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我日
」公种号
第
138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之前发在「分答头条」的一篇音频(音频可以点击
「阅读原文」
跳转收听),分享到微博之后,
感觉
很多留言的人都困在小学生的对错思维里。好几周过去了,仍然有人表示
「我就是不想在饭桌上讨好同事,有什么错」
。
心塞,可能微博确实碎片化阅读容易浮躁。
转成文字更新过来,希望在公众号上,你愿意静下来想想:
工作到底是在哄谁开心?
不喜欢跟同事一起吃午饭,难道有错吗?
最近有一个小朋友给我发私信,问这么一个问题:
在职场上不喜欢跟同事一起吃午饭,难道有错吗?我就喜欢一个人,不行吗?
我问他,为什么这个事这么困惑?他说他看了一篇文章,据说是一个老领导写给一个95后的。这个小朋友也是95后,他觉得这个话他特别不爱听,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孩子呀,中午同事们一起吃饭,经常看到你一个人去吃,无论是因为你太忙,还是因为你不喜欢吃他们吃的东西,总之,我想说的是白天在公司,生活和工作分不开,你要多和大家一起吃饭。
「因为在工作中只有吃午饭才是最能够放松消遣,交流感情的时候,这是同事之间增进感情,促进合作默契程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彼此的了解和认可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所以从今天以后多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吧。」
看了之后,这个小朋友特别不开心,他觉得:
我为什么一定要跟别人吃饭?不就是个吃饭的事吗,怎么还上纲上线?
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去探讨一下,特别是对新入职场的人。
首先在心态上,要保持开放。
这个心态不是说吃饭,而是说怎么去看待一个所谓的老上级、老领导跟你去聊吃饭的事情。
不要带着对立的情绪
,不管对方说的对也好,不对也好,首先在心态上要保持开放。
他不管说什么,那是他的看法,我怎么做呢?是我的自由。既然
反正是我的自由,反正是咱自己说了算,那你干吗要生气呢?
你先听听他说什么,万一他说的话对呢?你就听那部分对的,万一他说的不对呢,你也知道他错在哪儿,这不也是有进步吗。
所以,第一步是心态,只有心态开放了,愿意去听别人说的话,愿意「兼听则明」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心态之后的逻辑分析这个模块。
从逻辑上,聚餐的本质是交流信息。
那午饭到底该不该跟同事一起吃呢?特别简单,先看最大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个老领导说的并不对,他说什么增进感情、提高默契,其实是一个结果,它不是真正本质的原因。
本质的原因是什么?你想两个人面对面吃饭,眼神不交流,互相不说话,肢体不接触,它就是吃一百年也不可能变成有默契的同事和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边喝酒边谈生意呢?
是因为饭桌是一个让人放低戒备的场景,而喝点酒呢,又让人放松警惕,可能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而且情绪也比较好,这个时候方便干什么?方便交流信息。
你跟同事不是在谈判,也不是在勾心斗角,你是在交流信息。
只不过是在吃饭的这个场景里面,跟工作场合里的人去交流信息,大家会在放松状态下额外交流一些场外的信息,比如说谁谁谁最近又评先进了,谁谁谁升职加薪了,谁谁谁跳槽去了什么公司,哪个哪个领导家里最近出了什么事,所以他顾不上加班。
这些场外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但不管怎么说,真正有用的是这些信息以及这个信息带来你们双方感情上的变化。有句话说的好,跟领导做一百件好事,也不如跟领导做一件坏事。你跟领导吃饭或者跟同事吃饭是一样的道理,大家分享一些在正式的职场里不方便分享的信息,其实真的能够增进感情。所以
增进感情不是因为吃饭,而是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分享到场外信息。
这个「场外信息」有什么用处?
两大好处:
当然也会有坏处,比如说可能有的同事可能就喜欢吃那些大鱼大肉,不健康。我是小清新,我很健康,我想吃一些蔬菜沙拉,
我不想午饭吃得太油腻,怎么办呢?
我以前公司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自己建了一个微信群,在全公司所有部门里边征召,找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天一起去吃蔬菜沙拉,我觉得这个挺了不起。
怎么讲,这是另辟蹊径。你想,你跟同事吃饭只不过是同部门,最多是兄弟部门,合作部门,而这些人呢,我的这些同事们,他们因为吃蔬菜沙拉在全公司几乎所有部门都认识一两个人,这种「弱社交关系」是基于兴趣的建立。
很多职业规划师或者在职场上混得比较好的人,都会告诉你这一点事实:
职场上的重大飞跃,往往是由于弱社交关系带来的机遇。
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与你最熟的那一圈身边人,和你所处的场景高度类似,他们知道的你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有点像是一个「回音壁」,提供不了新的机会。而恰好是那些略有联系却又不够紧密的人,能够出其不意地帮助到你。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跟本部门的同事一起吃饭,但你最好能够跟职场上的人一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分享一些场外信息。
如果只是为了省钱,得不偿失。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钱是赚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晚上在家做好饭,第二天带着,又健康又省钱。
这个思路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因为你想一下,你自己准备这个东西,表面上看成本很低,但实际上你搭进去了时间和精力。
有人做饭快一些,半小时,慢一些的,一小时。
可能这半小时、一小时对你来说不起眼,但关键是它不光是时间,它是机会成本。
算时间假如有点虚,那我们算一下钱:
如果你只是为了省点钱,一顿饭你自己做可能成本 5~10 块,你在外边吃 20~30 块,一顿饭差 20 块钱左右,一个月 22 个工作日总共也就是不到 500 块钱而已。因此你相当于用下班后的 10~20 个小时,赚到了(节约了) 500 块生活费,折合 25~50 元/小时,值得么?
如果把这个精力和闲暇的时间用来自我成长,有没有可能进步更大呢?我们就是讨论这么一个利弊权衡,有没有可能?如果没可能那你就做饭,
如果有可能,那要不要做一点能够提升自我的事情。你说呢?
补充一个「逆向思维」
最后这一点,原文中是没有的,因为我没有想到。是在微博评论中,有小伙伴提到的,我觉得特别特别好,分享给你:
逆向思考一下,假如上班的时候,公司那么多同事,都没有一个是你愿意一起吃个午饭的,那你每月超过 2/3 的天数、每天将近 1/2 的时间都和一堆你讨厌的、很可能也讨厌你的人待在一起,有意思么?工资是有多高啊值得你这样牺牲?
假如连一个愿意一起吃午饭的同事都找不到,要不还是跳槽吧?
顺便,新书上市好久了
《职场尤里卡》
买了没
看了没
评了没
< 长按图片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 >
sunplantist
/ sun-plant-ist /
/ 太阳-种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