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八十一):士不可以不弘毅。
清末民初波澜诡谲的时代大潮,乱世中的群雄逐鹿,天下苍生在兵蕤与战乱中挣扎。而在南方却有一座城,出现了难得的祥和与繁荣,建立了完整的生产与保障机制,最难得可贵的是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甚至吸引了当时诸多洋人前来参观考察,这座城就是张謇一手打造的南通。张謇不仅建起了这座城,而且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他采用大工业和农村经济相互扶持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发展了传统的农业。他开办通海垦牧公司兴办农业,开办大生纱厂、资生冶铁公司等20多家企业,几乎吸收了附近所有的劳动力,以至于在清朝的京师重地都是乞丐云集,在当时南通的街道上却看不到乞丐。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南通建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良所等一大批公益机构,为城市修建了周围公路将近五百里。作为历经清朝与北洋两个时代的企业家,他把让民众获得实惠落实到自己的实业理念中,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一开始他所遭受的白眼和挫折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作为晚清的状元,身处学而优则仕的峰顶,张謇却选择了在当时众人所不齿的工商业。当他的大生纱厂动工后,资金告急,本来说好的借款各方突然都百般躲闪。他到上海招商,最终连返回的路费都花光,无奈之下,只得在马路上卖字来赚取路费,一代状元的经商之路如此狼狈,实在是令人不胜唏嘘。
那些市侩油滑的清朝官吏对他冷嘲热讽,阴阳怪调,而他听着诽谤之词也不敢辩驳,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此时的张謇只有忍辱负重,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痛斥袁世凯的不羁名士,弹劾李鸿章的清流翰林,他只想认真的把实业办好。他自己在后来写道:“若不是经商,我一辈子不会和某些人来往;若不是经商,我一辈子不会说某些我不屑于说的话!三载以来,謇之所以忍侮蒙讥,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不知凡几。”
在挚友沈敬夫的提议下,张謇选择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所幸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并且获利颇丰,以至于其后的八年时间里,盈利总计达到1000多万两之巨。他选择践行着他的儒家道义,仅公益垫款就达70多万两,帮扶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00万两,除此之外还创建了300多所学校,企业获得的利润,在他身上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当张謇不断把银子的砸到公益事业中后,这也成为后来的大生纱厂资金链断掉倒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