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戴康的策略世界  ·  新春荐书:《策略投资:从方法论到进化论》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Quartr:过去两年来,英伟达来自以新加坡 ... ·  2 天前  
数据宝  ·  食来运转!年味里的上市公司之“食” ·  3 天前  
陶博士2006  ·  250127 今年在哪过春节 ·  5 天前  
节点财经  ·  钻石VS黄金,冰火两重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雾霾之下,中科院院士问懵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6 14:54

正文

版权声明
  • 来源:网络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当我们在漫天雾霾里痛苦不堪的苟且愤慨时这位中科院院士从他的专业视角一语道破问题的实质所在




这个采访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柴与丁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其原谅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丁院士作为研究古地质的泰斗,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以亿年计,同时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也使其相对于普通人更加的理性而富有远见。


这造成了丁院士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站的更高,看的更透彻。


首先针对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柴静犯下了几个普通人都会犯但是却难以察觉到的错误:

1.首先柴是站在自己预设的立场上来看待环境问题


这是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她所代表的是生活在北上广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丰厚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所以不满足于现在浑浊的空气,想要追求更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都市白领的声音。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也扮演了柴在中国类似的角色,他们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红利,物质经济都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国际话语权。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全世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他们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需要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吃饱穿暖。他们连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你却要求他为了全人类放弃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的一种剥夺。


2.柴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她潜意识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正如丁院士在视频中所反驳的一样,科学家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科学是以事实判断为依据的,我掌握了事实,那我便是主流,无关名气人数。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屡次按照西方塑造的价值观和逻辑来对丁院士进行责问。我们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你们不行,你们不可以和我们一样消耗大量资源,这样地球温度会上升,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借用评论中的一段话:

“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柴静是100%占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去质问丁仲礼,逼的丁仲礼回应柴静 :中国人是人不是人?”


3.柴人为的将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割裂开。


她不自觉地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全人类过的更好,却不知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就业。这就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以后,我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需求。但是柴将这个需求割裂开,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当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要求他们按照西方的标准全盘接受。这也造成了在视频中丁院士反问:“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这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无论我们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来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认同更好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更高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处在更低生活层次的人们。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矛盾与冲突。


4.作为一个记者,在这次的采访中,个人认为柴没能够做到一个记者该有的客观和公正。


过多的代入了个人主观的判断。采访中不断地表现出对丁院士观点的不认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多误导性的词语,有一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还诱迫被採访人用自己的嘴说出他们的既定观点的感觉。视屏中多处表现出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屑。就这个视频来看,我个人认为柴静有悖与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最近网上也出现了一种阴谋了的说法,说是柴在采访中扮演了黑脸的角色,刻意反衬丁。对于这种腹黑的阴谋论论调我们不做过多评价。

以上几点主要是针对柴静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绝大多数的网民和公知们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也仅仅甚至还不到柴静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他们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他们也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需求当做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为此而洋洋得意。对于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无所顾忌的谩骂和攻讦,仿佛和主流不同的都是异类。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话:科学家没有主流,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感谢丁院士,也感谢柴静让雾霾和环境问题引起的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让更多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可以碰撞出文明的火花!

再来谈谈丁院士,本人看完了这个视频之后最大的感触不是关于环境问题,而是丁对于地球环境发展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普通人甚至难以理解的高度。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对于地球环境变化的态度是停留在自己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为了保护物种的延续并且作为这个物种内部的一员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但是丁院士给我的感觉是他已经跳出了人类这一物种内部,站在地球的高度,以亿万年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问题。人类所做的这一切和这个星球上无数物种一样,只不过是在消耗完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后走向灭亡。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地球这棵养育了无数物种的大树来说,可能只是一片失去养分的落叶而已。所以丁院士才会说: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能够拯救人类的也只有人类自己,那就是在这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产生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唯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在我读完三体之后看到的关于文明的意义的又一番振聋发聩的思辨。

写了这么多,深深的感觉到一个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现代科技工作者比那些情绪化的人文学者更有能力参与现代决策!



企业求报道、约采访、内容合作,请加微信:ylennon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界APP,悦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