吸纳法的人则把一百样东西都拿过来,他随时都在挑选。如此一来,他挑选的余地就比排除法的人大,成功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多。

学校教育也常常出现这种问题。在浙江大学,给本科生上课学校通常都不太重视,因为这样做没有“好处”,给本科生上课被许多老师“排除”在外。但我非常喜欢给本科生上课,因为我认为给本科生上课实际上把我十五年后的饭碗都准备好了。十年、十五年以后这些本科生都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精英,如果他们觉得鲁老师曾经给他们上的课有用,他们就有可能会到浙大找鲁柏祥,一百个人有五个人来找我,我还怕以后没饭碗?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分天资,但却能得以有效利用,那么这个人便比一个拥有十分天资,但却全被无知禁锢住的人更加厉害。教育就是那些逐渐被同化的知识,这些知识会逐渐变成一个人的一部分,而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和功效则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自己的所学表达出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满腹经纶却无法应用,这样的知识也是毫无用处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