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
代,但似乎也是知
识焦虑的时代。
以下内容节选自张萌新书《加速--从拖延到高效,过三倍速度人生》
最近公司新加入一位90后的同事,叫阿飞,这几天他状态不好,总说自己非常焦虑,甚至严重到脱发的地步。想来他这个年纪并没有天大的事情压在身上,那他究竟在焦虑什么?
阿飞说,最近和朋友聚餐时,发现好几个一起毕业出来打拼的兄弟,三四年的工夫竟然都小有所成,如今他们之间谈的都是价格锚点、杠杆理论、股权融资。对比之下,焦虑感就瞬间涌上阿飞的心头。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眼界,和他们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于是,阿飞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好好充充电。每天上班路上,听一听行业专家的知识内参;工作之余,逛逛新媒体大号,拿出笔记本记下圈内大事;临睡前,他就刷一会儿知乎,读一读信息流里的回答推荐。就这样,看似无比充实的一天过去了。
但这样究竟有没有效果呢?很快,阿飞就发现,他开始疲于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完善他的知识体系。现在的他,反而更迷茫了。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学,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去学。
听完阿飞的困扰,我就在想,这何尝不是我们现在都会面临的困惑呢?当下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似乎也是知识焦虑的时代。看着身边的人越发上进优秀,自己也想追赶效仿,结果闷头学了很多碎片化知识,却依然没有效果。于是,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知识焦虑,担心自己越来越落后,而被这个时代抛弃。正如张泉灵所言,当一个时代打算抛弃我们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跟我们说。
那么,要如何才能克服知识焦虑,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丰富充盈我们的知识体系呢?面对这个折磨人的难题,我们需要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知识,有效地产出结果,解决问题。如果知识没有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解决问题,那么知识就没有发生效力。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对此
有三条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
第一,区分知识和信息。
第二,区分知识与表演。
第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我每天都需要看很多文章,比如新闻 App、微博微信、自媒体大号的文章以及公司各部门提交的各类总结。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要看很多信息,并将之处理、消化。
新同事阿飞知道以后,也曾很激动地问过我:“萌姐,你能不能给我也推荐一些信息,我也想增加一些知识。”给他推荐当然没问题。但问题是,他似乎并没有明白:知识和信息并不是一回事。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且有时效性的。比如今天哪家公司要上市,哪家公司的高管即将跳槽,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可能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或者我们看中的人才就会被挖走。
但知识是经头脑处理过的个性化、结构化的信息,并没有时效性。就好比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勾股定理,它们很早之前就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这些就是知识。
那为什么要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呢?因为在进行知识管理时,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正是这些知识,而不是我们大量囤积的信息。
要知道,对于一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而言,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信息,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多年的专业知识储备,所以信息对他们而言更重要。但是相比之下,
对初出茅庐或正准备职场晋升的人而言,他们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垫底,信息对其来讲几乎无用,知识学习反而更加重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能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阿飞那么努力,反而越来越焦虑。因为他错把信息当作知识,结果囤积了一堆可能转身就忘的信息,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发挥的空间。所以,不管是阿飞还是可能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人,这时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沉淀自己的知识,不管是硬本领,还是软技巧,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知识和表演这两个词怎么会放在一起?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今年为了新书出版,我在全国各地举办了“百城百校”系列演讲活动。每次演讲前我都会事先把要讲的主题录好,反复练习检查。我的助理跟我久了,也已经把我要讲的理论听得烂熟。她说:“萌姐啊,我觉得我闭着眼睛都可以讲你的理论了,要不下次课我先替你去说一段?”
我对此感到十分新奇,当有个学生来问问题的时候,我就让我的助理去回答了。还别说,她讲得真不错,洋洋洒洒,也没什么错误。只不过,后来那个学生又追问了一个专业问题,助理就
有点儿答不上来了,于是我赶紧打圆场。其实很多人可能都会有和我那位助理一样的问题,在掌握真正的知识之前先学会了表演。但这种表演,对我们往往没有太大帮助。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掉入表演家的知识陷阱。怎么理解这个陷阱呢?
1929 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怀特黑德在哈佛大学任教 期 间 , 发 表 了 一 篇 对 现 代 教 育 影 响 深 远 的 文 章 ——《 教 育 的 目标》(The Aims of Education)。文章中他发明了“惰性知识”一词,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没什么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鸡汤文,就属于惰性知识的一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有用吗?听过几百遍鸡汤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有我们平时打开网络随处可见的职场新人宝典、企业家修身理论,屏幕一关,我们的大脑还记得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惰性知识。
那么,
避开惰性知识,我们要学些什么?答案是,核心知识。
这一类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已经初成体系,有条有理,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举个例子,我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我根据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这就是我的核心知识。哪怕每次演讲的内容不变,但无论听众提什么变化多端的问题,我都能从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顺利提取答案。这便是核心知识和惰性知识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也并不一定成熟,那应该怎么办呢?对此有一个小技巧,
那就是学会站在专业人士的肩膀上,利用他们的专业判断来帮助我们选择知识。
比如付费知识。这并不是因为我本人做付费内容,所以才自吹自擂、夸付费内容有多好。而是我们都知道,在碎片化时代,原有的、自主搜索的学习方式太过低效。
除非能确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泥沙俱下的知识市场中,甄别出知识的信度以及效度。不然宁愿多交一点点学费,让在某领域内更专业的人士为我们筛选,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自我输入门槛,也能确保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
当然只是借助这些人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某项技能?第二,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第三,它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第四,它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问完自己这四个问题,这些知识对我们会产生多少价值,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了然于心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筛选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大多数人很容易产生知识焦虑。而知识管理正是解决这种焦虑的有效方法,通过区别知识与信息以及区别知识与表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能在知识决定人生的时代,对万事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