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洋参考
陪你发现全球精致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即日起取消!西安一地最新公告 ·  5 天前  
浙江城市之声  ·  取消!多地发布紧急提醒 ·  5 天前  
浙江城市之声  ·  取消!多地发布紧急提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洋参考

好莱坞身价最高华裔女明星是怎样炼成的?有套路!

西洋参考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3-05 21:07

正文

西洋君说: 今年的奥斯卡结果出来了。西洋君喜欢的《三块广告牌》没拿最佳影片,有点小遗憾。今天不谈奥斯卡了,谈谈西洋君喜欢的好莱坞华裔女星刘玉玲。


喜欢刘玉玲,是从昆汀电影《杀死比尔》开始。在这部电影里面,刘玉玲饰演冷艳凌厉又霸气十足的日本黑帮女老大,第一次出场的镜头燃到不行,简直酷呆了。



后来才知道,在美国刘玉玲竟然是好莱坞最知名的华裔女明星,片酬、身价也在华人女星中最高。比如, 章子怡出演《艺伎回忆录》赚了200万美元,但与刘玉玲在《杀死比尔》中创造的华人女星片酬最高记录———550万美元相比,还是差了好多。 即使是挑剔的好莱坞影评人,也多喜欢这个充满个性,聪明独立又美丽的女人。


作为美国二代华人移民,刘玉玲童年生活艰辛清苦。她的父母亲都是中国移民。在国内,她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生化学家。但移民到美国后他们只能一切从零开始,靠做刷碗工和一些力气活才能养家糊口。


刘玉玲曾动情的说:“ 我父亲给我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独立 ”。


好莱坞身价最高华裔女明星是怎样炼成的?北美教育有套路!相信下文会对你有所启发。


刘玉玲很难称得上倾国倾城,但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她却打出了一片天地。


关于作者

辛上邪 弃商从文的博士、学者,定居加拿大后专职写作。主张视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


国内的朋友和我讨论,怎么能管好孩子。他说,他儿子二十四五了,还不听话, 总和家里对着干 。比如,让他考公务员,他不想考。让他考研,他又不想上家长选的专业,要上“没用的”。好容易说服报了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又不想报家长挑的学校,最后落榜。


《小别离》电视剧真实地反映出当下国内的教育现状


他让我介绍加拿大的父母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以便参照。我实在没有什么案例推荐,只能诚恳地建议他, “您管得实在太多了,放手吧。”


因为,加拿大的亲子关系是另一种形式,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难题。 加拿大华人家庭的亲子关系可以概括为亲密而不紧密 ,且泾渭分明——孩子成年前(18/19岁),父母对子女的陪伴很多,耐心呵护成长;一旦成年之后,便独立生活,彼此关爱,却总是保持在各自的轨道上,互不干预。



1

刚来加拿大时,已经来了十年的同学劝我,别着急考虑工作、事业问题,先好好体会一下加拿大的生活和文化。我表示不理解,不就是空气更好、食品更安全、人更少、人们说话更友善吗?他说,这些是表面现象。以他的理解, 加拿大人的家庭观念非常重,重视家庭生活。 他认为这个才是加拿大文化和生活的特质。


教育方式很重要


这怎么可能?我表示不理解。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人最讲究孝道、重视家庭。移民前看的影视剧、文学作品都让我觉得欧美人追求自我享受,根本不重视家庭。


没过几个月,我就体会出来同学的观点了。又没过几个月,我也彻底“沦陷”了,开始追求和享受加拿大人的生活。


移民之前,无论之前经商还是后来读书,我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总是忙个不停,自以为对孩子的照料很充足——孩子在家的时候,陪着孩子读读书;晚上无论加班还是应酬,都赶在9点前回家给孩子洗澡;周末带他出去玩儿一次。根据某些“科普”文章,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两个小时就能满足孩子成长时的感情需要,那我们的时间肯定达标了。



然而,对比加拿大的父母,真是要感到汗颜—— 我们把陪伴当做任务、义务,他们把陪伴当做享受。



2

在国内,许多父母 更在意的是照顾孩子,对于陪伴,则是陪着而已。不少成年人都是陪孩子的时候看手机,陪着是为了孩子别出危险。 而在加拿大,父母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他们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绝对没有中国父母那样呵护备至,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快乐很在意。


孩子们课外的体育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教练、组织者都是由家长担任的义工。不当教练的家长也积极到场。我的儿子迪迪在温哥华打了三年棒球,换了好几个队,很少见到家长送来孩子就走,绝大多数都会留下来观看。到了年度比赛时,家长们更是像参加什么体育盛事一样,认真观战,喊加油、喝彩、鼓掌、欢呼,一样都不少。 他们真是把这些课外活动当作“正经事”。


《奇迹男孩》朱利安的父母为孩子在学校霸凌行为百般辩解。


第一个队的教练是一家公司的CEO,上班的公司距离我们这里车程一个小时。有一次训练的时间比较早,他没来得及回家。一身西服领带的和大家打了招呼,就钻回车里换运动服了。他们有三个孩子,另外两个女儿踢足球,他还是其中一个足球队的教练。


每周棒球比赛时,他太太会带着两个女儿来。有一次和她聊天才知道,她在牙医诊所上half time的班,白天不上班就是做家务,家里还养了狗,每天要遛狗。我很奇怪,如果是我,这么忙,我就让先生带着孩子们参加活动,自己留在家里做家务、休息。她说,儿子想让她来看比赛,女儿们也想来看弟弟打球。再说,养孩子的乐趣不就是看着他们成长吗?她可不想错过。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迪迪踢足球时,足球教练家里也是三个孩子,老三还不会说话呢。他太太周末上班,周末比赛时,他把孩子们都带来,老三就坐在推车中。冬天温哥华常下雨,站在场地边又湿又冷,我都视去观战为畏途。在我看来,他简直是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而他在赛季结束的发言中说,陪孩子们踢足球带给他和他的家人们莫大的开心。



3

也许由于人口少、竞争压力小,加拿大父母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更大、时间更多,给予的支持也更坚实。


有位老移民和我讲过一个故事。她儿子中学时参加游泳俱乐部,经常外出比赛。某次比赛回来,儿子说,刚从日本买来的游泳裤落在了比赛场地更衣室了。她就埋怨孩子不小心,旁边的西人家长宽慰她说:孩子不丢东西怎么能长大呢?哪个孩子不是边犯错边长大?——允许孩子们犯错误是这边家长的共识。


孩子进步慢不要紧,重要的是他喜欢、用心。迪迪学游泳、滑冰时,眼看同时学习的孩子一次就过级,我有些着急了。有一次和一位西人家长聊天,说迪迪学得太慢。她问我,孩子不喜欢吗?我说不是,是他学得慢。那位家长很奇怪,她说这没什么可担心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嘛,只要他享受(enjoy)就够了。


熊孩子不是生出来的,是教出来的。


学校里对行为举止的要求胜过学习。学习成绩好不好不重要,老师不会约谈家长。老师们在意的是孩子 是否能以正确的方式和他人相处,比如不碰触他人、不说不礼貌的话、要关爱他人、同学间不能欺凌。


对于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的更多,从学前班开始,孩子就要自己选择当天穿什么衣服,并自己穿衣服。吃饭、喝水、上卫生间等等更要求自理。事实上, 孩子从一两岁就开始自己吃东西。孩子不吃就是不饿,家长不会追堵着喂饭。 有个朋友说,她儿子一年级时,有一次中午她送饭盒到教室。放下饭盒时,她随手要帮孩子打开,被老师严厉地制止了。


“Time-out”是北美家长最常用的一种惩罚熊孩子的办法


孩子们当然不是全能。许多小小孩不会系鞋带。迪迪不会系鞋带时,我们就给他买粘扣的鞋。有的小孩子在外面玩儿的时候鞋带开了,自己不会系,他们会求助成年人。有一次在公园里,遇到过一个小不点儿跑过来问:“请问你能帮我系鞋带吗?”帮他系好后,他致谢离开了。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拿大的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在不断地灌输、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思辨能力,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这样养大的孩子,自然不会言听计从。


最直接的例子,这边的孩子上课外班上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多少父母能迫使孩子为了“补短板”而去上课外班。原因很简单, 短板的事情就是不擅长的,不擅长的事情很难感到乐趣,没有乐趣的事情孩子当然不愿意做。


有的中国家长可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样是娇惯放纵了孩子。其实想想,谁是靠补短板后来发展顺利的? 我们的传统崇尚头悬梁锥刺股,加拿大则推崇享受生活。 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削足适履,变成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我们希望孩子拼搏,不也是希望他将来有一个可供享受的人生吗? 然而,由于从小就没有培养出对生活的兴趣, 许多国人无论赚多少钱也不快乐。 孰是孰非真的有待仔细想想。



孩子们的独立性从“说不”开始。 孩子有权拒绝,家长也懂得尊重,这个也很关键。 加拿大不实行打骂教育(法律也不许可),家长们对孩子的管理不可能是无休止的强迫。迪迪自从来加拿大后,就迅速学会了这一点。六年级时,老师在课堂上说,不要对别人的话马上表示同意,要先在心里打个问号。他就更领了“圣旨”。遇到让他写课外练习册时,迪迪的反对理由会给得非常充分。除非我们给出更充分的理由,否则很难使他就范。


不过我们倒是很高兴他能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样到了他成人时,才能独立生活。



5

当父母放手时,孩子长得更快,拖延得更少。 这一点也是来加拿大后的切身体会。


国内的学校是联合家长来培养孩子。现在几乎每个孩子上学的班里都有微信群,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也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协助,有些作业甚至家长参与。


在加拿大则不然。迪迪二年级时,老师留了一次作业,让孩子写几句关于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话。那时我们刚来没多久,迪迪的英语还比较费劲,只写了一句话。我顺手改了,让他重抄了。第二天老师批复:“请不要帮孩子改作业”。理由是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应该独立完成。如果发生了错误,老师会指导、修改。”


温哥华居民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上学


学生们在学校的活动,需要监护人批准的,老师才会发通知让家长签字,其他的作业、学习等等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收作业有严格的截止日期,超过了分数就受影响。迪迪刚上初中时不习惯,头几个月总是忘记作业。现在偶然耽误了,早晨自己很早就起床去赶作业,因为“心里惦记”。


孩子们从小参加活动都是自己准备东西,养成了习惯。家长可以提醒,但是不会代办。堵车不常见,出发的时间定好后,到时候就走。 如果孩子延误出发,迟到的结果要孩子自己去承担。


因此,有国内的家长和我讨论怎么对付孩子拖延时,我的建议是: 少管、少催。催得越多,孩子越慢;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 当父母逼迫孩子做他们根本不想做的事情、强加给他们太多任务时,他们就越能拖延。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儿、想做的事儿从来不会慢。


《摔跤吧!爸爸》电影片段


一位西人朋友听我讲国内父母如何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时,非常不理解,并且表示愤怒,他的评价是:“父母应该努力写好自己的人生之书,而不要到子女的人生之书上划拉。子女的人生之书写得再不让父母满意,也是独立成册的,不是父母的分册。因为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负责。”


他的评论是对加拿大人普遍的亲子观念的概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有责任照顾好自己,谁都不要越界,不要强迫未成年人,也不要代替成年人做决定。 尊重是最大的爱,独立的人格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End-


你可能还想看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点击关键词,看更多海外资讯

美国 精神移民 | 贾跃亭签证 | 性教育 | 广场舞 | 爱喝冰水 | 枪击案 | 犯罪率和危险 | 移民方法 | 杰出人才移民 | 投资移民

加拿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