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
【分析】
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冰雾是在静风或微风、空气温度55%~55%、气温在零下40°C以下的极寒天气下”即可判断,呼中镇冬季冰雾景观形成的原因要结合冰雾形成条件进行分析,
冰雾形成的条件主要有风力、空气湿度和气温
这三点因素。
根据材料“冰雾是在静风或微风、空气温度55%~55%、气温在零下40°C以下的极寒天气下,由空气中水汽凝华成微小冰晶悬浮于空气中组成的雾”和示意图可知,呼中位于北纬52°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而漫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呼中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离冬季风原地较近,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大,气候极寒干燥;
根据材料“呼玛河流经该小镇向东注入黑龙江,该河发育于一条较大的断裂带上,河面冬季封冻期长,仅流经呼中镇1000米长河段终年不封冻”可知,呼中冬季本来是干燥的,但是不冻河水汽蒸发较旺盛,水汽蒸发使得空气湿度大,为冰雾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气来源;
根据呼中镇位置图和卫星图可判断,呼中镇四面环山,地处谷地,四周有山脉阻挡,地形封闭,呼中冬季又受亚洲高压的控制,在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下方空气温度低,即
“上暖下冷”
现象,风力微弱,这种逆温现象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有利于冰雾的形成,该地冬季风力小,不利于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因此有利于冰雾的形成。
【答案】
冬季极寒天气日数多;小镇附近河段终年不封冻,水汽来源充足(空气湿度大);地处谷地四面环山(气流下沉或存在逆温),冬季风力小。(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小题2】
【分析】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旅游资源条件
①旅游资源地域集群状况——种类、数量。
常用语:该地区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②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状况—质量,独特性,与其他区域具有互补性。
常用语:旅游资源质量高,周围无雷同的景点,独特性好,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地域组合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③旅游资源的价值——高或低。
常用语: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④旅游资源的季节特点
四季皆可——人文旅游资源、四季如春的旅游资源。
四季皆少——高纬度、高海拔的旅游地。
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旅游资源不同,如黄山。
(2)地理位置与交通
①地理位置—优越或偏僻(山区或海拔高、纬度高)。
②交通条件—位置、交通类型(公路、铁路、飞机)→通达度→出入方便程度。
常用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
(3)客源地
①客源地(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高,出游率高→消费市场。
②与客源地(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旅行时间、费用。
常用语:距经济发达地区近,出游率高,客源市场广阔(或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较远,出游率低)。
③客源地的定位
a.客源地的定位—由景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知名度(品牌)决定;同时也受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景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及环境容量大小影响。
b.景区的游客流量受客源地游客出行及旅游的时间、出行目的影响。
c.一些知名度低的景点可以借助周围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带动发展,增加客源。例如泰山周围地区的一些景区可以借助泰山景区增加游客量。
(4)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接待能力、游客流量、旅游质量、旅游安全。
①基础设施—交通(主要)、水、电、通信。
②服务设施—酒店、宾馆、购物、娱乐健身。
常用语: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或不足),接待能力强(或弱)。
(5)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景区占地面积、生态环境、景区的规划是否合理。
常用语:区域内用地广,布局合理,环境承载力强。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接待能力有限。
结合本题,呼中镇发展旅游业的困难要结合该地的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从
交通、气温、客源市场、接待能力
等方面叙述。根据呼中位置图和卫星图可知,呼中镇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且四面环山,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线路少,交通通达度低,对外交通不便;呼中镇由于纬度高,冬季极寒天数多,冬季寒冷而漫长,被称为中国最冷小镇,气候条件恶劣,一些南方游客可能会不适应这种气候,降低了旅游体验感,不利于游客游览;呼中镇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处在我国边远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周边无大城市且距离客源市场远,出游率低;呼中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景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弱;呼中镇位于我国边陲,人口稀少,开发时间短,开发程度低,发展旅游业的经营经验不足,不利于该地旅游业发展。
【答案】
地处山区,交通较不便;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期长;位置偏僻,离客源地远;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弱;人口较少,经营经验不足。(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