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的拉美西斯二世像
3月初,“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
如果没时间去参展,而你又想了解200万年的人类史,那么今天读书君要给诸位推荐一套书《大英博物馆世界史》(下图,购买请看文末),足不出户,依然能看展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三册)
作者: [英]尼尔•麦格雷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新经典
译者: 余燕
出版年: 2014-1
1
3月2日——5月31日
大英博物馆典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有了这套书,你在家也可以看“展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内部镶嵌马赛克的木盒,
出土于乌尔皇家墓地,今伊拉克南部,
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大约五千年前,城市开始建立,地球上的一些大河流域见证了人类发展史上的这一快速变迁。在几个世纪之内,肥沃的土地及农业的丰收使人口变得稠密。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市中,最有名的当数苏美尔人的城市乌尔。这便是杰出的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选择乌尔进行考古发掘的原因。在乌尔,伍利发现了简直如小说虚构一般的贵族坟墓。墓中有一位王后和数名殉葬女仆,浑身都披挂着黄金饰品。陪葬品中还有华丽的头饰、黄金与青金石制作的里拉琴、世界上最早的棋类游戏,以及一件被伍利最早描述为饰板的神秘物品。
这是伍利最令世人瞩目的发现之一。很明显,这块"饰板"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但美学上的成就并非其最重要之处,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权力是如何运作的。
伍利发现的这件文物尺寸如同小手提箱,但顶端收窄,有点像一大条瑞士三角巧克力,通体饰有镶嵌图案。伍利称之为乌尔旗,因为他认为这曾是战旗,用来在行军时或战斗中高高举起。如今这一名称仍被延用,但很难想象它如何作为战旗使用,因为很明显,上面的图案需要极近的距离才能看清。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件乐器,或是一个存放珍贵物品的盒子,但真相仍然无从知晓。(节选)
画卷名为《女史箴图》,它是一种古代中国的行为规范,用于教导宫廷中的女性遵守妇德。欣赏一件像《女史箴图》这样的艺术品一直是公认的乐趣之一。画卷上的题跋和印章是几百年间有幸欣赏过这幅画卷的人所留下的记录。
画卷长约三点五米,整体摊开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特别修建的东亚画作保存室里。画卷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艺术家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自它完成以来,一直大受推崇。公元二九二年,晋朝大臣张华作了一首长诗,一个世纪以后,公元四百年左右,一名画家根据诗文内容创作了一幅著名的画作,原画据信已经失传。大英博物馆保存的这幅很可能是两百年后的一件临摹品。它完全把握住了原画的神韵,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原作。无论真相如何,它都是中国古代画作留存下来的珍品。(节选)
在刘廷荀去世、墓葬俑完工的728年,西欧还是由许多小国与城邦拼凑在一起、政局混乱、岌岌可危的落后之地。而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疆域北至朝鲜,南抵越南,向西循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中亚。这个国家的结构、实力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极度自信都在刘廷荀的陶瓷墓葬俑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陶俑分为6对,只有3种颜色:琥珀黄、绿和棕色,两两并列,排成一队。最前方是一对兽俑,夸张的半人兽造型顶着滑稽的鬼脸,头上长角,还有翅膀与兽蹄。他们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墓葬的守护者。之后是一对人形陶俑,外表显然深受印度的影响。
再下一对则极具中国特色,是两个拘谨严肃的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站立,他们将履行特殊的使命:起草刘廷荀的墓志,并将其呈交给阴间的判官。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他们的身影完全被身后所照看的庞然大物吞没了。首先是两匹良马,高近1米,一匹乳白色带黄绿斑点,一匹通体棕色。殿后的是一对漂亮的大夏双峰骆驼,头向后仰,做嘶鸣状。陪同刘廷荀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阵仗真是浩大。
本节中的文物便是早期的纸币之一,中国人称之为"飞钱"--"会飞的钱"--它来自公元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明朝。
那个时候,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在使用金币、银币和铜币,它们具备固有价值,可以通过重量来判断。而中国人已经发现纸币具有大量金属货币所不能及的优势:它轻巧,便携,尺寸较大,允许记载大量文字与图案,不仅能表明它的价值,还能昭示它背后的政府的权威性以及它所承担的种种职责。在恰当的操作管理之下,纸币能成为高效率政府的强大工具。(节选)
丢勒的《犀牛》为木刻版画,绘有一头巨型野兽,头顶的字母"RHINCERVS"(犀牛)表明了它的身份,其上有表示年份的"1515",以及画家的姓名缩写"AD"。犀牛侧身而立,头部偏向右方。丢勒很巧妙地给图画加了边框,将犀牛的身体圈进一个仅能勉强容身的密闭空间,给人一种受束缚的观感。他还故意舍弃了一部分犀牛尾巴,并让它的角紧紧地抵住右边框。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犀牛在试着逃跑,一定会惹出大麻烦。
在围住犀牛的边框之上用德语写道:
(一五一五年五月)得自印度的活动物--犀牛--运抵里斯本,献给英明神武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它的模样如下所示。其颜色类似斑点乌龟,遍体覆盖着厚鳞片,个头类似大象,但腿更短,刀枪不入。有人说它行动迅捷,活泼而狡猾。
犀牛来到欧洲的故事告诉我们,葡萄牙不仅想跟印度进行贸易往来,还想在当地建立永久基地--这是欧洲人侵占亚洲土地的开端。(节选)
马赛克装饰小雕塑,来自墨西哥
公元1400年-公元1600年
16世纪20年代,西班牙人将马赛克等阿兹特克珍宝带回欧洲之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欧洲人首次得以一窥这个来自美洲的、闻所未闻的伟大文明,它显然与欧洲文明一样,复杂而绚烂。这座双头蛇便是现存的罕见的阿兹特克文物中手工技艺最高超,最引人注目的一件。
这座塑像内部是一个雕刻的木架,外面则贴了大约2000块小绿松石,整体宽约40厘米,高20厘米。整条蛇双头一身,以侧面示人,身体呈W形蜷曲起伏,两端各有一个凶狠咆哮的蛇头。整个蛇身由绿松石打造,在鼻子和齿龈处则用鲜红色贝壳装饰,牙齿用白色贝壳镶嵌,前端是硕大而可怕的毒牙。如果在它面前上下移动观赏位置,光线便在绿松石上闪烁,变幻的颜色仿佛让蛇活了过来。小片的绿松石与其说像鳞片,不如说像在阳光下闪烁的羽毛。它既像蛇又像鸟。它神秘而令人不安,既是炉火纯青的手工艺品,又传递出一种原始的力量,让人感觉面对的是一种魔力。
绿松石的价值极为昂贵,是各种大型仪式的焦点,目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并产生威慑效果--这种威慑有助于维护帝国统治。(节选)
2010年10月,随着节目渐入尾声,最后一个物品的选择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茶余饭后、广播里、博客中或者是报纸上处处都在探究第一百件物品究竟花落谁家。英国《卫报》还戏称:"我们即将知道世界是如何终结的了"。
一些网友在博客里提议将iPad或者肉毒杆菌针作为候选,但最终,引人瞩目的第100件物品揭晓,是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对此,麦格雷戈解释说:太阳能充电器可以解放被束缚的人们,只要接有太阳能,就能连接网络,从而拥有知识。
他认为百件物品的压轴之作非这种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人与黑暗、无知和饥饿的太阳能莫属。在这场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去追寻和捕捉太阳,其实像是一种文化寻根,因为这个世界每种文化最古老的神话中,都有太阳。在时间的每一个角落,光即生命。(节选)
2
关于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
100件藏品浓缩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如今去逛书店,世界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但这一次,大英博物馆和BBC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别开生面、知识丰富、同时又活泼易读的世界史。
本书缘起于2009年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推出的一个"百件文物诉说人类文明"的节目计划。一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一个是全球最具声望的广播电视媒体,二者的合作必然擦出强烈的火花。这套节目于2010年1月到10月播出,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主持,每周5集、每集15分钟,共100期,用100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浓缩了20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
大英博物馆共有800万件馆藏,专家们从中精选出100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或具有深刻意义的物品,其中包括埃及的木乃伊、中国的青花瓷,石器时代的工具、现代社会的信用卡,武器、珠宝、地图、书、时钟、绘画等,来自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力图"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世界的历史。
节目中采访专家超过400位,包括历史学家、雕塑家、音乐家、画家、科学家、医学权威、人类学家、汉学家等,结合历史背景对这些物品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并以文物为基点还原隐藏在其后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每一件物品都讲述了一个或多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文明的一次意想不到的转向。
人类史是一部发明与创新史,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制造物品,在世界上留下印记。过去,我们习惯用文献来还原历史,但这种做法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然而通过物品,不仅文字发明以前的远古先祖可以通过自己制造的工具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些历史上被淹没的弱小民族也有机会通过物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再是一部由征服者书写的历史,而是一部更加公正、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历史。
长按上图 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左侧“阅读原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