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大学要裁减教师,这是政策设计之初就讲过的问题。当时大学扩招是典型的“无序扩招”。就是哪个成本低,就开哪个专业。比如法律类,连理工和师范类的高校都去开法学院。就业好的时候没感觉,就业一崩掉,之前错误的规划自然要得到纠正。
可能大家都不相信。就在十多年前,高校扩招政策,尤其是扩招让农村孩子能集体进大学接受本科教育是一件甚至可以说是要被激烈批判的事情。提出这个扩招方案的汤敏先生,在媒体上基本就是被人指名道姓的骂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尤其是扩招下一代的研究生可以仔细读一下我写的东西,对你理解这个现象会很有帮助。
简单说就是当时扩招其实是在市场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根本没有对口工作。当时北大的数据说是40%的大学生毕业收入低于1000元,学费又高,所以直接骂的原话就是:
“不知道汤敏先生想过没有,对于大量来自于中国农村的大学生而言,凭他们千把元的工资,要还清他们父母因为供他们上学而欠下的也许是几万元的债务需要几年?也不知道作为经济学者的汤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农村学生上大学作为一个投资来看,成本和收益的比值如何?”
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农民的孩子尤其应该这样。所以当时认为应该开设更适合就业,更能让农民孩子找到合适工作的职业院校,而不是大搞通识类的大学教育。比如当时为了缩减成本,就搞了大量的文科类专业。你会看见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都去搞法律类专业,就是因为这类专业开设成本低。
教育质量没保证,学生毕业没钱赚,汤敏就是坏人。
但是汤敏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当年提出的教育扩招核心压根就和教育无关,而是要民众相信。民众相信读大学能有好前途,那就扩建大学让他们的孩子去读。教育质量不重要,只要最后发学历就行。
不搞适合就业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大家喜欢的高等教育。人人都是大学生,人人都是人上人。
当时的情况就是经济不好,大家不愿意花钱。但是大家又相信读书能致富,那么就要大学扩招,拉动内需,让大家掏钱送孩子去读书。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会因为读书退出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把就业问题留给未来。
结果他成功了。相信,就是力量;相信,就会掏钱。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很短暂,之后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就业极佳。因为经济高增速带来了大量的高薪岗位,学历越高,毕业院校越好,孩子前途就是越好。
大家骂了汤敏两年就不骂了,后来他扩招的思路就变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人人都要上大学,是学习改变命运而不是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改变命运。
简单说就是当时扩招其实是在市场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根本没有对口工作。当时北大的数据说是40%的大学生毕业收入低于1000元,学费又高,所以直接骂的原话就是:
“不知道汤敏先生想过没有,对于大量来自于中国农村的大学生而言,凭他们千把元的工资,要还清他们父母因为供他们上学而欠下的也许是几万元的债务需要几年?也不知道作为经济学者的汤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农村学生上大学作为一个投资来看,成本和收益的比值如何?”
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农民的孩子尤其应该这样。所以当时认为应该开设更适合就业,更能让农民孩子找到合适工作的职业院校,而不是大搞通识类的大学教育。比如当时为了缩减成本,就搞了大量的文科类专业。你会看见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都去搞法律类专业,就是因为这类专业开设成本低。
教育质量没保证,学生毕业没钱赚,汤敏就是坏人。
但是汤敏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当年提出的教育扩招核心压根就和教育无关,而是要民众相信。民众相信读大学能有好前途,那就扩建大学让他们的孩子去读。教育质量不重要,只要最后发学历就行。
不搞适合就业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大家喜欢的高等教育。人人都是大学生,人人都是人上人。
当时的情况就是经济不好,大家不愿意花钱。但是大家又相信读书能致富,那么就要大学扩招,拉动内需,让大家掏钱送孩子去读书。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需要就业的年轻人会因为读书退出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把就业问题留给未来。
结果他成功了。相信,就是力量;相信,就会掏钱。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很短暂,之后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就业极佳。因为经济高增速带来了大量的高薪岗位,学历越高,毕业院校越好,孩子前途就是越好。
大家骂了汤敏两年就不骂了,后来他扩招的思路就变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人人都要上大学,是学习改变命运而不是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