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要想孩子眼睛好,这几件事情要少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父母越钝感,孩子越幸福?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4-08 13:00

正文

4月13号又要开始正规网上授课了。从寒假开始,“网课“早已经成了热门话题,在微博上顺手一搜,就有几十条相关话题。
而就在前段时间, 一则新闻让人看了痛心不已。
石家庄市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因为上网课时不专心,被家长训了一顿。结果孩子一气之下竟然从楼上跳了下去。

等到父母发现时,只剩下倒在血泊中的孩子了, 他们围在孩子身边痛哭不止:“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视频里的父母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看了实在心疼,而这个12岁的孩子更是让人惋惜。
悲剧已经发生, 而我们从父母的只言片语里,能看出这对父母平时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他们和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 成绩是家庭气氛的指向针。
多少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变成了“敏感体质”,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日常生活围绕着孩子转,不仅是要孩子努力,全家更是轮番上阵。
哪怕是之前火遍朋友圈的“顺义妈妈”,跑遍大半个京城给孩子找最好的辅导老师,也仍然害怕被人质疑:“你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漫不经心?你这样随便散养,是要堕落成佛系老母亲吗?”
在孩子的成长中, 父母不焦虑是不可能的。然而过度的焦虑反而适得其反,让家长和孩子深陷连轴转的水深火热中。
01.
父母的过度敏感
变成了过度养育
做父母,有时候确实需要钝感一点。
钝感和“敏感”一样,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与“敏感”互为反义词。
所谓钝感力,便是放平心态,给予孩子适当的成长空间, 对孩子的教育张弛有度。告别敏感与焦虑, 用一颗平和的心陪伴孩子成长。 相对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幸福值更高一些。

在电视剧《暗黑者3》中有一对令人唏嘘的母子。
儿子吴洋从小生活在妈妈的期待中。为了供他上学,妈妈甚至低声下气地找亲友各处借钱。
她不许吴洋被任何外界事物打扰,为他亲手建了一个真空空间,在这里面的吴洋不需要朋友,不需要娱乐,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

然而,孩子终会长大,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发现吴洋找了女朋友后,她用语言侮辱走那个女孩,对儿子说: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多么似曾相识的一句话,在多少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都会用这句杀手锏来保护自己的种种行为。
的确,关注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对未知的事物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担心与敏感,怕孩子成长路上会走歪,都使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脆弱的神经。
这种过度的担心渐渐变成了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你越保护的过度,孩子就越缺乏免疫力,你越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越依赖你……

最后,你可能失望地发现,孩子没有长成你想要他长成的那样子。
就如吴洋一样, 他没有如母亲期待的好好反省认错,继续乖乖学习,而是选择了一条与母亲一起去死的绝路。
爱本身没有错,希望孩子成长的健康优秀,是做父母的本能。

然而, 把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积压到零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爱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 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念。

02.
钝感的背后,
是对孩子个体的尊重
在孩子的教育中, 钝感意味着父母不要太以自己为中心,不要太过于敏感,不要太被情绪牵着走。
钝感的父母, 不会因为敏感给孩子窒息的感觉, 相反更善于发现孩子发光的一面。
在电影《垫底辣妹》中, 沙耶加被班主任抓住包里有烟。尽管烟其实是朋友抽的, 她还是不肯供出朋友。
于是,沙耶加的妈妈被请到学校来。换做正常家长,一定是打骂一番,逼着孩子承认错误,说出朋友的名字。
但是妈妈表示吸烟确实不对, 但是为了自己出卖朋友就是正确的吗?
随后她说了一番话让坐在一旁一直沉默的沙耶加,眼睛闪动了一下。
“对于什么都不说的女儿,我深感自豪。我的女儿真的是个好孩子”。


沙耶加的妈妈在处理这件事时, 是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她的角度去思考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吸烟肯定是不对的;而站在沙耶加的角度,出卖朋友也是不正确的。
钝感力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撒手不管, 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他们选择的信任。
在成人的世界里, 我们允许个体差异。

到了教育孩子时,我们偏偏想让所有孩子都变成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背后其实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了附属品,总是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
然而,父母之爱,是不应该设限的。

正如《钝感力》中所说:“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让母亲觉得可爱,这种可以原谅一切的情感,正是产生钝感力的原点”。

03.
父母的钝感力,
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聪明的父母, 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中留一些钝感的空白,引导孩子去自行探索。
漫画家蔡志忠在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有一次, 他在家里的白墙上画画, 把一面白墙画的面目全非,又脏又乱。
等到父亲发现时, 以为要挨骂的他, 反而看到父亲一脸的淡定。随后父亲买了一块小黑板,让他尽情地在上面画画。
后来的蔡志忠潜心学画,15岁时就成为了职业漫画家。他的《老夫子》《列子说》《乌龙院》等100多部经典作品畅销海外。
正是当初父亲的那一份钝感与豁达,保护了他探索的好奇心,使他把天赋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敏感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逾规行为时,立刻警铃大响,各种制止。

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去成长, 努力学习,考上名校,成为精英。
于是, 孩子就在这样的期待中一点一点被剥夺了幸福感。
从来没有不幸福的孩子,只有不让孩子幸福的父母。当那个小小婴儿初初落地时,我们唯一的期待是他健康快乐。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大。 总不自觉地和身边人比较,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到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却不愿意承认孩子平庸的可能性。 越是敏感焦虑不安,孩子也难获得一份自在的幸福。
孩子终究有他自己要走的路,作为父母,少一些敏感,多一些钝感。
育儿,从来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孩子的规则。
优秀,也从没有一个衡量的普世标准。
在陪伴的这条路上, 我们用钝感的爱去给他们空间,发现自我,引导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替他们设计一条完美之路。
与其陷入敏感的焦虑,不如怀着钝感的从容,静待花开。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本书,也隆重推荐给大家~

好书推荐




限时优惠,只需要 ¥9.99
可以永久反复收听~
扫瞄二维码,
立刻拥有吧👇👇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好书好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