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不止文案。
文案君
(MrCopywriter)
讲完40年的心愿,需要多久?
微粒贷只用了9张插画。
它们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拉回到过去的某天某时、想起当时的某人某事。
看完后发现,正是这些
大大小小的心愿,带领我们穿越岁月,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
01
爸爸的每一次放手,
我的每一次成长。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可成长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而父母就是为我们提供各种支持、在风雨来临时能让我们紧紧依靠的大山。
我们每长大一岁,都离不开他们的点滴付出。他们一次次伸出手又放开手,我们便一点点向前走。
就算我们终于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他们也依然把我们当孩子。嘴上说着
“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
,但心里的牵挂却丝毫没有减少。
02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
是我对幸福最初的概念。
就算时代再进步、手机平板再丰富,一家人一起看电视,依然是种特殊的家庭相处模式。不然怎么会在评分网站看到网友说:
这电视剧是陪我妈(爸)看的……
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家陪伴父母的方式之一就是陪他们看看电视,哪怕是在一边玩手机,但只要坐在他们身旁,客厅就不显得空荡荡,家也才更像个家。
而在多年之前,家里能有台彩电简直太幸福了。而如今物质富足,缺少的恰恰是当年
“一家人整整齐齐看电视”
的热闹。
03
那部让我骄傲的固定电话,
多年来一直是我的银行卡密码。
在过去,一栋楼甚至一个院子只有一部公用电话,还有些电话放在小卖部。铃声一响就有人接电话,随后扯着嗓子,
“哎,XX单元的XXX,那个谁谁谁给你打电话——”
,而接这个电话的人,甚至来不及穿拖鞋就奔出门,一路上啪嗒啪嗒,整栋楼都听得见。虽然没有隐私可言,但也让邻里间亲密不少。
后来家里装了固定电话,“煲电话粥”就成为奢侈的享受。记得那时多说几分钟,就会被父母催促“不要电话费呀”。而家里当年的电话号码后来真的成为我的账号密码——
因为不会再有人知道,但我会一直记得。
每一个行将消逝的事物,都会成为我们所怀念的。
对固定电话的怀念,就是对那个一去不返的时代以及过去那些人的怀念。
04
一个满是陌生人的世界,
满足了我与世界不陌生的渴望。
你知道QQ,但你可能没听过
OICQ
——俗称“QQ的老祖宗”,最早版本的网上聊天室。
那是一段属于80后的青涩回忆。当网络聊天刚刚出现,每个人都去网吧坐下,戴上耳机,现实里不爱说话的,在上面都有说不完的话。好多人(比如我)的拼音盲打技能,也是在那时候练成的。一声
“咚咚咚”
,头像由灰色变成彩色,就代表有人上线
;一个中年男子的咳嗽声,就代表有人添加你好友。
还有隐身对其可见的那份怀揣憧憬和牵挂的小心情,你还记得是因为谁吗?
现在成年人都习惯用微信,但小朋友们依然喜欢QQ。看来QQ成为新一代的社交偏好几乎都快是一种定律了。
是啊,所有人都会老去,但总有人年轻着。
05
因为想和他拥有共同话题,
我刻意制造了所有的不经意。
在大家普遍用收音机时,能够拥有一部
walkman
绝对称得上当时的弄潮儿,同学之间的风云人物!
尽管那时的walkman笨重功能又有限,想单曲循环或听某首歌还得自己倒带,但它播放的许多声音,却真实地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
特别是周杰伦,他的歌不知道开启了多少人的青春期,也不知道撮合了多少对情侣。而这一切可能就是从前后座的两人一人一个耳机、共同听一首歌开始的。
那些歌词就像一篇篇情书,所有说不出口的话都藏在里面。
但遗憾的是,可能直到很久以后,Ta才能真正听懂那首你塞到他耳朵里的《简单爱》。
06
如果时间终将改变我们的样子,
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每毕业一次,我们就经历一次蜕变和成长。
那些曾经非常要好、说好做一辈子朋友的好伙伴,后来可能就会因为时间流逝、相隔遥远、缺乏共同语言而渐渐走散。
所以能有个相机留住当时那一刻的回忆,是很多人的心愿——
“我不能参与你今后的人生,可至少在这一刻,我们在一起笑得很甜”。
多年以后再看到这张照片,会忍不住伤感,也会慨然浅笑。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07
这些年不知换了多少手机,
有一部却总留在心里。
这个画面简直就是我本人100%写照。
因为要去大城市上学,我有了一部最新款手机。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母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那部手机我用了3年,没有磕碰依然如新,更没有吵吵过继续换新款。
后来我有能力买同样的手机,但它依然没被我丢弃,而是和包装盒里所有东西一起,好好地躺在抽屉里。
08
为了远方的父母不再操心,
我学会了如何让他们感到放心。
很多人自从上大学那天起,就开始了漂泊异乡的生活。
而漂泊的人,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在大城市打拼哪有容易可言?但
因为路是自己选的,所以必须得扛住,不能怕吃苦。
有时候我真想打个电话诉诉苦,可听到他们的声音,嘴里的话就变成了
“我还有钱,我吃得挺好,我最近都好……”
因为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所以更希望我们各自都过得好
——这是所有离家的人,每一天的心愿。
09
从此,你的童年少了一份孤单,
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爱。
80后已经开始生二胎了。198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9岁,马上就到
“四十不惑”
的关口。
但他们没有松懈,依然在人生路上狂奔,为自我事业、为子女教育、为父母养老……
这条路很辛苦,但值得付出。
曾经,他们被热烈讨论过是不是
“垮掉的一代”
,如今却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在努力实现一个个属于自己和家庭的心愿。
是的,生命中再无聊的时光,也是限量版。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许下心愿、实现心愿的过程。
这些定格了一瞬间的插画,囊括了一代人的心愿。把它们拼接起来,就是一篇回忆过去40年的日记。
执笔人是微粒贷。
它选取9个最具代表性的心愿,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有感而发,告诉我们:
40年来,我们走过的路,都是心愿之路。
▼
再进一步,微粒贷将更多符合
80后成长轨迹的心愿回忆
,拍进一支视频里。
《我们走过的路都是心愿之路》
它利用影像化这一更加有情感冲击力的方式,将过去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尤其是结尾处堪
比纪录片质感的画面串联,正狠狠戳中我们的泪点。
甚至有人看了说:以上我全部经历过。
还不止这些。
如果说插画和视频是从80后视角出发,那这张投放在地铁里的长图,则涵盖了几代人的心愿变迁。
它以小见大,以个体变化去展现时代变迁。
匆忙穿梭于地铁的用户用几分钟时间走过这段长廊,回顾的却是
长达40年的记忆。
而一旦看到所熟知的画面,他们心中就会不自觉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样的情绪波动,就是品牌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标志和开始。
▼
将9张插画、1支视频、1张长图组合起来,就能有引爆过去40年的力量?
做时代的记录者,微粒贷凭的是洞察二字。
通过对事情抽丝剥茧,从而摸清它们的本质。就像剥洋葱那样,把每片都拆开,看透内里的结构和它们彼此间的关联。
而对于品牌来说,则是要找到自己和用户之间,最有传播意义、最具情感爆发力的连接点,并且把这个点用合适的方式,一点一滴、一笔一划的表现出来,充分延伸它的内涵。
就像微粒贷所做的。
它通过大量收集、探究以80后为核心的心愿记忆,最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这9个极为典型的心愿上。
接着,它将品牌人格化,把自己变成80后本人,用充满真实细节的对话和画面,把用户带回到过去,把你我的每个心愿,都准确地呈现。
这也是营销圈通常说的“走心”。
但这个走心,不只是走品牌和创作者的心,也要踏踏实实走一遍用户的心。
只有这样,用户在看到这9张插画时才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
我过去的心愿,竟然被微粒贷知道了。
这正是洞察的力量。
好的洞察,既能引发大面积传播、稳准狠戳中用户的心,也能强关联品牌,不至于让用户在转发和讨论的热闹中,逐渐忘记品牌。
▼
更重要的是——
洞察是品牌方的工作,用户方是不需要知道
“品牌的洞察力有多厉害的”
,他们只需要去感受最后的结果。
所以品牌必须懂得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和表现风格去呈现结果,继而影响用户心智。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应该做的,就是拒绝刻意、顺其自然。
陈可辛导演曾经说过:
“刚刚做导演的时候,会尽量避免用慢动作,感觉在故意控制观众的情绪。其实,当你专注去讲好一个你相信的故事的时候,任何手法,都只是你的工具。慢动作的烟花突然绽放,孩子破涕为笑,只要是你真实的情感,就可以打动别人。”
微粒贷没有跑偏。
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情感节点,它有一句说一句、说一句是一句,把所有精力都用来诠释“心愿”,专注于把这个横跨40年的心愿故事,讲好讲透。
当用户因为这些文字和图案产生共鸣、与过去的自己发生连接时,品牌作为勾连当下与过去的桥梁,也就开始入驻到用户的记忆体系中去。
如此,品牌和用户间的情感关联便会愈发深刻。
而对于用户来说,微粒贷的品牌主张
“微小心愿,立刻实现”
,就像一句来自朋友的承诺,暖暖地,让寒冬不寒,让新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