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淘房志
深圳最具思想力和预见性的地产新媒体。助您预判楼市大势走向,成功实现财务自由。房产咨询可私信:moonstone198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企鹅故乡”深圳:创新浪潮中文旅活力涌动 ·  22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2025深圳家电数码补贴攻略来啦!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全体爆单!加价!有人熬夜抢!深圳网友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淘房志

天呐!有人借55个网贷平台凑齐首付买房拒不还款?有人骗贷买车被判20年!你还敢拿消费贷买房吗?

深圳淘房志  · 公众号  · 深圳 房地产  · 2017-10-25 09:03

正文

来源:雪球 作者:樱桃小房子

原标题:有人借55个网贷平台,凑齐首付买房,拒不还款


这两天看到知乎一个帖子,有网友自称借了55个网贷平台,18.7万,凑齐了首付买房,还号召乡村邻里骗网贷资金盖房子。 



有些网友理直气壮的表示,“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反正网贷不上征信,也不敢拿我怎么样。” 赚钱是本事,骗钱那叫犯罪。 



关于贷款买房你怎么看?



30个平台30万,现金贷来势汹汹


我今天写这个现金贷,不是来批判骗子的。


只是感觉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在太流行这种贷款了,无处不在的宣传。其实利息高的吓人,比高利贷有过之无不及。


趣店老板罗敏说,你借钱不还,不会去催你,坏账就当做福利了。 


如果骗子都恶意去榨取这个福利,借钱不还,那网贷平台还能做下去吗?损失的可以是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者。 


风险在于,各行各业都跑来做现金贷的越来越多了,国美、搜狐、网易、京东等大企业都有涉足,有的上市公司靠现金贷逆袭,典型代表是一个叫二三四五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靠现金贷,赚了1个亿。 


重点是,这些钱,虽然是小额分散,但很多借款人,同时在几十家平台上借钱。


一个平台一万,30个平台,就可以借到30万,够有些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买房的首付款了。 


下面是知乎上的网友留言,随便截了一个图。从多个平台贷款逾期不还的还真多。 


 现金贷的井喷,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也正是二三线城市,楼市兴起的时候。


虽然不是说现金贷都会进入楼市,一两万,大部分都是学生贷的多。


但你贷款5万十万以上,除了做点小生意资金周转,或者买房买车外,你的日常消费用得着花这么多吗?


现金贷,有可能演变为中国式次贷?


 我们领导最近两天连续写了2篇文章,认为现金贷,有可能演变为中国式次贷。 


此前我提出过中国式次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银行消费贷,因为动辄二三十万,三五十万的消费贷,是有效补充房贷不足的资金来源。 


有的人觉得是危言耸听,中国式,中国式,那就跟美国各种证券化模式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只是涉及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


但是,次贷都是指对还款能力不太好的购房者贷款,这种依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首付来源的,本身就是自身的储蓄款不足。


而月供呢,靠自身的收入其实很多也是还不起的,又得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月供资金来源。


所以说,中国式的次贷,并没有夸大其词。


下面这是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写的,《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我直接复制过来了,大家看看。


 现金贷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风口。 


市场的疯狂往往伴随着危险,这个危险并不是来自管理层的清理整顿,事实上,银监会对此的敏感要早于我们这些市场的观察者。


可但是,现金贷依然有失控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卷入的人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确切地讲,水皮特别担心,现金贷如此发展下去,早晚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的次贷。 


中国房地产不是如同大家想象中的急速降温,而是背地里热得发烫



现金贷作为消费贷的分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美国的说法则是发薪日的贷款,因为他们喜欢寅吃卯粮,现金贷就成为他们短期资金周转的一个方式。


类似的产品在国内2013年左右就有,但是规模有限,市场的喷发始于2016年的下半年,这个时间节点特别重要,因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房地调控。


而控制按揭贷款规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不仅限购限贷,而且贷款利率基数也一加再加,贷款的规模则相反一压再压。 


不过,政策导向是一回事,市场现实又是一回事。 我们可以看看公开的数据。目前的中国房地产不是如同大家想象中的急速降温,而是背地里热得发烫。 


今年前9个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1.6亿平方米,9.19万亿的销售额。


2016年是地产最火的年份,相同的数据一个是15.7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一个是11.7万亿的销售额,按目前的走势,2017年全面超2016年不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目前11.6亿平方米是同期历史最高纪录,9.19万亿的销售额也是历史同期纪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9月末,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同比持续下降,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楼市库存创下新低,低于2014年底6.2亿待售面积。


目前的去化周期只剩5个多月,根据国土部的标准,库存6个月已属非常紧缺,换句话讲,去库存的进展不是太大而是太太太大。


现在不是去库存的问题而是补库存的问题,显而易见,虽然一线城市的调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补涨欲罢不能,去库存实际变成了居民加杠杆接盘的过程。 


与此同时,来自央行的数据则显示,居民的长期贷款数则出现了巨大的下滑。


2016年8月,新增数字是5286亿,但是2017年同期,这个数值变为4470亿,也就说少增800多亿,而短期贷款2016年8月数值为1469亿。


2017年同期则变成2165亿,多增数值接近700亿,一般而言,长期贷款可以理解为居民按揭贷款,而短期贷款可以理解为消费贷款。


同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国内零售增长不过是10%左右,事实上,消费贷在今年1-7月份却增长了1.06万亿,同比多增7700亿左右,去年全年不过增加8000多亿。 


限了银行的消费贷,火的则是银行外的现金贷



对比房地产的热销金额和居民按揭贷款的变化,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消费贷变相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充当首付款也正是管理层重点清理整顿的领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限了银行的消费贷,火的则是银行外的现金贷。 


现金贷的火在于没有门槛,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干,大公司可以干,小公司也可以干;互联网金融可以干,新闻门户也可以干;上市公司可以干,小民散户凑桌也可以干;说白了,民间借贷,民不举官不究。


更何况已然形成“小贷大战”的格局,现金贷排名前十的公司,月放款可以达30亿,排名前二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20亿。


排名前三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10亿,利润单月可达数千万,年化收益远远超过36%的法律红线,如此暴利,难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天上会掉馅饼吗? 不会。 

 地下却有陷阱。 


消费贷—现金贷—首付贷—次级贷,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链条,上了线的已然下不了线,没上线的却在跃跃欲试,本质上就是高利贷。


失控的风险已经在逼近,再不当头棒喝,完全可能重蹈美国十年的覆辙。 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


避免这些人故意赖账,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失信人联网,互联网金融借的钱不还,都应该上征信,这样才能让人生畏。否则大家都不还钱了,最后危机慢慢就形成了。  


有人骗贷买车被判了20年,你还敢拿消费贷买房吗?


来源:楼市头条 作者:渔村村长 

 

大概在一周前的某天深夜,手机突然响了,这是n久以来的第一次。


自从一年多前的某个半夜,某女疯子突然来电,导致我跪坏了一个搓衣板后,半夜鸡叫的事情就再没发生了。

 

但这一次,有个王八蛋一样的朋友(姑且称他为王八)在电话里大叫:你赶紧看手机,有新闻说,如果用消费贷买房子不还,要被判刑,你帮我算算,如果我还不起的话,我会被判几年?

 

嘿!贷个款还会被判刑,你丫喝多了吧?

 

不过,在他的催促下,我还是翻身看了这篇所谓的新闻。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动真格:深圳业主480万消费贷被追回,限期还款否则被起诉》。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


1、目前正在追查和围剿违规入楼市的消费贷,已有违规的业主被抽贷了,比如上述的480万业主。


2、这次围剿动真格了,限期不还的会被银行起诉。


其实呢,看完这篇文章我就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事解决起来不难。

 

1、违规款项还了就是,问题不大。


2、被起诉一说应该不大会发生,炒房的人都是为求财,不致于赖着不还。


3、被起诉算你们活该,谁让你们炒高房价。

 

当然了,我之所以这么阴暗的骂他们,是因为这是小概率,而且极低,如果真到这一步的,只能说活该。

 

但第二天,我看到的另外一篇文章,才意识到问题比我想的严重。这篇文章的结论是:


借消费贷买房,如果限期不还,最坏的结果是会因涉嫌诈骗被起诉,说不定还要蹲大狱!

 

看吧!问题搞大了吧。

 

先给你看看有多少消费贷违规入了楼市:

 

1.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2、根据德意志银行最新的一份报告,今年消费者信贷有1/3流入楼市,总规模高达4000亿。该数据比易居地产研究院预测的数据高1000亿元。




不管是用哪个版本,数字还是挺吓人的。

 

4000亿是什么概念?

 

前文中的480万当然是特例,但如果按照每人贷款30万计算,这4000亿背后可能是超过100万人将这些钱转入楼市。

 

最初,我用屁股过了一下,欠钱还了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致于惹上什么官司。但后来还是该用脑子想了一下,事情可能比我想的复杂。

 

在当下的中国,真正拿消费贷买房的人,一部分是暂时困难的刚需,为了买一套房,通常情况下在借贷之前,他们都会借遍七大姑八大姨。

 

另外一部分是投机者,为了买更多房,他们在借消费贷前,至少流动资金是不足的,十有八九也借过钱,甚至有部分人借过高利贷。因此,他们也没钱了。

 

但不管怎样,他们目前都是现金流极度不足的人。

 

既然是没钱,我们就得想一个问题;如果一旦银行催着还款,他能怎么办?

 

再找亲朋借钱吧?恐怕不行。

找银行贷款吧,应该没门。

找高利贷吧,那是找死。

你可能要说,把房子卖了不就的了?

 

这确实是个解决办法,但问题是,这么短的时间谁来买你的房子?如果是大幅降价,那得降多少?4000亿的消费贷再加上配套的自有资金,银行房贷,这得有多少房子被卖出来?

 

显然,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从这个角度看呢,有部分人暂时无法还款是大概率事件。而一旦到了这一步,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我暂时还没找到,因挪用了消费贷买房没能还而被起诉的例子。

 

但挪用消费贷作他用,最终出现还款困难的贷款者,被判贷款诈骗罪并入狱的人却是有的。

 

这个例子来源于国内知名的财经媒体《华夏时报》:

 

2010年3月,赵某某、李某某在本溪市某农村信用社以弟媳黄某某贷款购车为由,伪造黄某某购车的相关手续,从信用社贷出25.3万元。


之后李某某将所贷款项用于给付赵某某一同倒卖矿石。


案发后,李某某虽然还款12万元,仍被判处贷款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6万元;赵某某则被判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86万元。



想到这,我就有点替我那位名叫王八的朋友担心了,尽管他挪动的消费贷不多,但却超出了上述案例的金额。如果他被判了20年,我半夜找谁喝酒去?

 

上述案例为何判刑如何之高,而且是诈骗罪?我特意去翻了一下资料: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贷款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为2万元;“数额巨大”的标准为5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20万元以上的。


 

不管这4000亿贷款资料是否真实,至少贷款用途肯定是虚假的,也就是存在情形一,不然银行不会贷给你;而且拿去购房,金额很可能是“数额巨大”及以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在以往,由于资金流向难以监管,而且以消费贷购房的贷款人,恶意违约、逾期的也比较少见,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

 

但今时不同往日,银行开始全面排查,这超过百万的人里面,肯定会有不少人最后落得跟前文那业主一样,只能卖房还贷,肯定也会有人,最终落得牢狱之灾。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强调,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要关注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比如主观上存不存在借钱不想还的动机,以及客观上明知自己还不起还要借款的情况等。

 

说到这里,再提一句银行经理和房产中介在这中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我了解,为了冲业绩,不少银行经理和房产中介,在明知消费贷不能用于购房的情况下,还会怂恿客户贷款,甚至是协助其伪造资料欺骗银行。

 

这一次严打算是把消费贷的漏洞堵住了,但是其他漏洞呢?

 

据《投资者报》记者调查,目前银行一些类似“经营贷”、“装修贷”等其他名义的贷款同样存在进入楼市的可能。

 

监管层禁止消费贷入楼市,固然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打压目的,但楼市的高回报率很难保证资金不会穿个新“马甲”、换个新通道给楼市“输血”。



点击关键词查看片区内容:


龙华  龙岗 大运  布吉  罗湖  南山  坪山  宝安  沙井 坂田  西丽  平湖  光明  东莞  中山  粤港澳大湾区  


近期爆款文章:


一口气看完1980-2017深圳37年房价史,你已错过几十次暴富机会,最高涨幅竟有43倍……


布吉要上天了!680米布吉塔规划图曝光!布吉老街将变身超级城市中心?


巴曙松:中国未来就看这3大城市群+6大城市!香港和广州都在环深圳城市


施永青最新发声:香港没什么优势了!投资我首选深圳,最看好南山


深度好文:


中国房地产问题的核心:不是泡沫和货币,而是供需错配!


为什么深圳合并不了东莞和惠州?(深度好文)


惊天大预言:2030年深圳GDP总量将达5.8万亿人民币!广州5.2万亿,香港3.2万亿!


顾洪波:在二三线城市赚的钱,还是要往一线城市转移!龙华豪宅化是巨大机会!



欢迎关注深圳极具思想力地产新媒体深圳淘房志,挖掘深圳楼市机会,分享粤港澳大湾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