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都市时报  ·  O:OOO ·  2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国足三连败,小组垫底 ·  2 天前  
三弄2023  ·  20241009《新闻联播》解读 ·  3 天前  
新华社  ·  以前是卡拉OK,现在是Citywalk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融媒体+360度全景+百姓自述“我家门前” | 新京报“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幕后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0-18 03:30

正文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9月2日开始,新京报推出的《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陆续在报纸及网络、移动端与读者见面,截止到目前推出的报纸版面累积达60多个。

 


其中,《我家门前 | 360度全景看和谐宜居新北京》是新京报“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中的一个专题,推出后深受读者好评。记者走进北京市十六区街头巷尾,由居民讲述“我家门前”的今昔改变和居住感受,见证“疏解整治促提升”带来的切实变化。


▲《我家门前》部分报纸版面


同时,《我家门前》不失为一组多媒体融合式报道的典范。(戳这里体验360度全景报道“我家门前”)这组报道由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全媒体编辑、视频部、技术、美术设计等全员打造,20余人参与其中,是新京报的又一次跨部门联动。


报道特色

01

融媒体报道形态


这组策划报道在移动端的表现非常抢眼。在互联网和移动端,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机构和读者看重沉浸、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关于多屏、融媒体时代媒体该如何讲故事、报道新闻也早就进行过多轮探讨。


这组报道则展现了非常地道的融媒体报道形态。报道中加入了360度全景浸入式体验(此部分会在下面详述),另外,融合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交互等多种元素,改变了传统报道方式中大段文字堆积的呈现方式,给读者带来可看可听可交互的全新视听体验,轻松而新鲜。


▲《我家门前》H5的封面。伴随着声音(钟声)进入阅读,让读者快速沉浸到阅读当中。


▲图片切换的方式非常特别,文字说明像一个滑动的幕布起到了前后图片切换的作用,非常新颖。



▲视频也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嵌入。视频早已成为新京报全媒体报道的标配。


02

360度全景沉浸式体验


这组报道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运用了360°全景沉浸式体验,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

 

在国内,已有媒体选择适用性较强的360°全景报道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利用了VR的全景摄像技术,提供全视角影像,同时可以让受众自由选择观看角度和内容。另外这种方式不受VR硬件门槛的限制,受众浏览较为方便。

▲H5的图文中嵌入了地图模块,点击即可进入360度全景观看模式。


▲炫目的360度全景沉浸式体验开启~


▲ “我家门前”的几个视角非常真实地在眼前铺开。


03

老百姓第一人称自述


这组报道着眼北京,从居住环境的改观切入,真实而贴近生活,且文字采用居民第一人称口述,“我有话说”做小标题,非常接地气,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很有可看性,成为这组报道的又一大亮点。


    

幕后分享


新京报传媒研究邀请了多名主创人员,从各自的角度聊聊报道幕后的故事,分享经验技巧和心得感受。


王跃春(新京报总编辑):这组报道有三个特色,一是融媒体报道形态,二是360度全景沉浸式体验,三是第一人称让老百姓讲述获得感。



温薷(时政新闻部主编):做“我家门前”,核心之一是寻找很多个坐标中的“我”,突出“我”的感受;之二是“门前”,切口要细小到几米宽的胡同。一个城中人、巷中人,在街头巷尾整治提升的背景之下,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视野中的风景人情,究竟拥有了怎样的不同。


这些“门前”的线索,均由时政部跑北京各区线口的记者提供,希望找到最典型、最有故事的坐标点位。记者们挖掘到了许多好故事:一条700岁的河流复原了诗中面貌;一群60岁的大树从违建中“突围”;居民“归园田”家门口耕种小菜园;老胡同旁生出了新森林;骆驼祥子的故乡回来了……


从文字报道的角度而言,我们期待这些“我”能够讲述出古都的老光景儿,为整个报道增添情怀和厚度,故我们选择的采访对象大都是老居民、老北京。在10个坐标的采访中,10位普通的“我”争先恐后地向我们叙说,有昔时的记忆,有如今的改变,有未来的期冀……满满的细节中,流露出的生活本色、那种“烟火气儿”非常动人。


随十九大开幕,我们的报道也连续推进了将近十期。它既是对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全景展示,又是个体人物故事、情怀的刻画描绘,并兼具了立体感、创新性。实际上,对于时政报道意义的提升,最终都是要落在每一个“我家”的“门前”。因为政策的“得”,最终是人的获得。



薛珺(摄影图片部主编):“我家门前”是一个多媒体融合式的系列报道。360°全景最大的优势是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点开图片,受众就被带到摄影记者当时的拍摄地;滑动图片,就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查看照片中的细节。所以当时在选题策划时,我们强调了全景图拍摄一定要选择最能反映出家门前变化的点,带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全景拍摄还是“看天吃饭”,因为一张全景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对于光线、能见度等要求更高。


相对于360°全景图的“大又全”,我们在照片的拍摄思路上强调了“小而美”。从当地居民的视角出发,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在这种更好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情感流露,这些都是我们想要呈现的。



陈璐(全媒体编辑部副主编):这次我们选择了更为轻巧的移动端呈现形式,减少用户操作,更便捷地看到内容。选择上滑操作,所有内容在一个平面,而不是以前常见的不断点击进入新一屏才能看到更多内容。所有的设计也都为让内容更好呈现。比如360度全景是本次专题的重头,原本只是放了一张图,下面配一句话提示用户去点击进入全景,但经过大家共同讨论,觉得这样很容易被用户忽略,不会点击。所以后来我们把全景缩略图放在“我家坐标”地图上,一目了然,用户肯定不会再错过。图集的设计也算是我们新的尝试。图片和图说随着上滑的动作变化,保持了整个产品的操作一致性,一气呵成。



王子诚(摄影图片部图片编辑):关于全景摄影,我是在15年底开始接触。当时在一些特定行业,比如看房网站、旅游网站中使用,新闻报道中也陆续有人使用。那时候我开始学习,淘宝、论坛买了看了很多资料,当时想既然学就要做专业的全景,从航拍到相机云台一步步学习。开始失误率很高,经常带着无人机,全景云台到六环外拍一天,但回来能成功做出来的没几个。还好学习时间充裕,练习时间长,等到报社派出任务时,拍摄基本不再失误。


邓琦(时政新闻部记者):今年初开始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着实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惠和获得感。海淀“女人街”这位居民,家就住在临街二楼,由于楼下的烧烤摊儿味儿太大,常年不能开窗。去年听说这条街要开始整治了,他第一想法就是“可算熬出来了”,长长舒了口气。“一米菜园”这位居民,为了家里外孙能吃口新鲜,天天到菜园子里看看,风雨无阻。其实她收获的萝卜辣椒都特别小,但是为了家人,真是发自肺腑的开心。


魏佳(时政新闻部编辑):这组稿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消息,而是由门前改变、我有话说等几个栏目构成,以居民的口语化讲述作为主稿,想着重突出居民的视角,看待我家门前的改变。稿子内容要更加接地气,切入点虽小,但更加真实打动人。

 

在版面编排方面,大幅度减少文字,强化制图和图片,同时配发H5的二维码,突出新媒体的传播。一般来说,一个版是2500字,一张图片;我家门前的版面文字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会发三至四张图片。


 郭超(时政新闻部记者):我家门前,这个策划从名字上就感受到接地气、有京味儿、有故事。用百姓讲述门前的变化反映北京一年来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成绩,是小切口体现大政策的优秀策划代表,是此类报道的操作典型范例。作为参与其中的记者,感觉操作起来很迅速,成品可读性强。尤其是融合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报纸上的文字立体起来,全景起来,采访两期的内容都收到被采访对象的高度认可,东城区委宣传部在内部的宣传干部群里广泛转发。


尹亚飞(摄影图片部摄影记者):拍摄《我家门前》让我找到了过去拍摄《北京地理》的感觉:把自己扔进胡同(公园)里,深深的沉到拍摄现场,去发现、去等待、去感受,去用相机观察和表现。




北京:认养“一米菜园” 居民过田园生活


徐天鹤(视频报道部记者)团队开始设定视频时长不能超过一分半,开拍前着重讨论了怎么在短时间内讲述好一个社区的变化,同时不让人觉得内容太满而有压迫感。过程中不断修正,比如后面几期更注重居民和居民、居民和社区的互动,力图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窥见社区改造对居民的影响。

 


汤子帅(全媒体编辑部数据新闻编辑):有文字、视频、360度全景和图片,这是典型的融合媒体报道。我们综合了之前做的类似报道,参考了国外媒体案例,在没有任何报道素材的情况下,大致制定了呈现框架,和美编及前端沟通,实现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同步开工,加快进度。


不过这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一线记者和后方前期沟通不多,我们新媒体呈现主要是手机端,需要竖图,到一线记者按习惯拍的都是横图,后期裁剪成竖图一是费时,二是破坏了摄影者的构图。又例如全景图需要跳转链接,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吸引人去点击跳转,需要一遍遍调整改进。



商红宾(技术中心前端工程师):专题比较贴近生活,但恰恰细节的东西更容易有张力,对内容创作者来说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信娜(时政新闻部记者):陈奶奶在模式口生活了70多年。采访当天,路过一处小门,她笑意盈盈。这是她的娘家,她说自此后,再也不会被水淹了。



王综鹤(视频报道部视频编辑):《我家门前》的视频不知不觉做了10期,每期一个地方,一个小故事。我们借助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帮助我们理清一个个小故事:地点方位——讲述人自我介绍——过去时存在的问题和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改造后变化和便利——附近居民街采(选用)。通过这些的逻辑构成和呈现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更直观地了解“我家门前”的变化。



戴轩(时政新闻部见习记者):真正采访中我发现,某一片绿地的诞生、某一条街道的清洁,都能影响到此地住民的生活状态。


比如在采访菜市口广阳谷城市森林时,一位住在喜鹊巷的老先生就说,在胡同里原来能看到大树喜鹊,近些年没了,他今年76岁了,想遛弯还要骑自行车去不近的公园。还有帮着子女带小孩的老人,也需要一个安静、安全的场所。家门口有没有绿地,年轻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老人来说,这是很必须的,有了广阳谷之后,他们非常高兴。


再比如在丰台采访伯鸿书店,一位60多岁的居民告诉我,他喜欢中国古代文化,以前住在西城,经常去琉璃厂看书,搬过来之后家周边一度没有合适的书店,跑去西城非常费劲。喜欢看书的人会很理解这种心情,家门口有一家好的书店,可能比有一家超市更让人欣慰。今年,这位先生家门口的一排门脸房变成了书店,他说就像多了一间自己的图书馆和资料室。


一个大的政策之下,给普通人带来的变化一定是非常细节和具体的。在真正采访过程中,走到实地找到直接受影响的群体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能聊到很生动的故事和采访素材。



张焕玲(全媒体编辑部前端工程师):创意和筹划很棒,这个专题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想做好的,我负责把素材在终端进行呈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媒体内容生态和格局,新京报在进行“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时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通了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未来,新京报在理念、内容、体裁上将不断创新,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路径上继续探索前进。


点击原文链接,观看这组360度视频报道~



 

近期好文荐读:

Facebook对媒体丧失吸引力了吗?


媒体“制造”了拉斯维加斯枪击案?


Emoji在悄悄改变什么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