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虽地处幽僻,却引许多人慕名前来。
但普通上班族也可以消费得起。
10年后,我们在河南新乡对林炳辉进行了回访。
30年前我搬到乡下去住,动力是因为喜欢茶,所以会想要去找一个环境。食养山房选址在山里,非常亲近自然。当时一下子就把三个空间都拿了下来,建设的时候,只是把周边的竹林稍微清理一下。
2000年左右,无论是花器、茶道具、老普洱,好东西都很平价,我也在有能力收集的状态,有空间可以储藏。几个茶室依次建造,布置就慢慢得心应手。
在台北,食养山房的定位就是普通日常的生活,一般的上班族都能够去,不会有什么压力。市场上只能买到应季的食材,但做菜的时候我们会用一些巧思来布置,让整个画面是愉悦的。
我喝茶有40年。每个茶人都说我来教你怎么泡,如果真的懂茶,你什么都不敢讲,因为茶太渊博。泡茶其实我现在没有很用力,10年前我说,泡茶要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那时候是很认真在泡茶,现在是很随性地在泡茶。
初学茶,我觉得倒是可以到自然里去走一走,在早晨和黄昏去看看风景,云彩幻化,欣赏花开花落,自然是最好的导师,这样你可以不局限在眼前的一杯茶里。
遇到什么茶喝什么茶,有时候一杯茶好喝,关注泡茶人的手势,茶量、水温稍微请教一下,跟会泡茶的朋友多多亲近,最重要的是多观察,熟能生巧,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瞬间的触动,突然就蹦出来。
喝茶到了某一个程度,当然需要具备人文跟专业。比如看画、看电影、看古董。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看电影,因为导演就是一个最好的全才艺术家,电影会给你美学的提示。学习看古董则是要学着理解和欣赏它的质感,从而知道该怎么布置自己的茶席。
食养山房曾几度搬迁
最后选址在新北市汐止区山间
之前食养山房离台北故宫很近,我也经常鼓励我们的同事多去台北故宫走走,培养一些人文的气质,不一定要懂,但潜移默化的浸润特别重要。
喝茶喝到最顶级,就是去欣赏不同品种的好茶,很多茶的滋味都有它的天花板级别。但好茶不一定要常喝,喝过就好,负担就不会那么大。
我平常喝茶的习惯,会看那天的气候和身体的关系。春天的话,喝点高山乌龙就蛮合适。盛夏的时候,喝一些新的普洱,五脏六腑会有一种清凉感。寒冬的时候,喝一杯熬得很非常浓厚的普洱茶,会觉得非常温暖。茶有茶性,和看天气穿衣服的观念是一致的。
现在真的很难买到又实惠又好喝的茶,茶的学问很深。上次我友人请问去茶馆喝茶,我看标价,成千上万块一泡茶,有些惊讶,喝茶俨然慢慢已成一个奢侈品!
我的经验是,你在买茶、喝茶的时候,只要是和你开篇讲故事,99%都是有问题的,剩下1%你冒险的机会就更少。再多喝好品质的茶,识别的能力自然就会提升。
茶人的心性蛮重要的,不管有没有人文的积累,或者对茶有没有很深的钻研,甚至是不是很好的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泡茶的人如果对人有善意、有诚心,那才是最好喝的茶,喝那种茶是最愉快的。
这10年,我常来跟大陆的年轻人喝茶。他们无论是学养还是专业,都非常精彩。后来变成我的朋友全部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我就忘了我自己的年纪。
我跟璞真是莫逆之交,这个“莫逆”主要是眼光的莫逆
。我们在平常都不大喜欢讲话,但看收藏、对茶汤滋味的感受都蛮一致的。现在还能够找到用心沟通的朋友,不用透过语言再去解释还蛮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