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不必向长安》:关注日常生活,度过自得的一生 ... ·  4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做够了别人的世界中的NPC,我决定和自己玩游戏 ·  5 天前  
蓝钻故事  ·  过年这样给压岁钱,小孩都惊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看不到的世界,能够听到吗?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22 08:39

正文

上期我们推送了马尔克斯的非虚构写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读者征集,评审团的小伙伴们正在阅读中,敬请期待下期推送的阅读体验。本期“评审团”栏目,将为大家推送《午夜听起来很寂静》的阅读反馈。


相对于前几期“阅读评审团”的报名盛况,本期评审书目《午夜起来听寂静》似乎吸引的是更多热爱诗歌、热爱民谣的小众阅读爱好者们。

本次入选的评审们大多对于此书的作者--周云蓬,有着较多的关注和浓厚的情愫。无论是对他的歌、他的诗、他的人,评审员们都将他们熟悉的周云蓬和这个“新的”周云蓬结合在一起,在诗中认识了不一样的他,这或许便是诗歌所能带给人的独特感受,台静农说,“文学和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而正是通过周云蓬的诗、周云蓬的歌,评审员们得以看到这些文字和韵律背后的灵魂,体味到深夜漆黑中的思绪和感受。一如既往地,每一位评审员在评价此书时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从“垮掉的一代”、从诗歌本身、从诗人的变化,抑或是从诗人灵感的来源,每一种解读都言真意切。无论是从诗中看到诗人,抑或是从诗中看到自己,《午夜起来听寂静》想必都为他们打开了新的窗户。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第四期书目

《午夜起来听寂静》


《午夜起来听寂静》
作者: 周云蓬
版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3月


评审员01号:沈息城

(喜欢阅读的人


总有那抹悲伤底色


大学时候读老周的书,被他的感受力、洞察力而打动。读完来到北京的那个九月,就非常兴奋地去看了他的现场。有些歌是需要现场听的,非常沉又非常轻,非常深又非常质朴,那个夜晚我很感动,因为我知道我读到的老周和我听到的老周是同一个人。但在这本新诗集中,我莫名地更喜欢关于爱的那些部分。他描绘了一个人在黑夜中的寂寂然,有一个人像没有一样地躺在身旁。不谈荒唐的现实,钻进黑夜的缝隙中、钻进时间的深处去谈情说爱,在抽象的幻觉中思念一个抽象的人。


他写:她会早起/在床边叫老周/老头子/老不死的/我再无力伤害人/我将善良得像个布口袋。


读这样的句子,会发觉老周温和得可爱。他好像慢慢地模糊了以前大家赋予他的那些明确的标签:愤怒、呐喊、漂泊、悲悯。这些都仍然是他,但是他们越来越被更广更宽阔的老周所容纳,它们安居于自己的位置,甚至相互融合,像河流一般越来越通透地流淌。


他还写到很多平常的日子、简单的情绪,那些热烈之后的落寞,那些轰轰烈烈碾过的孤苦伶仃。“对于失明者,夜不是黑暗,夜是没人了,没声音”,于是,“还有很多不唱的日子/不赞美也不抒情的日子/像狂野里/铁轨上停着的车厢/暗着灯/醒在黑暗里”


还有一首很妙的诗,叫《惊讶》,那是我们都曾经在时间和空间中感受到的时刻。像只结了一瞬就融化的琥珀。


但是,好像老周的诗里,总还是有一种悲伤的底色在。这也许是诗人们的特质,是敏感的人的触角。但在老周这里,它不是以一种很潮湿的方式,如眼泪似唾沫般喷涌出来。而是不动声色地,让悲伤感染你。


比如他写:“没有不动的星辰/有静默一生的人”;他写:“那些命定的事/如母亲做的早点/悄悄地摆上桌”。


你会想起午夜时分飘飘洒洒的小雨,滴落在未眠人的窗台。你会想起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北风呼啦啦地刮着夜的黑。“那些热切盼望的事/总会过去/留下月光 铁轨/那么期待的好事/怎么就过去了/剩下一个空盒”。一点惆怅,不知何处起。


但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排版,阅读起来并不舒服,显得凌乱。不同章节的纸质选择传达出的效果没那么好。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我个人没有那么深的触动,感觉一般。


阅读评分6.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2号:喵

莽莽撞撞长不大的大人。


去闭眼聆听他的诗


这本诗集刚出版时,眼盲读成了《午夜听起来很寂静》,等发现读错后不免吃了一惊。句子中不合语言习惯的颠倒,当然是周刻意为之,却也刚好把一个人生活的寂寞格外精准地描画了出来,烘托起丰富的诗意,有了可感力。

 

它摘录的诗歌创作年份从1999到2016,早期的诗歌,不少已在《春天责备》中出版过。于是这本装帧优雅的书,“新”及给人更多的惊喜的地方便是近两年周云蓬写下的诗歌。

 

对比前后期的变化,桑格格说周诗变的更清晰,有种成熟的简洁。我在想作为民谣歌手的周,写歌词时,肯定需要更大众化,他不能哼唱那些前后完全不搭、肆意断句的诗歌。写诗的行为像是他对生活宣泄的任性游戏,可是好的诗歌,也应当可以唱出来。

 

在周03年左右的诗歌中,我基本品咂不出他完整的思绪,是明明可以画出太阳,偏要执拗地涂满瑰丽云朵的炫技。歌者向诗歌领域的涉足,也许去总结关于生活智慧的闲言碎语更讨人喜欢。好在周没有这么做,保留了一个成为可能的诗人、早期不可避免的稚嫩和自大目光,痛饮了一番诗界无序的狂欢,就有可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周近几年明显的变化是开始在诗中关注他自己,他的黑暗世界,有了生命的涩苦、平凡。岁月年轮磨去青年人的粗糙,愈显通透。我们很少人是盲的,闭上眼睛,外在我们依然早有具体的认知。而周云蓬三十多年没有看到过东西,没有见过自己成人的脸。他写盲,把诗的语言变的新,扭转我们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一条读者能走进的幽径。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对于这些需要换位感受的事物,最好是闭眼聆听,非读。

 

他的日常更多开始依靠想象,想象什么是电影,想象什么是颜色,趣味地感觉盲人被关进监狱,可以很容易逃脱(想象自己在另一个地方)。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红〉,可以自行体会,合上眼,你会发现黑暗之外,额头眉心是有一点红光。这个被我们轻易忽视的“红”,却是周很多时候思考的东西,它从哪里来,它的出现,是周看到的?亦或是想象?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3号:大王

(爱猫人士~


向内看,向外走


周云蓬眼盲,无法用肉眼捕捉外物。于是他“向内凝视”,却收获了比肉眼之下更“真实不虚”的视觉。这种真实在于,他的诗里总是动作多于言语。诗中的我,无论是抽象的“我”还是具体到“一根白发”、“一节尾骨”上的我,无一不在动作;四周的雷雨、苍山、四季、虫螟,无一不在动作。这也许跟诗人到底是个行动派脱不了干系,虽然在我的想象中,在熟人面前,他也是个话痨,喜欢满嘴跑火车。但我相信他是天生的旅者,就像他自己在后记中说的那样,打小他就擅长出走。我猜,他也会厌倦长久地“向内凝视”,会不满足于内心的一方天地,他要“走”,走走,听听,看看。


这种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事做派像极了他喜欢的“垮掉的一代”。他的诗歌风格也似乎更接近“垮掉的一代”,更原始——天然去雕饰;更不用说其诗与音乐之间的唇齿相依,“生命就是声音,文字就是音乐,而人民就是歌曲”——“垮掉的一代”关于文字、音乐甚至是生命的某些主张在周云蓬的诗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毕竟,我们没有办法将诗人和他的另一个身份——民谣歌手——割裂开来。不同的是,他的诗似乎缺少“垮掉的一代”的那种反叛精神。也许,比起反叛者,他更像是这个时代的主人,他与时代的关系是和谐的,因而也拥有很大的精神自由。

 

诗集封面上,单一的靛青色和像要遁入其中的封面文字都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没有很好地体现诗集的特点,也谈不上有新意。诗集的内文设计很特别。纸张颜色在黑白棕三色间切换。墨色、黑铁和黑是夜,石灰白、象牙白和白是昼,酷似朽叶的棕是日薄西山,夜的前奏。因而这么一页页翻过去,好像经历了昼夜之差,也经历了午夜降临,黎明破晓,黄昏日落,而破晓和日落时的沉寂又都被黑夜裹挟。当然,也可照序言中的说法去理解和解读这种设计:周云蓬的看见是黑白底片,他的诗也或白或黑地印在这些底片上。总归这是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穿插其中的棕不过是用来模糊黑暗和光明之间的距离和界限罢了。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4号:Melancholy

(拒绝无聊,面向智慧而行,匹马孤征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记得知乎上有过一个引起过广泛讨论的问题:“在外国的大街上能经常看到许多盲人,在国内却常常一个也见不到。中国的盲人都去哪了?”而点赞数最高的那篇回答阐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因为生活、交通不便,公共设施和社会机制的不完善,中国的盲人出门要承担比国外多得多的风险,所以他们都不出门。

 

不出门,意味着与外界隔绝,终生待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里,不能感受风吹草动,踏遍祖国山河,和有趣的人谈恋爱,无法体会一个普通人所能体验的人生中的最基本的快乐,那么这样的生命,只有不断压制自己的欲望而让自己显得没有欲望,否则活着就是一种消耗。毕飞宇在小说《推拿》里详细描绘过这个弱势群体,写盲人们的工作、生活、恋爱,那俨然另一个世界。

 

我听过周云蓬的《九月》跟《春歌》,词曲都很诗意,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他竟是一个盲人。我没想到盲人除了推拿之外,还能有另一种人生,这种人生,甚至比普通人还广阔。但仔细想想,盲人的确因祸得福般地因看不见东西比少了很多外界纷扰与私心杂念,而其他感官如听觉、嗅觉相应地发达,从而具备了比我们丰富的感受力。

 

因此他选择与他的命运对抗,做一个行吟者,打破这个世界对他所代表的这个群体的成见,尽管这个过程一定困难重重、充满艰辛。但对一个诗人、一个歌者来讲,这一切似乎是必然要经历的,即使他双目完好。

 

说到周云蓬的本行,适逢朴树的新专辑《猎户星座》首发,从04年第一次听到那首《生如夏花》到现在已经13年了,这中间朴树沉寂了10年,没有说原因,而现在的朴树,似乎确实找不到当年的尖锐深刻与酣畅淋漓了,就像三联生活周刊在17年19期刊登的那篇专访何勇的父亲何玉生的文章结尾何玉生对孙女的期待那样:“我希望她别搞音乐了,可以玩玩,别当专业。”联系何勇现在的处境,让人怀念94年红磡演唱会上的魔岩三杰。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民谣或摇滚爱好者,可在我看来,从小众到市场,似乎不断地规范、训练、提升技艺才是正道。95年春晚上有首歌名很大的歌,叫《中华民谣》,歌词引用了大量的古诗,结尾还有一段富含佛教意味的旁白,而我很喜欢的毛阿敏的经典老歌《渴望》、《历史的天空》,刘欢的《这一拜》、《好汉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均与此类似,能看出作词者的诗词功底。所以我比较喜欢周云蓬词作灵感脱胎于唐诗宋词与《诗经》的《牛羊下山》这张专辑。桑格格在后记中说盲人能阅读的文本中唐诗宋词最多,我想正是经典滋养了周云蓬,使他拥有了探寻世界的勇气与作诗作曲的才华。


回到这本诗集上来,虽可见作者对语言与日常事物的敏感,可无论是与古诗词还是一些有名的现代诗相比,都还欠缺很大的火候,可读性不那么强,还是他的民谣更能打动我一些。

 

在想读这本书的理由中,我是这样写的:“周云蓬的前女友绿妖的书我读过不少,也算半个民谣爱好者,最近一年重拾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并从中发现了自己。读了试读的一小段,想借此书一窥民谣歌手的具体的人生态度与成长经历,不过我预设了一下,他们也许把人生看得、解读得太轻,而现实的沉重是如何被化解的?”

 

在写下这个理由之前,我还不知道周云蓬是一个盲人。

 

而他可以选择,让自己的人生不一定非要那么沉重。

 

看了后记,去听了这首《关山月》,我想它或许可以代表周云蓬这个行吟诗人欲和秋瑾作诗畅饮论天下的人生态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阅读评分6分(满分10分)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午夜起来听寂静》的得分为——7分(满分10分)。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更具个人性,也带给读者更多个人的感受;周云蓬无论作为盲人、歌手还是诗人,他独特的对世界的体察都从他的文字中渗透出来,影响着读者们,从以上书评中也可以看到,每位评审员对于周云蓬及其他的诗歌都是不同的。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