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飞乐鸟
让美触手可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机票跌到200块,我却高兴不起来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北上消费的香港人,扎堆中山买房养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飞乐鸟

26岁高管放弃百万年薪,到泰国为僧17年,竟成了亿万人的精神导师?

飞乐鸟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10-22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比约恩的瑞典作家的人生经历。他曾是跨国企业里最年轻的财务长,但选择了在26岁时辞去工作,前往泰国成为一名森林僧侣,并在寺院生活中度过了17年。尽管面临渐冻症等挑战,他依然通过冥想和接纳未知的方式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的经历被浓缩成畅销书《我可能错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比约恩的人生转折

26岁的比约恩从成功的职业转向成为森林僧侣,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冥想带来的领悟。

关键观点2: 寺院生活的智慧

在泰国森林寺院,比约恩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放下内心抗拒,接纳他人原本的样子,并从中获得了心灵成长和智慧。

关键观点3: 宽恕自己与接纳未知

比约恩通过自我宽恕和接纳未知的方式,学会了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并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困境。

关键观点4: 回归世俗与人生智慧

回归世俗生活的比约恩通过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了瑞典家喻户晓的冥想者和精神导师。面对渐冻症等挑战时,他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关键观点5: 《我可能错了》的影响力

比约恩的人生经历被浓缩成畅销书《我可能错了》,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正文






那一年,他26岁,即将成为跨国企业里最年轻的财务长。


他本可以开豪车,住豪宅,享受成功人士的生活,可他却突然辞掉工作、剃光头发,跑去泰国做一名森林僧侣。而这一呆,就是17年。



17年后,他重新回到俗世中,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 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

他,就是瑞典的著名作家比约恩。

2018年,比约恩被确诊为渐冻症,两个月暴瘦40斤,连说话和吃饭等基本动作都很困难,终日与轮椅为伴。


在生命的最后,比约恩凭借着在森林寺院中学到的智慧与感悟,熬过了忧郁症,以及罹患渐冻症走向死亡的日子。他说:

“人类就像树上的叶子,大多数树叶一直到枯萎变黄时才掉落,但有些树叶却会在依然翠绿时飘然落地。”


离世前,这位森林智者给世界留下了一份大礼——《我可能错了》。


人们这样评价它:“如果我一生只能读一本书,我想就是这本了。”




01

森林僧侣



被“使命”召唤的感觉是怎样的?

比约恩深有体会。

经济学专业毕业后,比约恩先是入职了一家瑞典的天然气公司。没过多久便晋升为最年轻的首席财务官。


当时他26岁,年轻有为,然而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无助。

一个周末,他躺在沙发上读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中提到的冥想方式引起了他的兴趣。


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将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发生颠覆性的转折。

他放下书,做了几个深呼吸。他没有进入任何超乎寻常的意识状态,只是短暂地放下杂乱的思绪,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呼吸上。


冥想中,他猛然意识到,“是时候该往前走了。”

于是,他毅然辞掉高薪工作,做了志愿者,甚至作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经济学家被派往印度工作。


在此期间,他以背包客的身份,游历了东南亚,最终决定留在泰国。




02

寺院生活

1992年,他向泰国东北部一座森林寺院申请出家。


刚到那里的比约恩感到极为不适应。

“我并不适合当和尚,我可能是这个世纪最差劲的冥想者。” 他不会盘腿,冥想超过半小时就昏昏欲睡。


最困难的是,从早到晚,只有自己陪伴自己。


他开始与其他僧侣互相帮助,每天花很长时间冥想,学习所有的课程都在教他一件事: 无论做什么,都要“活在当下”。

慢慢地,他开始被这样的生活所吸引。


僧侣们在森林中生活,他们的食物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布施。因此,大多数寺院都靠近村庄。


原本他出家的原因之一就是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没想到,寺院生活反而让他学会了怎么融入群体。


一开始,比约恩对许多人都有意见,看谁都不顺眼,直到他学会放下内心的抗拒,接纳他人原本的样子。


“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一无所知的战斗,因此,请务必永远与人为善。”


在那里,他被授予了“纳提科”的法号,意为“在智慧中成长的人”。




03
宽恕自己

"对自己苛责的人,不可能对别人施以全心全意的爱。”


我们经常会进行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等等,但如果想培养慈悲的心境,需要从自己开始。



这是比约恩在寺院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即使不完美,仍值得爱与被爱,这是真正的慈悲,而只有真正的慈悲才能得到毫无保留的爱。


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未知,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其实外面没有任何人或事在折磨你,能够折磨你的只有你自己,准确地说,是你的念头。”


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认为只有改变外部环境,才能摆脱痛苦。

但实际上,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的人和事,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04
回归世俗

比约恩十七年如一日,没有亲人和爱侣相伴,每日托钵行禅。

直到2008年10月,在一次冥想过程中,他又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是时候放弃僧侣的身份,重新回到尘世中去了。

回归世俗生活对他的召唤,跟最初召唤他去修行的感觉一样强烈。


刚回瑞典时,与修道院相反的社会现实与持续不断的健康问题,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绝望之际,他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2年,比约恩被选为瑞典广播电台Sommar i P1的特邀主持人,他可以在节目中自由选择想讲的话题,就这样,他开始将悟到的智慧传递给世人。


通过帮助别人,比约恩走出了人生低谷,成为家喻户晓的冥想者和精神导师。

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人生挚爱伊丽莎白·拉格奎斯特。这段亲密关系给予了他很大活下去的动力。


但当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不幸却降临了。2018年,他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多年的行禅经历帮助他度过了这一最后的难关:

“当那一刻到来之时,我会尽我所能,去放手,去感激;在信任和接纳中安息;从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人生中汲取快乐;用坚定无畏的声音对你低语:‘放弃我的意愿,遵从你的意愿’。”




05
拥抱不确定性


纵观比约恩的人生经历,他没有遵循社会时钟,做任何人生重大决定时,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内心。

2022年,比约恩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并将此浓缩成了经典著作——《我可能错了》。全书38个章节,仿佛带我们走了38次短途旅行,穿越于比约恩的生命片段中。


“在这十七年夜以继日的精神训练中,我最珍惜的收获在于,我学会了不再盲目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