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司法  ·  新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在华落地 ... ·  昨天  
山东广电  ·  新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在华落地 ... ·  昨天  
湖北药监  ·  宜昌西陵七措并举保障人民群众用妆安全 ·  2 天前  
中交国际  ·  奋进2025,稳开局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城乡要素如何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共生发展?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7-12-18 11:25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镇江市政协委员;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兴旺”是抓手,因此特别强调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为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措施,比如:发展“互联网+农业和休闲创意农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园区+特色旅游”、打造“农业特色小镇”、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等等。显然,这些措施旨在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碎片化经营难以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状况,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上述任何一种农村产业发展模式,都不能仅仅依靠农村尤其农户自身的力量而实现,引入城市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共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在我国的城乡要素流动中,长期以来都是呈现出“乡—城”单向流动的特征,这部分原因是制度安排所致,部分原因是市场机制作用所致。如何改变要素的这种流向,以促进城乡要素共生来实现农村产业振兴?我觉得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让城市产业要素下得去。中国经济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已经越过了50%的水平,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接近70%,城市累积的资金、技术等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要素基础。不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要素是进入农村还是留在城市,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比较。要改变产业要素的城市单一流向,最为关键的是降低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环境。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达地区来说,城市要素进入农村所需要的条件也必然相对较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道路交通设施那么简单,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提升与现代产业融合相衔接的农村硬件基础设施水平。比如,气、电、网、商、运、医等生产生活的配套设施水平,加强农村光纤宽带网络、4G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农村垃圾的处理回收和污水无害化处理服务水平;山、水、田、林、路等的改造标准等;(二)提升与现代产业融合相匹配的农村软件治理制度环境的建设水平。比如,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下移,服务下沉,强化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的及时性;融合乡贤等农村精英元素,搭建高效有序的村民自治和互助平台,提高自我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农村山水人文、习俗技艺、古迹故居等本土文化的保护宣传,提升村民的认同度、归属感和自信力,等等。通过上述与现代高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降低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提升要素的边际收益水平,吸引城市要素流向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的甚至还处在传统农业的落后状态。对于这样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农民实现制度变迁的前提,因为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要改变传统制度安排的制约十分艰难。因此,需要政府对这些地方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推进制度变迁。一方面,加强交通、道路、水电等硬件设施,让那里的农村能够与外界建立起必要的联系,才谈得上产业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仅仅有这些基础的设施还不够,还需要有适合于特定产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才行。比如要想让这些地区通过种养来致富,就需要有专门的种养条件,这些条件的满足不能依靠农户力量,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广西调研的时候,发现桂林、柳州地区下面的很多县里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养禾花鱼的产业,发展得非常不错。据了解,就是因为当地政府除了在公路交通、水电设施等公共设施改善上下功夫之外,还针对这种特殊的养殖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养禾花鱼的水泥水沟、技术支持等,这才使农户能够通过养禾花鱼带动乡村旅游而改善原本属于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及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使城市许多生产要素流入乡村,把乡村旅游办得红红火火!

        二是推进农业农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让城市产业要素留得住。我们国家许多地方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后期,与此相适应的农业农村发展起点也相对比较高,因此农村发展需要城市要素的注入。但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在于让农民“生活富裕”,因此,城市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进入农村,一定要依托农业,才能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由此看来,城市要素进入农村是需要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结合来催生新产业的,这就需要克服“工商资本下乡与民争利的矛盾”,形成城乡产业要素的共生关系,让城乡要素通过共生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一)鼓励城市产业要素通过农业产业链的节点衍生新业态。比如,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农业休闲、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业,把农村发展成集农业、休闲、生态、养生、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在传统农业的产业链节点上融入文化、体验、加工制造等内容,形成现代新农业;(二)利用已有的要素聚集空间打造城乡产业要素共生平台。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村)、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等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这些要素聚集相对良好的空间区域,吸引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产业要素,结合当地县域农村的特色,通过打造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方式,促进原有园区转型升级,就有可能使传统产业聚集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先发地。在这里,通过农业延伸新业态非常重要,过去我们认为农业分工程度低,无法迂回形成像工业那样的产业链,因此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没有指望,把经济发展的期望都寄托在城市,尤其是城市工业。那是一种线状产业链的思维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线状产业链变为网状产业链,也就是从原来线状产业链的节点上蘖生新的产业链,这就给农业产业的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比如传统农业的种植节点,在其成长的季节性周期里,通过旅游业的嵌入,就可以在农业的自然生长期形成新的价值,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一个典型!网状产业链形成的新业态,因为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边际报酬率,成为吸引城市产业要素进入农村的一个契机,才使农村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可能。

        三是形成与农民共享的利益机制,让城乡产业要素共生能持续。城市产业要素进入农村,与农村要素相结合衍生新业态,催生新产业,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与共生,最重要的前提是共生利益的分配机制,要能够促进城市要素与农村要素的利益共享,这不仅是要素共生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归宿。在我生活工作的城市——镇江市,有一个在全国闻名的“戴庄模式”,最突出的经验就是“农民参与,富裕农民”。赵亚夫先生把科学技术带进农村,率领农民组建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事业越做越大。尽管这个案例中赵亚夫先生的个人特质无法复制,但他始终把村民当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值得学习的。在吸纳城市要素下乡振兴乡村产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乡村产业振兴以农村农业为基础,而农民对农业及其衍生产业的熟悉具有天然优势,让农民参与其中,让城市产业要素与农村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提供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产品与服务,利用乡土差异化实现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不仅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正常延续,也使农村特色能够吸引更多人群进入农村,产业聚集才有可能,产业延续才有保证;(二)完善制度让农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得到合理的回报。乡村产业振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利益分配,尤其是要关注如何使产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更多的农民。城市产业要素进入农村,不能形成简单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因为这种“偏离共生关系”、或者“非对称的互惠共生关系”都不利于城乡产业要素的长期共生,不具有持续性。应当通过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形成多种方式让农民手中的产业要素参与到利益分配当中。比如,农民作为乡村产业的参与者获得劳动的报酬;作为土地要素承包权的所有者获得土地租金或者土地资产入股分红;作为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获得经营收入,等等。现在各地都有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就需要要学习“戴庄经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主体,并能够从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样才能使城乡产业要素共生得以持续,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那种简单的“资本雇佣劳动”的模式,会使城市产业要素进入农村遭遇信息不充分、契约不完全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向问题,最终难以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城市产业要素进入农村,都具有资产专用性程度比较高的特性,纵向一体化对解决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有很好的帮助,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类似于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值得好好研究。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用乡村的聚集空间,注重农民的利益共享,是城乡要素共生催生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