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庆婉
来源: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
证监会和北上深三地证监局对于券商PB业务的现场检查,一直紧锣密鼓。现场检查中,有四大问题最为突出。在刚刚发布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中》, “相关证监局对公司采取了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开 PB系统账户 3个月等行政监管措施”,这一处罚特别醒目。
这份监管文件中提到,涉事的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某门户网站公开宣传配资业务,提供“1:1至 1:5的股票配资额度”。
提到配资账户,不免会联想到前一段时间随手可见的“闪崩股”,这些闪崩个股中除去带有次新股属性的,其他闪崩股则是信托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机构聚集的场所。有行业人士认为,一是金融去杠杆,二是证监会严查PB业务,都会对此前的高杠杆配资的账户带来较大影响。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一年前证监会就曾考虑出台《证券公司主经纪商服务指引》,将券商PB业务转入常规,在此之前拟不再新增相关综合服务试点。
一家上市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透露:“私募托管的资格审批比外包服务严格多了,去年至今一家新增资格的都没有。”也就是说,托管等PB相关资格审批已封锁一年。
这次监管检查,更是覆盖PB服务链条的所有账户,还包括全部基金管理人和投顾。
监管通报PB系统四大问题
自2015年下半年,券商PB系统开始引起监管的重视,先是随着恒生系统接口被封闭而迎来业务发展规模的爆发,然后在2016年6月进行了一轮检查和规范。
近期,证监会和北京、上海、深圳证监局对部分券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交易系统(如 PB系统)服务开展现场检查,并6月9日内部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中进行通报。
据券商中国获得的文件显示,这次检查发现个别券商存在一定的合规问题以及风险隐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事前调查不足,个别证券公司引入的客户涉嫌参与违规活动;
2、事中监测不完善;
3、事后处置工作流于形式;
4、专业化交易系统的组合功能存在隐患。
事前调查不足
比如个别券商未采取必要的验证手段检验客户身份;还有某券商仅根据信托公司提供的信息,就将 5个实质为结构化信托的产品按普通产品进行申报并开通运作,而且审核流程历经该券商的营业部、分公司、公司总部相关部门、券商领导的各级审核,均获得通过,反映出该券商 PB业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事中监测方面
部分券商的监测模型过于简单、原始,仍然停留在底线要求水平,监测效果不佳;有的未采用客户交易终端定位信息(包括 IP、MAC地址)等信息技术手段、未建立“白名单”等管理机制审查专业化交易系统账户的实名制执行情况,也未及时核实产品及其投资顾问频繁变更 IP、MAC地址的具体原因。
事后监测方面
券商事后审计及异常处理工作大多也流于形式。部分券商对监控模型筛查出的异常账户仅分发给分支机构通过简单电话回访,未开展必要的现场确认,券商总部相关部门也未对异常线索进行核查,未发挥应有的审计功能。
目前,券商组合使用专业化交易系统的两项功能存在隐患:
一是投顾下单功能,即管理人事先设定自动风控指标,投资顾问通过专业化交易系统客户端发送电子投资建议,经系统自动校验后,由管理人(证券公司客户)自动确认下单,投资顾问表面拥有“建议权”,实际拥有“下单权”。
二是自行分配角色功能,如果券商将专业化交易系统的部分账户管理权限授予客户,客户在现有经纪账户下可以自行开立交易、风控、查询、投资顾问等“角色”账户。
某券商被叫停PB账户3个月
证监会和北上深证监局现场检查之后,某券商已被相关证监局采取了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开 PB系统账户 3个月等行政监管措施。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该券商可能就是此前已公告被暂停新开PB系统账户的招商证券。
今年4月29日,招商证券公告称,被深圳证监局暂停新开户PB系统账户3个月,同时对PB系统相关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并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证监会在《关于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交易系统服务有关事项的通报》中提到,某证券公司于 2017年 1月为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G公司)开立了专业化交易系统账户。
通报显示,通过互联网搜索发现,G公司在某门户网站公开宣传配资业务,提供“1:1至 1:5的股票配资额度”。虽然截至检查日,上述账户未发生资金转入及证券交易,但反映出该券商事前审查缺位、合规风控失效。
这其中,开设账户时间为“2017年1月”,客户为“G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本都与招商证券的公告内容相对应。作为PB业务规模排名前列的招商证券,目前应已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检查覆盖PB链条所有账户
这一次,监管层的检查更是覆盖PB服务链条的所有账户,还包括基金管理人、投顾。
据了解,监管层对PB系统为代表的专业化交易系统开展现场检查,乃是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
记者获悉,证监会对场外配资仍心有余悸,在当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如果券商将“下单权”和“自行分配角色”这两项功能都同时开放给客户,那么管理人既可以自主开立“角色”,同时又能将“下单权”通过自动风控功能让渡给自己开立的其他“角色”,实质上存在为场外配资提供便利的可能。
因此,监管层要求专业化交易系统原则上仅向专业投资者开放,券商应当针对金融产品管理人及其他类型投资者特点,明确专业化交易系统服务对象标准,并严格审查客户(包括系统账户具体使用者)的资质。
监管层还要求,券商应当充分关注拟参与交易主体是否涉嫌洗钱、非法集资、资金池、配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存在较大风险的应当予以拒绝,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在加强事中事后监控方面,证监会提出券商应当一方面对专业化交易系统客户指令和执行进行监督,防止出现利用系统便利进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情形,另一方面对客户资金变动、身份信息变动进行监测,比照开户程序持续核验客户身份及大额资金来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一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权限管理、加密存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白名单”等维度,建立基于实时监测的“技术防护”;二是从内部合规审查、监测模型构建、日常风险监测、定期审计、外部调查等维度,建立基于问题导向的“人工防护”。
在权限分配方面,要求券商严格审核、设置投资者系统操作权限,权限设置应当与实际使用人角色相符合,不应为客户提供投顾下单、自行分配角色等类似功能,不应为同一人员设置存利益冲突的不同权限。
券商正全面自查整改
目前,各家券商都在监管层现场检查之后,都在全面进行自查。
记者从一家大型券商获悉,该券商对使用PB交易系统的以下几类客户实施MAC地址白名单报备管理:
(1)单一市场多资产单元的;
(2)申请了PB交易系统投顾权限的;
(3)触及到公司监控阈值的;
(4)个性化系统用户。
同时,营业部还将安排专人到客户的办公场所开展实地尽调核查,并进行合影和mac地址确认录像等。
一年未新批托管和服务试点
一年前,监管层也曾对券商的私募基金综合服务进行核查,主要发现了三大问题:无资格开展业务、规模至上、信息系统投入不足。
当时,券商中国记者获悉,证监会已委托投保基金公司开展相关评估研究工作,拟适时出台《证券公司主经纪商服务指引》,将券商PB业务转入常规。在规则出台前,拟不再新增相关综合服务试点。(详见券商中国2016年6月6日的报道《59家券商服务8000亿私募,监管规范PB业务提出三大要求》)
一年过去了,《证券公司主经纪商服务指引》尚未出台,因此相关资格审批真的相当于暂停封锁了一年。
记者了解到,某上市券商去年一直在申报私募基金托管资格,但至今未获批。
一位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透露,私募托管的资格审批比外包服务资格备案严格多了,去年至今一家新增资格的都没有,也就是说,托管资格审批和外包服务备案至少有一年时间没有新增名单。
PB业务服务链条涵盖托管、外包服务等,托管包括公募基金托管、私募基金托管,但由于公募基金托管此前长期被银行所垄断,近几年券商更多地在私募基金托管上开展业务,而外包服务通常提供产品备案、交易系统、估值核算等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7家机构具备私募基金业务外包服务资格,其中有约20家是券商,而获得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机构只有15家,包括海通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兴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恒泰证券、中泰证券,还有中国结算和证金公司。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