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苹果
9月17日晚6点半,在北京大学的百年大礼堂,冯小刚带着他的新片《芳华》开始了第一场路演。这部电影早已拿到了“龙标”,也在各大院线做好了准备,就等着9月30号正式公映。结果,突然之间……
从《唐山大地震》、《1942》到《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的车,终于开上了“三十多年来从没有人敢开上的路”,对越自卫反击战,《芳华》上映在即。结果,9月24号,冯小刚突然翻车……
据传,《芳华》是冯小刚一辈子最好的电影,点映时就把原著作者严歌苓看哭了。老斯基也相信这是冯小刚一生最好的作品,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品只能献给作者自己。So,冯小刚拍了一辈子电影后第一次说:“我拍《芳华》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讨好我自己,这个电影不卖钱我也无所谓。”
很遗憾,现在根本不是“电影不卖钱”的事,而是要“重新剪辑”了,能不能上映都不知道。不过,这事怪不到总局头上,它早就给《芳华》发了“龙标”,也批准了在全国公映,连全国路演都开始了。很显然,《芳华》下架是因为……
这事啊,挺让中国电影界五味杂陈的。因为,这些年来有着“安全生产标兵”之称的冯小刚,早已超越了电影层面。So,大家以为只要练得一身冯小刚的神车技,就可以在一些危险的题材上不翻车了,以为交规就是超车总局后就安全了……结果尼玛。
(六十岁老头了……)
不过,翻车又如何?冯小刚依然是中国唯一的电影大师!
所谓电影大师不是说冯小刚水平有多高,而是说今天还能坚持漂移的,也只剩他一个了。比如,当年齐名的三巨头,陈凯歌现在只专注于商业电影,张艺谋不是给铁道部拍宣传片,就是拍《长城》……只有冯小刚,还在坚持用电影证明点什么。
那么,59岁的老炮,已经拥有一切的冯小刚还要证明什么呢?嗯,你看看《芳华》的海报就全明白了,浪得一逼啊。一个正宗的北京土著老炮,从来都无所畏惧,只怕自己XX不行了。
1978年入伍的冯小刚,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过一段关于文工团漂亮女兵的文字:她的长相我已经不记得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光洁……优美的颈部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使脖子看上去更白,领章看上去更红……So,《芳华》就是用来证明差几个月就六十岁的冯小刚,依然纯硬无比!
那么,为毛既纯硬无比、车技又高得一逼的冯小刚,能先漂移超车总局,之后又被神秘力量怼翻车呢?其实啊,细看小说《芳华》就能发现,还是那个困扰了我们半个多世纪的问题,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刚好,老斯基有幸知道《芳华》那段历史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希望不要像冯小刚一样翻车吧……
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我不会歌颂战争,我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这个B装的满分吧?丝毫不比国际大导演诺兰的“《敦刻尔克》不是一部战争片”差啊!然而,现实是……
嗯,《芳华》最大的“硬伤”可能是一段六分钟的中越战争镜头。那段镜头用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告诉我们,在重型机枪的扫射下,人不是中弹,而是瞬间像花瓶一样破碎;在炮弹的气浪中,气压能瞬间把人车裂,把内脏洒上天;在燃烧弹下,死人都能“跳舞”……总之,就是没时间BB交某项费用!
So,问题就在这里啊,如果这段镜头上映,那么之前几十年……很显然,即使未来《芳华》上映,这段展现战争残酷的镜头,大家也不太可能看到了。不过,没有关系,再残酷的镜头也是假的,而老斯基能告诉大家什么是真实的越战战场。因为,那场战争并不遥远,我的一位老铁就参加过。
老铁和我爸年龄差不多,是位战地摄影师。他当然知道很多东西不能给我看,但和我聊聊还是没关系的。比如,他告诉我那场战争真实的情景,就绝对无法拍成电影。
首先,老铁说战场上没人,就是你看不到敌人。别说飞机大炮或者其他什么,就连最普通的步枪,射程都有好几百米。所以,你在战场上不是向人开枪,而是向视线中的一个小黑点开枪,对方亦是如此。
其次,现代战争不是冷兵器时代,完整的尸体很少,遍地都是碎了的XX、血肉模糊的XX、肮脏的XX、挂在树枝上的XX……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XX屠宰场,怎么拍成电影?
这些还不是那场战争最可怕的事,老铁说战场上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战友。老铁在战场上就见过有极少数新兵,在受到敌方炮火压制后,在漫天飞舞的XX中精神崩溃疯了,没有目标地拿着枪扫射!能怎么办?只能一枪打死!(美国越战后大约30%老兵患有终身心理障碍症)
在《芳华》小说中,一个文工团的女孩去前线当军医后,见了太多残忍的画面,疯了。我曾问老铁,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说,上战场后他脑子就木了,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看不清,就是扛着摄像机往前冲。他说感觉就像自己睡着了,什么都不记得……“醒来”后发现自己满身是血,却还活着。
不过,战斗打起来后,脑袋发木是一件好事,老铁最怕的就是盛夏的停战,脑袋就无法发木了。有时,一边打不下来,另一边又死守,就成了僵局停战,时间就此停止。但是,战斗不结束,就没有办法打扫战场,那些XX很快就会发出摧毁人的味道。而你,永远不知道那股味道来自你的战友,还是你的敌人,或者没什么区别。
(讲真,还是手撕鬼子好接受点……)
俱往矣,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我们今天能不能反战呢?老斯基也不知道,但现实是手撕鬼子随便过审,而任何展现战争残酷的影视作品都……
其实,这依然不是《芳华》最大的问题,大不了把所有战争镜头全部删除就完了,更大的问题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探讨,什么是TM英雄啊!
小说《芳华》的男主角之一是个文艺兵,名叫刘峰(自己意会吧)。这个刘峰和某人很像,是个100%的纯英雄,他每天都在不停地助人为乐。基本上,他帮助过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之,刘峰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人类缺点的大英雄,直到女孩林丁丁出现。或者说与林丁丁也没有一毛钱关系,而是刘峰的某个器官发育成熟了。于是,在一个盛夏夜晚,刘峰把林丁丁搂在了怀里……结果,林丁丁大喊救命。
别误会,不是刘峰耍流氓,而是……怎么说呢,谁会不喜欢刘峰这样浓眉大眼的英雄?林丁丁当然也喜欢啊,但问题是英雄就应该是高尚的,不能有任何肮脏的欲望……So,林丁丁像每个人一样“爱着”刘峰,但爱的是没有人类欲望的英雄刘峰。
之后,对刘峰的批判拉开了序幕。他做的所有好事都成为了他的罪证,因为他做好事的目的是为掩盖他肮脏的灵魂。甚至,连刘峰都在怀疑自己,怀疑自己不该有某个器官……于是他选择了救赎,走上了越战一线,希望死在那里!最终,他失去了一只手臂……
那么,《芳华》最大的问题来了,刘峰到底算不算英雄?如果刘峰不算英雄,那么英雄是不是就不应该具有某个器官?老斯基也不知道答案,但我TM之所以讨厌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非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净尼玛扯犊子。
(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说《芳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虚构了一个英雄刘峰试图启发人们思考。但是,有那么多现实的故事,为毛非要虚构呢?老斯基就说一个那场战争中真实的英雄,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吧。因为,这个大英雄是我老铁的好朋友。
那位大英雄在那场战争中立了诸多军功,身受多处重伤,他的英雄故事全国很多很多人都知道,但老铁说大英雄99%的故事都是假的。这不怪他,他的任务就是背诵那些假故事,接受参访。因为,他真的没什么故事,而人们需要英雄故事。
大英雄们和千百万人一毛一样,父母是农民,穷啊。他十几岁去部队就是想学个炒菜,或者汽车维修什么的一技之长。所以,大英雄根本没想过参军是为了打仗。很多年后,这位大英雄还和老铁说,要是知道真的打仗,才不参军。
当然,这也是只嘴炮而已。在80年代初的部队有个好处,就是任何人可以不靠背景,而靠自己获得尊重。大英雄知道自己父母是农民,什么都必须靠自己,所以拼命练习各种训练项目。
农村孩子本来从小身体素质就好,再加上他这么刻苦,就悲剧了。营长一纸调令,这么好的苗子当然要去尖刀班啊。这样的故事,在部队再平常不过了。
在80年代初那场最残酷的战争中,尖刀班的大英雄作战非常英勇,一直冲在最前线,立下很多战功。不过,他成为英雄的最重要原因是运气好,和他一起冲在最前线的战友几乎都死光了。于是,还活着的他,就成了英雄。
然而,按照我们的传统逻辑,大英雄就应该有很高的觉悟,为了XX,为了XX,为了XX……浴血杀敌。但是,现实是大英雄小学都没毕业,又笨嘴笨舌……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没觉悟啊!他知道自己没种地,吃穿都是老百姓的,所以上了战场就要拼命,仅此而已。
(这炮,能有全尸吗?)
最终,大英雄被媒体强行包装成了一个“纸板人”,满足了大多数人对英雄故事的需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老铁和战友们从不把他当大英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死了的战友才配当英雄。
不过,老铁和战友们还是很尊重大英雄,不是他英勇杀敌,而是……嗯,我们应该知道一群不到二十岁的男孩,集中在一起是多么的无聊,他们会相互攀比……呵呵。
(两个月前,过审的神剧,为总局点赞!)
很显然,这次《芳华》在获得“龙标”后又下架,说明问题挺严重了。那么,接下来,估计我们还要继续手撕鬼子了。
不过,永远不要认为阉割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冯小刚一样,哪怕六十岁,也要奇硬无比!否则,怎么对得起自己那些逝去的“芳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