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2 天前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为什么我不想出国生活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0-18 18:27

正文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点击上方“见小曰明“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置顶公众号 "或“设为星标”

第146篇原创

文|明玥



人在一个环境、一种模式里过日子久了,就像走在一条隧道里,各种无聊无趣无望,开始想要找出口往外逃。

有时候对出口充满了想象,恨不得就此跑去世外桃源,再也不用回到眼前苟且。

于是,我花了半个月时间,参加了一个商务团,跑到特朗普所辖国家待了半个月。

又是人模狗样地去企业参观交流,又是假装学生在名校听课,当然少不了买逛吃,从美国的四线城市到the city纽约,各种角度体验15天后,至今仍沉浸在时差中的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吧?

不想知道我也要说,那就是:

我这辈子确定会生活在中国。

理由跟当年张欣与潘石屹结婚一年,吵了365架之后,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跑到欧美玩了一圈,最后主动回家跟老公和好的理由一模一样—— 我无法融入西方社会的生活。

有些事情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比如:


0 1


中国胃只能撑七天。

这个说法来自殷斯坦,据他观察,国庆期间观看朋友圈摄影大赛,10月6号海外游子鱼贯回国,晚上7点准时收看朋友圈,已被麻辣火锅刷屏。

我们团里,拎着行李就去喝奶茶的有之,没出机场就开始点川菜的有之,当然少不了回来后连晒三天火锅的。

我自己呢,受不了吃冷食,又是南方人,一日三餐一定要来点汤汤水水。

有一年去土耳其玩,听说那边跟香港人一样注重早餐,丰盛得能从早上吃到下午。

于是摩拳擦掌定了一家百年老店,早上兴冲冲跑过去,看得一桌摆得满满的,美丽又营养的

草。

是的,各种冷的酱汁大拌菜、冷的三明治、冷面包配冷蜂蜜,冰水、冰橙汁、冰甜点,连苹果都是冰的。

中国胃简直想直接掀桌,还我馄饨蒸饺牛肉面小笼包咸菜泡饭!

美国的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东西还比人家欧洲单薄,只好自己带好保温瓶泡枸杞,喝一口热水配一口冷菜,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北大荒纪实。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听一个留学生说,美国的肉不放血,吃起来腥,所以他们自己做都要泡水很久。

肉都不好吃,我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


0 2


外面金窝银窝,都不如家里的狗窝。EXCUSE ME? 明明自己家才是金窝好吧。

咱家虽不大,但一草一木都是这些年来,随着见识增长和钱包自杀,一点一点慢慢攒起来的。

大包小包满身尘土回到家一看,感动得直想哭。

书桌上放着地中海琥珀味的香薰,开着的鲜花,并两部最近在看的书,桌前有我的人体工学椅,恨不得上去工作五小时。

卫生间有全年恒温马桶,暖暖的日式泡澡桶,泡两小时立刻充电满格。

外面就是再高级的酒店,我也是不肯直接皮肤接触浴缸、马桶和毛巾床单的,毕竟那不是专属于自己的。

哪有狗窝是你想一出机场就踩风火轮回去洗澡躺平的?

只能是自家金窝啊。

说完小家,不能不念叨下大家。

我以前对什么新四大发明感到尴尬,觉得不过是国人吹牛。

但你真的到老外的餐厅去付账试试?

一瓶可怜3块6毛5美分,一个汉堡包15块8毛1美分,贵就不说了,对于我这种已经一年没带钱包出门,只会拿出手机扫一扫的人,大脑已经严重退化,要掏钱数钱等找钱,每次都是大量脑细胞死亡。

最可怕的,还是要给小费,一般不少于18%,给多了舍不得,给少了不合适,个么简直是高等数学啊,只好一天N次拿出计算器来戳。

人家服务员还特别热情,不回应他们的招呼都不好意思,但我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只想扫码点单,吃完滚蛋,无须搭腔。

更累人的是,美国没有高铁,火车又慢又贵,去哪哪儿都得开车,短途旅行一趟都得开个半死。

赶着交活儿,准备拿着笔记本在稳稳的高铁上码字?不存在的,你得开车。

很久以前有一期《康熙来了》,做的是老外来台湾的感受,老外们大聊晚上可以随时逛夜市吃夜宵,百米就有个便利店,坐车逛街玩乐都超级容易——各种好处,其实落到了同一个点,生活方便。

最后康永总结说,很多人说来了就不想走, 最大的好处也不过是”方便“,但方便难道不是一件超级重要的事吗?

这些老外是没有生活在如今的内地一二线城市啊,如果收过当天下单的快递,五块钱运费就到手的外卖,各种共享的车子、打扫阿姨、上门美甲,估计要更加惊叹了。


0 3


他们好像已经远离了消费主义洗脑,但我总觉得生活的色彩少了些。

朋友去北欧旅行回来,说那边很多人还在用苹果5,人们没有意识要去追逐最新的手机,买最火的口红,发最矫情的朋友圈。

我说美国也跟想象中一样不时髦,重视实用主义。

大街上、超市里、博物馆咖啡店里,大部分人都是卫衣配牛仔裤。

除了第五大道,就没看到过几个打扮上道的妖艳贱货。

加上胖人超多,跟我国人人争当精致的猪猪女孩相比,她们自暴自弃的比例实在有点高。

我本来以为,物质上无欲无求,幸福感肯定更高些,但很快发现那也是另一种寡淡。

没有三个群同时在讨论戴森卷发棒的盛况,没有遍地开花的美容院和医美诊所,没有人人暗自存钱买个大牌包的女子图鉴级欲望,我恐怕年轻岁月的战斗热情都要减掉大半。

不断争取和享受物质之美,被最新最酷的东西刺激到,一个包解决不了烦恼就两个,这些好像也是我们身处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独有乐趣。

话又说回来,欧美男生还是帅多了,长腿比例高多了。


0 4


上面说的,也许都不是问题,真正让我绝望的,是一件在国内感受不到的事情—— 难以成为主流。

当你比对国内国外的状态,想到的都是生活,但很少有人考虑到一个重大问题:

只有在自己国家,我们才是主流。

即便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大熔炉,华人也只是个超小的群体,百分之几的比例而已。

你可以跟他们交上朋友,但闺蜜是白人或黑人——这要不是从小在那边的,恐怕很难做到。

只因从小的成长背景不一样,他们看的动画片、漫画,玩的东西,心里盘算的小九九,跟我们完全两个世界。

身为主流人群的好处,你在从小长到大的地方体会不明显,因为那就是一个天然存在的条件,我们早就习以为常,总是忘了思量。

出去了才发现问题。

那些天虽然也用微信微博知乎,但我还是活生生跟国内脱节了,各种热点都追不上。

白天刷好几次微博,热搜根本不变,哦,原来国内还是深夜。

中国锦鲤是啥?信小呆又是谁?她到底拿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我原本只需要在办公室说一句,立刻有人上来跟我解释讨论。

最近热映的电影一部都买看到,不晓得姚晨在《找到你》里面复出表演如何,也没机会在《无双》里看发叔的大长腿。

好嘛,中国博主在纽约,感觉周围所有人都跟自己隔着一层。

我关心的他们不知道,他们说的我费了老大劲儿才能理解。

不只是语言的问题,还有风俗习惯的相悖。

难怪有人说, 在国外不是混不下去,而是混不上去。

职场天花板就在那里,跟你能力关系不大,但跟你本来就不在这里长大,要花额外力气去融入别人先天的世界,是分不开的。


0 5


如果种花家的机会很少很差也就罢了,可问题是,先发达国家阶层固化明明比我们严重。

看曼哈顿满满当当的老楼就知道,这里已经蓬勃了很多年了,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房间,都早已有它的主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