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 陈曜
:郭老师,这本杂志是科幻世界给您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当年《流浪地球》第一次上刊(发表)就是在这本杂志上。您可以看到里面刊登有《流浪地球》小说原版。旧版已经绝版了,
复刻是为了欢迎《流浪地球》回到成都,回到它的老家!这里是《流浪地球》出发的地方!
之前郭帆老师您提到,希望中国的科幻片能逐渐出现更多的自己的类型,包括整体数量提升上去以后,大家能够像看言情剧一样很自然地去看科幻片。那么我们有个问题,您的团队对我们《科幻世界》这样一个中国科幻文学前沿的杂志,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郭帆导演
:我们期待合作,你们已经是出品方了啊(笑)。
科幻世界 陈曜
:对上刊的作品有没有什么希望呢?比如说希望类型更加多一些,或者是题材更加多元一些。
郭帆导演
:
我觉得有很多的灵感可以挖掘,然后如果有很多好的文本的话可以去合作。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不同的科幻的类别、视角的小说出现
,会让我们整体的思维的空间和角度更拓展开来。《流浪地球》其实就是在这一期(杂志)刊登的嘛。
科幻世界 陈曜
:您看到这本复刻期刊是否有一些回忆浮现起来?当年是不是也是在课桌底下偷偷看杂志的?
郭帆导演
:哦不,这是大学了,正大光明的看。(笑)就是在课桌上放着。
科幻世界 陈曜
:您刚刚也提到了,您年少时候的科幻小说阅读,实际上是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我们也经常会这样鼓励我们的读者。那您觉得科幻阅读对于青少年的想象力培育这方面,会有怎样的影响?
郭帆导演
:我觉得它是一个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管是我们的科幻文学还是科幻影视作品,当小朋友看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总会找到一个点,他会有点像开窍一样,特别专注于某一个点。
我当时一开始专注的点其实就是跟机器有关的
,就特别喜欢这些东西。后来慢慢的,当我真正想要去做科幻的时候发现,在我们的知识框架中,仅仅有机器、有机器结构是没有用的,我们还要有一些理论的支持去支撑。所以才会去拓展去阅读,才会去看一些天体的、看一些量子物理的这些东西,逐渐去拓展这个思路。
这样的话,你关于科幻、科学背景知识的这些框架会慢慢地去建立,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我们要去构建一个世界观的话,这又不够了。你可能又要去翻一些社科类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架构是什么样的,未来又可能是什么,那就是一些未来学的部分。
所以它确实就像一个种子一样,埋下之后它会慢慢地生根发芽,最后它的枝芽可以展开。它展开的脉络其实就是人的一个知识框架。
现场观众
:刘慈欣老师前段时间说,这部电影相当于重新塑造了一个《流浪地球》的故事。
郭帆导演
:因为
大刘建造了整个流浪地球的最宏大的一个支点,就是我们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件事情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属性,这是整个影片的灵魂,我们只是基于这个支点。
在这个世界观拓展的时候,也算与时俱进吧,因为您可以看
这个原著,这是200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过了23年了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互联网刚刚起步,甚至我们移动端的这些手机还不发达,我们还没摄像头。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然被科技改变了,被技术改变了。
我们就在想,怎么让今天的观众能有一些共鸣感或者认同感,所以我们把更多算法的、数字的、虚拟的东西引入进来。
我们替换了一些概念,就会把之前地球派和飞船派的原著小说里面的那个争斗,去变成一个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争斗
,这其实是我们当下的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