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总爱说小孩不懂爱情,可现在的小学生诉起衷肠来,成年人也只能自愧不如。
不信,来看看这篇《第一次奋进》。
“
我还可以见到她,所以这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离别
”;
“我有些失魂落魄了,就像一个在黑夜里失去火光的宿营者,被阴暗吞噬”;
“每想到她,我就又像心中射入了一束光一样。
我悟到了,她就是我的光。
”
作者小邵的老师说,这哪里是“奋进”,明明就是《第一次暗恋》!
文采斐然又真挚不已的情书,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一群老叔叔老阿姨们看过后都说不敢相信。
老师说,这个小邵曾经写过《梦的解析》读后感,一年级就开始读《道德经》,最近在看的书是《王小波文集》。
难怪写情书这么厉害。
不知又有多少成年人在被这行云流水的文字感动时,才发现自己好像连暗恋的力气都没了。
撩妹撩不过00后
作家辛夷坞说,少年人的爱恋,也许爱情的方式是错的,然而爱情的直觉永远是对的。
看了小邵同学的文章,许多人也回忆起了自己的身边稚嫩的“爱情”。
00后的孩子们好像从没羞涩过,对待感情有很多“经验之谈”。
有一条关于“小朋友如何恋爱”的视频,身高还不够的孩子们爬上高高的椅子,一本正经的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宝典。
他们觉得健身的男孩子惹人爱。
对于吃饭的地方必须有讲究。
“送她喜欢的东西,放在后面,
跟她说‘我有一个礼物哦’,让她自己猜。
”
“送她向日葵我觉得很赞哦!”
想到结婚,也责任感十足。
“如果你选定了一个女孩,你就得跟她结婚。”
“即使她多不爱你,你也不能换。”
小朋友的情书更是多种多样,有喜欢自己哥哥的。
又谦虚质朴的,“我人长得不好,但是我的人为(为人)很好。”
一对小同学即将变成“异地恋”,就用情书来依依惜别。
“谁也不知道缘分有多长。”
“如果能与你共度此生……”
甚至还有直接自行“扯结婚证”的。
字里行间的稚嫩,挡不住他们“爱”得认真。
有网友说,他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单身的理由。
如今也想早恋,可早就过了早恋的年纪,晚婚晚育的资格倒是够了。
情书贵在真诚
小学生情书如此让人感动,反衬出了些许现代成年人感情世界的苍白。
在一个喜欢用物质财富来衡量生活好坏的社会中,在一个什么都可以一键下单、忽略过程的时代里,
能用一字一句记录下来的爱情,最为奢侈。
这种奢侈,民国大概是最“过分”的时期。
书呆子沈从文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短短半年时间内,给她写了几百封情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胡适写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心存感慨, “我昨夜到四点多钟始睡,今天八点钟起来,故疲倦了,要去睡了。
适三月十七日窗上的月亮正照着我,可惜你不在这里。
”
徐志摩给陆小曼写,“我的龙,这时候你熟睡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
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死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
,去到普遍的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
后来,从书信、短信、邮件到漂流瓶、微信,情感表达的渠道变迁得很鲜明。
“
这些天壤之别的表达方式正在改变我们对传统情书的记忆和忠诚度。
”
如今网上有情书模板,按照自己想要的选项就可以生成。
一想到写封信要绞尽脑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可如果用微信瞬间就能高效地直接发给几个人,这一代人的感情与耐心,就全被释放掉了。
可人的一生中,暗恋多难得,“为恋爱而活”的阶段也不会很多。
电影《四月物语》里,一直暗恋学长的榆野跨过了1400多公里,从最北端的北海道孤身来到东京。情节拖沓了很久,她才被问及“为什么要来这”。
“我不知道耶……很多因素吧……校园很好……”,她嘟囔着也没有结果。
电影放到四分之三时,榆野才慢慢说道:
“
他在田野里弹吉他的那一幕,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幅画,被钉在墙上,无法取下。
”
美国作家塞林格说,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
那情书就是冬天里让手不自觉再伸过来的小暖炉。
也许网络上的告白能来得更快捷、简单,但带来的后遗症则是内心深处的失落和新的渴望。
萧伯纳曾说:“纸上求爱,这也许是最有趣的求爱方式,因为这是最能持久的。”
因为
文字不会说谎,情谊是否真挚炽热,在情书中一读便知。
又有多少“不合时宜”的情书被发现,被贴上标签,反倒让人觉得给自己惹了麻烦,所以再也不用如此方法表达真心。
别让纯真败给成见
单单“早恋”二字,就把多少纯真的两情相悦扼杀在摇篮。虽然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但中国家长的施压方式,大多数时候还是值得重新审视。
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对于早恋唯恐避之不及,设立各种条条框框。和
异性同学多说几句话,都能被老师从身上盯个洞出来,下次调座位的时候就会隔着十万八千里。
没收手机、偷看日记、还时不时旁敲侧击地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