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由壮壮提供
《性学入门》 | 李银河 编
全文约2853字,阅读需要10分钟
性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是作为生理决定论的对立面出现的。生理决定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一理论又被称为性的本质主义——一种关于性是自然的力量、先于社会生活而存在并造就制度的思想。性本质主义植根于西方社会的民间智慧之中,它认为性是永恒不变的、非社会的和超历史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以医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主的研究中,对性的学术研究反复地制造着这种本质主义。这些研究领域把性划归某种个人的属性,认为它可能存在于人们的荷尔蒙或染色体之中,是由生理或心理建构而成的。在这种生理决定论的分析当中,性是既无历史又无社会决定因素的。
在生理决定论那里,生理性别被认为是自然的分类。这一分类又常常被概括为三个档次的性征的区别:第一性征包括染色体、性腺(卵巢、睾丸)、生殖器;第二性征包括肌肉组织、体毛等;第三性征指发式、服饰等。生理决定论的简约表达是:生理即命运,亦称解剖即命运。这种观点认为,人生而有荷尔蒙、解剖学和染色体的男女不同;女性先天就有比男性更麻烦的生殖角色;社会应当维护这一自然秩序。其实,人的生理性别与他的社会性别角色远非一一对应,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性别甚至可能与生理性别对立,比如易性者和易装者,这是生理决定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脑神经专家列维(Le Vay)曾试图证明同性恋是由脑神经与常人的差异这一生理原因造成的,试图通过将同性恋归因于生理原因来抵制同性恋恐惧症——如果同性恋的成因就像左撇子的成因一样,常人不就不会歧视同性恋了吗?可惜,他的想法被批评为天真幼稚的想法,批评者反问:基因或荷尔蒙一类的成因什么时候动摇过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的基础呢?
关于性行为的新学说,为性赋予了一个历史,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性本质主义的建构主义的选择。在这一学说的背后是这样一种假设: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它的意思是说,人类的性不能仅仅从生理学意义来理解。包括人类大脑在内的人类生物有机体是人类文化形态的基础,但是对于身体及其器官的考察,不能解释人类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多样性。身体、大脑、生殖器和语言能力,对于人类的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不能决定性的内容、性的经历或性的制度形式。此外,我们绝对不能在接触人的身体时脱离开它的文化意义。如果把性仅仅看做是生理现象或个人心理学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对它进行政治分析。性作为由人制造的产物的程度,就像饮食习惯、运输方法、礼仪制度、劳动方式、娱乐类型、生产过程和压迫模式一样。只有用社会分析和历史解释来理解性的问题,才有可能对人类性行为做出解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50多年。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
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向性的本质主义发起了激烈的挑战,论争的焦点是将现当代同性恋现象描述为历史、文化和社会建构的结果。同性恋概念的形成史,尤其是威克斯的著述,领导着这场攻坚战。许多历史学家进一步将当代的异性恋制度形式视为一种比同性恋话语更晚近的发展。
福柯的《性史》是关于性的新学说的最具影响力的文本。他明确提出,性是社会和历史的建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性是权力试图控制的天赐之物,或把它看作知识试图逐步揭示的模糊的领域。它是一个可以给历史建构冠名的名称。(转引自威克斯,163)福柯批判了传统的性观念,这种性观念把性理解为一种渴望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然冲动。他指出,欲望并不是一种先验存在的生理实体,而是在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
吉登斯也持有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他指出,性(sexuality)这个词首先出现于19世纪,但是到了20世纪末才得到广泛的运用。性是社会建构起来的,它在权力领域内运行,而不仅仅是一系列寻找发泄途径的生理冲动。吉登斯同意福柯的这种看法:话语会成为它所描述的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另一位重要的建构论性学家是盖格农,他试图证明,性是因历史和文化而异的。在列举了不同文化对于性活动的不同态度之后,他指出:文化的差异是关于性的认识差异的根本原因。而现代文化的总设计,就是要求人们意识到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看作是人们的选择。(盖格农,5)他认为,对性的认识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即性的差异是人类选择和文化差异的一部分。
盖格农主张,对人类性行为的理解应该从社会学习的方向来深入。他指出,这一方向的优点在于它主张性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动力与本能,而是男女两性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东西,又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性是人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是一整套感觉与技巧的集合体。(盖格农,2)
性脚本(sexual script)理论是盖格农社会建构论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理论。脚本是人们关于各类事件的一个提纲,它包括了人们对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的设计和对于过去事件的记忆。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会受到脚本的指导,而性脚本就是人类社会行为脚本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关于性活动的设计和记忆。性脚本的内容包括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及原因。这些内容的每一项都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规范,其中充满了基于其所处其中的文化的价值判断。因而,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性脚本的差异是理解人类性行为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性发育的社会学习模型中,性脚本使人的性行为逐步定形。在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性的脚本。这个性脚本调节着个人性行为的五个主要变化成分:和谁建立性联系;怎么做;在何时做;在何处做;以及为什么做。
性脚本理论向性的本质主义理论挑战。首先,它否认基于生理的性欲冲动的必然性,性行为被认为是一种依照社会性脚本的行为,而不是原始冲动的表达。其次,它否定生命周期理论关于性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理论,认为性经历可以是非连续性的。最后,性脚本理论否定性与非性事物之间的明确分野。
性行为在生理学方面相对而言较少变化,而在意义方面变异却很大,正是这些方面与文化的内在逻辑紧密相关。盖格农用两个不同的岛国以各自的文化来规范它们的性行为的例子解释了性脚本的跨文化差异。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曼迦岛上的文化对性行为持一种鼓励和赞许的态度,在那里青年男女随便性交;而在另一个叫艾尼斯—比格的岛上,人们对性行为则讳莫如深,严格控制。
性脚本不但在文化的横断面上有差异,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差异,就像作者所说的:今天某人对某人说‘我爱你’,它的意义同一百年前说这句话完全不同。(盖格农,17)当我们将性脚本的这种文化历史差异的观点应用到微观个体层次时,我们会发现:个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同样逐幕上演着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而设计的性脚本,而在每一阶段内都会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性脚本就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之中不断建构的,是无法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的人类社会心理行为。
目前已经渐渐成为性学家共识的性的社会建构论主张,要对性的身份和性的社会规则做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研究,要研究为性赋予意义的性话语。在研究某种性身份的成因时,它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文化社会环境对性的影响和规范。
[下周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