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产三日侃
地产三日侃专注于地产内容,致力于分享地产知识。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内蒙古发布能源科技装备创新应用十大典型案例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产三日侃

离开土地的人民不如鸡之20年前埋下一套房子

地产三日侃  · 知乎专栏  ·  · 2013-12-25 03:30

正文

问题来源于知乎,但是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面实在太广,乍一看,实没有讨论的必要。所以一直没有受邀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想想其中门道确实是可以写写的。

现在的房子二十年后将价值如何?

【问题说明】{按目前银行的政策,50年内,居民房屋折旧完毕,20年楼龄一般不能作为资产抵押。但对于现在很多购房者而言,他们所购的房屋多半为10年之内的二手房或新房。当他们渐渐老去时(到了40岁和50岁),这些房产已经有了20年以上的楼龄,那么,它们还能保值吗?如果交易或置换,是否会因为折旧率而失损颇多?会不会出现本身房屋价值增值,但银行计算折旧率却认为房屋不值钱的情况出现?}

谢邀 @安嘉门院
20年,太久,太远,我还没有那般能力可以预测评述。

很多人可能说会说,20年后的情况,可以参考20年前看今天。——No!!

只浅谈几点看法。闲言少叙,我们来捋一捋这时光。有点担忧被跨省。。。

【正文】

离开土地的人民不如鸡。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实是多国模式结合中国特色的产物。具体特色体现在:

①人口

②土地来源

③开发资金来源

这种特色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生是政府的人,死是政府的鬼。

  • 关于人口

我数次提到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十多亿人口,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为节约土地,解决广大农转非人口的居住性问题。集中式开发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必走之路。那就是多层、高层成为开发的主要产品形态。预计多层开发将会在2020年左右全面退出全国房地产市场。说白了,就是 中国的民用居住类建筑密度会越来越高。甚至包括办公用房、商业用房都有向高密度发展的趋势。 据说,中国高层建筑的建设水平整体是世界最高水平·····

高密度的建筑形态是所有人口密度高、均摊资源匮乏的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发展的趋势!

从前,谁也没有想过Mall可以建到近30层,但是这种情况确实出现了。—— The ONE - 全港最高的純零售商場 File:The ONE 2010.jpg 此前,高层数的mall还有BERJAYA TIMES SQUARE。

未来类香港型城市中,此类模式会越来越普遍。(扯远了,打住!有空谈一下,发达型岛国对地产开发模式的影响。)

  • 关于土地

2001年,政府开始实施严格的招拍挂政策,从土地的根源上(国有)非常的严格的控制了土地的市场供应。这一政策有两大优点,第一点是把土地出让控制的很严,土地的出让也循序的遵循政府的城市规划详规,符合未来政府规划的趋势。第二点就是分税制后,国有土地的出让费用作为地方性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财力。但是这样的措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弊端,这就是分税制的后遗症,分税制把财权集中到中央,事权分摊到地方,这就极大的伤害了地方的权益,地方干的事多,拿的钱少,但是地方的财政支出有没有相应的减少。地方政府当然就不乐意了。总要找门子补回来。这就通过控制土地出让,抬高土地的基准价。这样不出现地王都奇了怪了。土地成本升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价也就持续性的攀升。所以无论这些年来怎么调控都不行,业内戏称“空调”。这一点按下不表。

在咱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土地用途都有官方界定好规划详规,也就是这块地要干什么,都是早已规划好的(当然也有例外,求别抬杠)。在我的认识里,这样的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严格控制土地用途,这样的做法看上去是具有宏观的规划理念,但却是极大的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说根上还是计划性质的。这种极低的市场化土地供应模式,是中国特色的房价促成的主要因素。如果是市场化较高的供应模式,在符合规划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政府不干预土地的用途,我想这比任何调控措施都要行之有效,城市化产业的发展也要相较于现在良好的多。

  • 关于开发资金

  1. 中国房地产发展商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资本积累不够,模式不成熟。有一项统计数据是这样“向银行贷款占19%,发展商自筹资金占38%,其他资金占42%,外资占1%”。但我敢说,这绝对是胡扯。第一,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所有的开发商都会向银行贷款;第二,可以肯定的是基本85%以上的购房者向银行贷款;第三,可以肯定的是80%以上的个人房贷都是在几大国行办理的。第四,可以肯定的是自筹资金还是有大部分来自个人借贷。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开发溢价被政府、银行(政府的)、发展商(也有政府的)三方瓜分了。最后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商的资本积累能力太弱了,模式太落后了。就是替人搜刮财富的工具。
  2. 有一个问题,一直被人误解。开发商的开发实力都很强,其实这是一叶障目的判断结果。开发企业进入市场需要的并不是开发实力,而是开发门槛。开发实力那是做烂了N个盘子锻炼出来的。

  • 一根筋的单线性思维

在2000年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住宅市场只有福利性住房没有市场化的住宅供应。但是之后,政府又立马切断了福利性住房,全面转投市场化住房,完全无视金字塔底层的利益。这样一根筋的单线性思维,只有一个结果——利益全倾斜到既得利益者们的手中,而广大的中低阶层,只是借助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了一下城市的霓虹灯而已。

至于逗比的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等,我就不说了。谢谢各位邀请。

  • 关于所谓高房价 ,我有自己的看法。这碗汤有点凉,别介意哈
  1. 现今市场的价格,并不高! !远远没有达到该达到的水平。请大家记住这句话。
  2. 安全感。十年前,我们家老郑告诉我——夫妻两个吵架只有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没钱,二是没感情也没钱。很遗憾的告诉强国论者们,我们的国民经济水平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的社会保障性体系是很匮乏的;表跟我谈航空、导弹什么的,俺没有那么高的情操。在这样的背景下, 私有性的住宅作为拥有70年产权的个人不动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拜金就得拜佛!自己选!(话至此,文艺青年要说了,这个人怎么这么俗。——高高的逼格,只有吃得饱的人才可以吹吹吧?!)
  3. 投资渠道。老是说中国人存款率高,其实这都是被逼的。别听报纸忽悠这是文化导致的。民间借贷放贷是违法的;那点可怜的文化、智商水平又不懂其他的理财渠道,教育普及水平太低质量也太次。大学毕业又怎样,还不是那句话——懂个锤子!再说了,那点可怜的收入,不月月光已经阿弥陀佛了,不存银行就放阿里宝宝里。再说了,投资这种东西,三瓜俩枣的毛票子还是算了,投进去都不听响。所以说啊,口里攒肚里挪的弄点钱不买房子还能干什么呢?!其实啊, 按照房地产的溢价能力,现今的水平稳步涨一涨还是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觉得房价顶了天了,那是因为基层收入太少了。生活不易,加油!!
  4. 刚需。什么叫刚需呢? 刚需就是又有钱又要买房子的人 ,业内叫A类客户。那什么叫B类客户呢——有钱没意向的。C类客户就是········无论是现行的何种调控手段,受委屈的都是基层消费者。法外有情,那是说给有钱人听的。有钱人买房,营销总监大笔一挥,给来个折上折;不就是二套房、三套房、四套房的问题吗,有钱还能让尿憋着?!
  • 最后关于价值

  • 价值,分谁的价值,也分谁给价值定义的。 在世界范围内,有几种东西是带有“一颗永流传 ”属性的,黄金、白银、染色体、还有物业不动产。 那么物业不动产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一般等价物,是经济体内所有成员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预判断性的选择。在黄金、白银等不能带来固有保障的时候,而房价在蹭蹭的涨。在所有成员的未来预判断性中,物业不动产拥有更适合的流转性,对未来的经济的把握水平也更高。在封建社会的地主经济环境中,地皮作为所有日常生活资源的产出来源,地皮就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流转性。换句话说,有地皮就等于有银子,有银子并不等于可以吃得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