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我们的节日·元宵 | ... ·  昨天  
凤凰网读书  ·  AI都能提供情绪价值了,为什么我还是孤独 ·  昨天  
凤凰网读书  ·  盛唐餐桌上,全是碳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清华心理学家深度分享:你的孩子是「瑶琴, 仙鹤」,却在被你当「木柴, 肉鸡」养!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08-31 22:03

正文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教养类新书的「 译者后记」 。独立来看,这也是一篇观点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文章。

这本新书名为《园丁与木匠》,作者是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这本书已引进中文版。译者赵昱鲲,本人也是心理学学者,我们之前分享过他的著作《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的节选: 你的孩子是“薛定谔的狗」,你的焦虑多半是自找的 … 广受好评。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煜鲲


今天的这篇,依然理性又接地气。他说,现在中产家庭越来越普遍的「密集式育儿」,其实是牺牲内核以速成外层 木匠式育儿,无异于「焚琴煮鹤」! --- 你的孩子本来是美妙的「瑶琴与仙鹤」,却被你当柴火、肉鸡用,无比可惜!


本文为 @赵昱鲲 为《园丁与木匠》写的译者后记;授权转载自作者公众号「赵昱鲲」

这是我读到过的最好的育儿书。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用本书作者的话说,亚马逊的养育类书籍就大约有六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 How to」 怎么、如何、方法 )。

其中卖得最好的,还数中间这本《如何养出成功的孩子》

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画的这张图( 著名的「黄金圈 Golden Circle」 ), 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 。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育儿?
为什么孩子是如此的奇异混乱?
为什么如此奇异混乱的孩子,我们却还那么爱他们?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到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我们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

这也正是本书鹤立鸡群于其他育儿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它里面满是 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 ,但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

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 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作者对以上问题,都已经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你读到这里,相信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毋庸我再多说。

我在这篇小小的译者后记里, 想把作者提出的问题再换一个角度,即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为此,我把前面的图改了一下,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最外层是 What ,即外在表现, 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开什么车,当多大的官,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 How ,即特质风格, 比如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探索精神、坚毅、勇气、成长型思维、领导力、社交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

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 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探索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哪怕一个孩子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也没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 Why ,即孩子的心理内核, 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

  • 比如依恋模式 :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我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吗?



  • 又如自尊 :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


  • 再比如自主 :我有选择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

它们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可是, 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

比如 依恋模式 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的需求能得到照看者及时而又稳定的回应,比如哭了就有人抱,饿了就有人喂,就会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样的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安全基地,即照看者(通常主要是父母),因此更敢于去探索环境,也会对别人更友善,还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所以相对没那么害怕犯错误,而敢于犯错误是创造力的基础。

相反,那些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安全感就会差得多,更不敢去探索环境、接近别人,创造力也相对更低。因此, 安全依恋作为一个核心模型,会影响到孩子的特质风格。

又比如 自尊 即一个人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上世纪下半叶美国曾经兴起过一个「高自尊运动」,认为应该多夸奖孩子,比如「你最棒」「你真聪明」之类,以此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但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只提升了孩子的 外显自尊 ,可是对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的 内隐自尊 ,也就是她与外界反复互动中习得的潜意识中的对自我的看法。

比如说,假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成绩好就欢天喜地,比赛赢了就又亲又搂,但成绩差就冷若冰霜,比赛输了就不理不睬,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价值,自己的表现才有价值,因此她的内隐自尊就会比较低。

现在「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已深入父母人心, 即孩子应该相信努力能提升自己,而不是采用固定型思维,即相信外在表现的结果就反映了自己的本质,再努力也提升不了多少。

自尊恰恰是影响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因素。

假如一个孩子的 内隐自尊比较低 ,她不觉得自己有价值,她觉得别人——尤其是父母——总是用她的表现来评价她,那她当然会更看重自己的表现,而不是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因此就会采用固定型思维,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自己是否聪明的衡量,把当前的智力作为对自己本质的判决。

相反,假如一个孩子的 内隐自尊比较高 ,她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她不怕别人的评价,因为她知道父母是无论如何都爱自己的,那她就可以不再担心一两次考试的结果,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提升之上。

而吊诡的是, 成长型思维让人不那么在意外在表现,可从长期来看,却能让人的外在表现最终变得比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好。

再比如 自主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思《坚毅》一书出版以来, 坚毅」也成了流行于育儿界的热门概念。

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坚毅,坚毅也毫无疑问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外在表现,但如何才能提升孩子的坚毅呢?就靠反复逼孩子做作业、练钢琴吗?但达克沃思给《坚毅》取的副标题是「 兴趣和坚持的力量」 ,也就是说,她认为, 兴趣先于坚持。

为什么呢?从自主的角度看,个中原因一目了然。

首先,自主意味着孩子能为自己做选择 ,而一个人总是更认同自己的选择。自己选的课,含泪也要学下去,如果是妈妈强迫选的课,就要百般抗拒万般不情愿了。

其次,孩子自主选择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当他喜欢这个领域时,也就更可能坚持下去,而不会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这就是在培养他坚持的习惯。

最后,孩子在自主选择下的兴趣领域,进步是最快的 (反正我儿子已经把一些电子游戏玩出我所瞠目不及的程度),因此也更能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更可能坚持下去。

所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他感兴趣的事情去做,看上去是放纵,但其实却更能培养他的坚毅乃至勇气(自己选择意味着自己承担后果),从长期看反倒更能促进他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三层模型有如下特点:


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 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 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排名、年薪……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加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

这个特点引起了一个很糟糕的后果。人类太喜欢偷懒了,因此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指标的来进行比较,因此, 越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都是来自于最外层的外在表现。对于更重要的风格特质,现在父母也越来越重视了,包括甚至一些学校(尤其是国外大学)、公司,也经常会看学生的创造力、领导力等等。但是, 对于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几乎没有人在意。

想象一下:

  • 申请大学时,学校要求你在材料里写下:「你觉得你父母是你安全可靠的基地吗?」你会不会想告他们侵犯隐私?


  • 相亲时,对象问你:「你爸妈小时候会因为你表现的好坏,而对你时好时坏吗?」你会不会悄悄地把手伸到桌子下面,给介绍人发微信:「我有车有房,高薪白领,你怎么给我找了个神经病?」


  • 求职面试时,面试人员问你:「你从小的兴趣课,是你自己选的,还是你爸妈给你选的?」你会不会恨不得拍案而起,大吼一声「这是什么问题?!」把你全 A 的成绩单甩到他们脸上,摔门扬长而去?

这些都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偷懒,倾向于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忽略难以衡量的东西,不管它们其实有多重要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人类喜欢攀比,可以比较的东西才能长面子啊。

  • 比如父母闲聊,「我家孩子也没什么,这次班上又考了个第一」,或者「你家孩子真优秀,钢琴比赛都得大奖了。」这多自然。


  • 如果说「我家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觉得他挺有创造力的」,或者「你家孩子这次运动会虽然没得名次,不过我看她坚持跑完了全程,真不简单。」虽然别人难免觉得你有点言不由衷,但也还说得通。


  • 可如果是「我家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跟我是安全依恋,我觉得我这个父母还挺成功的。」或者「你家孩子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有价值、值得爱的啊。这不就够了嘛。」别人恐怕会跟你绝交吧。

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 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 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一个从小形成了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长大了也更难形成安全的婚恋关系;一个从小被父母用有条件的爱来抚养的孩子,长大了也更难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个从小没有机会为自己做决定的孩子,长大了也更不会决定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一个叫化学物理的罕见物种。如今我们大学同学再聚会时,我发现还在这一领域的,只有一半人,另一半都转行了,从金融、管理到计算机、医学,做什么的都有,而且也都很成功, 因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实在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但是,大家的性格改变不多,以前比较有创造力的同学,现在聚会时还是妙语连珠,以前比较悲观的同学,现在聚会时还是喜欢唉声叹气。不过,也还是有一些改变的,比如 所有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坚毅了。

只有心理内核,是每个人都没有变的 换句话说,每个人在本质上都还是大学时的那个人。以前没有安全感的人,现在有车有房了却也并没有变得更有安全感;以前喜欢自主选择的人,现在一把年纪了仍然在追求兴趣和价值。

那么,这 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 ,而外在表现,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风格特质的严重影响,却仅仅因为它们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 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利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 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比如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她弹钢琴就笑逐颜开,她玩泥巴就面色铁青。这样倒是能促使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太重要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 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会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她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再比如为孩子精心设计一条重点大学之路,每个晚上、每个周末都用课外班填满了。这样倒是可以取得好成绩,在孩子小时节节胜利,但是孩子被长期剥夺选择权,也就会失去选择的能力,将来在他的漫漫人生路里,无所适从,因为他离开父母了就不会自主度过人生。更不用说, 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会失去培养他领导力、社交能力这些重要能力的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