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技术面,本周反弹到日线趋势线回落二次探底,下周大概率仍会反弹,但是至于是反弹还是继续新高,那就不好说了,上周说理论上看这里踩住依然有大涨可能,但是概率很小,因为基本面似乎不太支持,现在依然如此。现在要判断方向真的不容易,应该说反而是很纠结的状态。
为什么纠结呢?首先,我们无非是赚
3
个钱,第一个,央行的钱,每次央行放水都是大行情,今年央行大概率不会大幅收水,虽然最近挺紧的,但是我也不认为央行真的会一紧到底,因为央行其实也是纠结的,它反复说今年不会急掉头,同时又说要支持实体经济,然后又要抑制局部泡沫,虽然提局部泡沫的时候提到股市,但是我相信它大概率也只是想调控房地产价格,对股市最多就是不希望涨太快,不太至于想持续打压股市。(暂时打压调控速度应该还是想的)
第二个,企业成长的钱,现在大多数成长股股价对应的基本上是
2021
年甚至
22
年乐观盈利预期下对应的股价,所以企业成长的钱也不好赚,但是有例外,一个就是周期股,现在大家对今年周期股的盈利持续情况还是将信将疑,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最后会如何,那么如果
3
月以后周期股基本面进一步改善,那么或许行情会彻底切换到周期股上来。但是看短期股价你会发现周期股暴涨暴跌,有部分成长性周期股理论上来说今年业绩增长比较确定,另外一个就是小市值的白马成长股,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被狠狠杀了一波,估值也不高。但是结果这些也是暴涨暴跌,涨起来就是涨停,跌起来就是跌停,所以最纠结的是这里
第三个,韭菜的钱,说好听点就是居民储蓄搬家的钱,中国人民的资产配置从理财和楼市逐步转向股市是确定的,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这个过程往早了说
2007
年就开始了,但是中间有过
N
次大幅回落,往晚了说
2018
年也开始了,但是中间依然有大波动,而这个波动往往是跟着股价,楼价涨跌而波动的,更难判断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第一,央行的钱今年别想赚了,第二,业绩上成长股超预期难度大,周期股有可能会有惊喜,但是最后是否验证还存疑,然后持续时间存疑,除非长期持续景气,否则有可能业绩超了,市场依然不认,杀估值,第三,基民热情究竟会持续高涨还是已经和
2018
年初一样在顶部不好确认,需要继续关注基金销售情况
去年下半年至今股市
28
分化,其实这情况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现,也很好解释,其实就是
7
月之后宏观流动性收紧,宏观流动性不再支持整体牛市(当时担心货币转向回头看对了一半),但是因为基民热情高涨,微观上公募基金流动性依然很好,而且基民选择赎回小公募,追涨明星基金的结果导致只有明星基金经理有持续超额流动性,所以只有明星基金经理的重仓股能有持续超额收益。
这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去年上半年很多非常牛的抱团股,到了下半年至今都跌得一塌糊涂,其实本质就是一点,含坤量不足(这是开玩笑说,但是确实是这些股跌大多数不是因为业绩,而仅仅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以张坤为首的明星基金经理持有,然后二三线公募最后被不断赎回被动卖出导致大跌。)
A
股现在相对更不利的一点就是资金还在源源不断增援香港,从长期看,国内政策导向已经变成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扼制房地产发展,资本市场类似于
04
年的房地产市场,所以从长期看
A
股熊长牛短的局面有望改变,而流动性溢出也必然会让港股受益,长期看港股生态会跟
A
股一起发生改变,短期只能说港股现在会优于
A
股,因为现状就是如果买
A
股的资金,很多会先选择买港股,然后选择买
A
股核心股,然后再选择买相对优质成长股,然后再一层一层往下盘剥流动性,而且港股还有一大半流动性来自于外资,外资的逼空危机解除加上拜登的刺激计划,流动性问题也解决了。
但是拉长看一年说实话也不好说,因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