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幻世界SFW
《科幻世界》杂志社官方微信,向您推荐最新最好的科幻奇幻资讯,给您推送好看的科幻奇幻小说。(注:除推送外为智能系统回复,不代表杂志社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活动回顾 | 中秋佳节,邀您共赴月亮之上 ·  5 天前  
科幻世界SFW  ·  「蒙面写手」半决赛启动,邀请你参赛! ·  3 天前  
凯叔讲故事  ·  《流浪地球2》3D版今日上映 | ... ·  4 天前  
凯叔讲故事  ·  《流浪地球2》3D版今日上映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幻世界SFW

上影节沙龙 | 科幻作家PK人工智能!谁能“逐梦演艺圈”?

科幻世界SFW  · 公众号  · 科幻  · 2023-06-19 17:59

正文


昨日,为期10天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



无论是首次设立的“科幻电影周”,还是电影人们、行业专家学者等等围绕AI、电影技术、电影科技的讨论,都让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上期的上影节速报,我们书卷与黄金——中国科幻影视的多元化未来”主题科幻沙龙作了简要的分享,今天跟着小SFW一起来看看沙龙详情吧~


(上期回顾请戳→上影节速报 | 科幻世界专场:书卷与黄金




-   精彩话题   -

ChatGPT的横空出世,

会“扼杀”科幻作家的灵感吗?

生成式AI虚拟影像的出现,

会“摧毁”演员的“逐梦演艺圈”之路?

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大获成功,

会成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审美桎梏吗?


……


针对以上热点议题,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世界影视文学推介会上,科幻世界邀请科幻、影视界的嘉宾,举办 “书卷与黄金”主题科幻沙龙,尝试解码中国科幻影视的多元化未来



本场科幻沙龙上,著名科幻作家江波、阿缺、灰狐、鲁般,与B站比酷力工作室负责人何登、科幻世界影视负责人王姗姗齐聚一堂,关于科幻影视的未来,他们都带来了哪些独特见解?


 

Q
&
A

Part 1

ChatGPT的横空出世

会“扼杀”科幻作家的灵感吗?


Q

主持人

沙龙伊始,咱们来说科幻照进现实,已不算得新鲜事的事。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新的挑战。今年4月,《科幻世界》就发布公告:


“本刊不接受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投稿,一旦发现未经注明的AIGC投稿,该作者作品将永不录用。本刊同时倡议,广大科幻创作者要通过充满科学性、前瞻性的思考和创作,不断延展人类想象力的边疆。”


而在更早前的2月,美国的《克拉克世界》杂志就因AI稿件泛滥宣布暂停收稿。我最近也试着使用了ChatGPT 4.0,发现它其实很爱一本正经地胡乱说话,但还算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工具。


请问四位创作者是怎么看待它的?对你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呢?

 

A

灰狐

其实ChatGPT刚出时我也用了一段时间,但我觉得它还是不太完美。毕竟科幻小说作为点子文学,对科幻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点子。它的点子往往会让你觉得是大数据生成的,但同样的点子如果是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话,就会觉得很牛逼。


另外,用它写作的过程也和正常写作的节奏不同。你想让它生成故事,就得用它的思路“喂”给它,读它的故事又得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就把创作的思路打断了。结果就是大部分时候是你的思路跟着人工智能走,这个过程时间一长了,不但产生不了好的作品,自己的思路也会被它影响到,写着写着就会忘记自己当初写它的目标是什么了。

 

A

江波

ChatGPT在我看来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概括一下就叫作“遇弱则弱,遇强则强”。这是因为它作为大数据模型,准备的答案相当丰富,甚至可以认为大差不差地涵盖了人类知识库的各方面知识。但同时它又是个对话型人工智能,这就需要你抛出有质量的问题才有可能收获有质量的回答,否则它很可能给你的答复是平淡且大众化的。


图/ 江波


另外一个特点,我觉得Chat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是缺少连贯的逻辑性。它写的文章,仍然难以达到顺理成章,还是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怪异。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东西还是可以克服的。


当然技术的进步,可能对我们来说也更有危机感,能写的赶紧写,不要到10年以后ChatGPT写到编辑也分不出来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那时候作者就比较危险了。

 

A

阿缺

关于ChatGPT的技术层面,我更推荐大家看看特德·姜写的那篇论文(《ChatGPT是互联网的有损压缩》),写得非常好。但我可以说说我这一阵在“科幻游戏”教学上对它的体验。


我发现前两年我在教科幻游戏世界观构想的时候还能跟我的学生们有来有回的,但这一年我发现很多人的作业,我分不出来是AI还是人,毕竟他们写的作业本来逻辑性就比较差(笑)。但是我往往还是能从他们在ChatGPT生成的虚假的作业里找出一些超越大学生想象力的闪光点,虽然我现在没有实践过具体让它写小说怎么样,但光是它的这种想象力就已经令我有挫败感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不算技术铺垫的那些年,它也才六七个月大。这对人类来说是还不会走的年纪,因此我对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整体的评判是有点恐慌的,说不定哪天他真能生成出真正好的小说,比如可能帮《三体》写一部真正的续作。

 

A

鲁般

前面几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使用ChatGPT的过程,到我这里就很厉害了,我没用过,或者说我没有主动用过,最多只是朋友在玩的时候,我通过他们的设备试着问过问题,然后看下答案,差不多就这样。


其实我有无数次想要去使用ChatGPT,但我又是一个在这方面有惰性的人。因此当我真的需要资料的时候,我还是会去搜索引擎搜索资料,并享受这段搜索过程中不断跳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说ChatGPT没有帮到我,我惰性的产生某种程度上在于我并不想要一个立刻的答案,我想要自己去探索,这是我科幻创作的乐趣之一

 

Q

主持人

其实你的动词“玩”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大家是在“玩”GPT,还没有真正地淋漓尽致地使用它。



Q
&
A

Part 2

生成式AI虚拟影像的出现

“摧毁”演员的“逐梦演艺圈”之路吗?


Q

主持人

对影视从业者来说,有一则细思恐极的事。有研究者使用GPT-3.5-Turbo构建了一个沙盒世界,NPC可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出现非事先设定的社交。举办派对会有NPC准时赴约、也会有NPC放鸽子。


所以未来说不定会有AI直接生成的演员,会消除演员这个行业。或许以后人人都可以使用生成式AI定制专属于自己的电影,何登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A

何登

这个问题我之前想了很久,我感觉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个体似乎只能接受,但从从业者的角度讲,我预判它对于影视创作来讲应该是利大于弊


图/ 何登


因为科技的发达每次都会推动影视创作的发展,会有新鲜的创意和知道如何使用新工具的创作者出现。我相信那些不太擅长驾驭光影,却更具有理性思维、逻辑能力的人,在未来如果有这样的工具的情况下,也许会大获全胜,在场的4位科幻作家们可能就可以使用这个工具直接去把自己的故事呈现出来,也未可知,但这无疑会造成影视团队彻底的更新换代。

 

A

江波

我觉得何老师说的跟AI绘画很像。在以前,你需要掌握绘画技巧才能较好的作画,但现在如果用AI绘画你要做的是就是做个题词工程师,只需把各种要素排列好喂给机器,它就能吐出来一个很好的画,所以这个技巧发生了变化。但对于从业的人要求的能力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种技术对演员来说不是好消息,但是对整体来说未必是坏消息。



Q
&
A

Part 3

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大获成功

是否会成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审美桎梏?



Q

主持人

这次沙龙旨在讨论中国科幻影视的多元化发展。在此,我们把“书卷”比作轻盈的软科幻,“黄金”比作投资大体量硬核科幻作品。目前市场上已有了“黄金”与“书卷”的范例。


当下说到中国科幻电影,观众首先想到的便是“流浪地球”系列。咱们科幻世界也有参与这个系列的投资出品,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它的确具有重大意义,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会不会限制观众对科幻片的审美和认知,认为科幻就得特效铺满,就是星辰大海?我们当然乐见《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但大家会不会有一些隐忧,比如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科幻影视的审美桎梏?

 

A

阿缺

在我的认知里,“书卷”与“黄金”对我来说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我当然想在电影院里看到大尺度的、重工业的“黄金”。像“太空电梯”这种,我都能感觉到像标准宅男在电影院观看时的震撼感。但是在小屏幕下,或是在大屏幕里,再看像《缉魂》这样的“书卷”,关于人性的挣扎,也会给我同样的感觉。如果在我生命中哪一个被另外一个完全取代了,我觉得那都是科幻魅力的重大缺失。


图/ 阿缺

 

A

鲁般

在我看来,这是审美的差异。如果有分派别的话我可能就是“书卷”派的一面,我个人其实更愿意看到小而且情绪化的事情,或者是放到大众标准上来说,我们也会看到,不光是上海电影节,甚至是奥斯卡、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其实历来得奖的影片都是书卷,他们的事件都不是宏大的。


我更愿意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对弈,这是书卷气的,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篇传统的文学,传统的故事,但是我会觉得它是美的。所以说,我认为即使是黄金里也是有书卷的,所以我们这边应该是可以赢的(笑)。

 

A

灰狐

书中自有黄金屋嘛。这个其实都是相互结合的。他们说得我都想站“书卷”去,其实我也是比较喜欢“书卷”,突然一下就划分阵营了。


图/ 灰狐

A

阿缺

以登登老师为界。

 

Q

主持人

这个座次是有讲究的。

 

A

灰狐

我前段时间混知乎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很多反映国产科幻问题的幻迷,其实大都是从《三体》破圈以后新入坑的。《流浪地球》也是如此,当这些科幻影迷以它为标杆来审视将来国产科幻片的制作,我觉得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就像我们这些创作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体》,都是大刘给的(笑)。

 

A

江波

我觉得桎梏是不至于的,但是它会定义科幻片,什么意思?只有像《流浪地球》或者《星际穿越》带有重工业风格的,才会被定义成科幻片。


但是,科幻要好看,它必然是两者的充分结合,你首先要展示一些点子,展示一些技术奇观的东西,这样你的立足点才比较高。可如果你全是这些东西的话,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东西读起来缺乏人的感情在里面,那么在这个时候既描写出人性的悲欢离合这种东西,同时也要展现出科技之美,科技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会塑造出这样的环境来?也是科幻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A

何登

其实我们在开发《明日生存指南》这个项目的时候,定位上就选择了“书卷”这个方向,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希望能从中出现有志成为下一个郭帆导演这样的人才,这里也并不是说现在做软科幻就是将来为了做硬科幻,而是希望通过锻炼团队,天然造就出有能力制作硬科幻的导演或团队。

Q

主持人

郭帆导演也是从《李献计历险记》开始的。


说过科幻影视之后,我们再把眼光放到故事的源头。创作者会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未来的看法。


图/ 王姗姗


在场的四位老师各有风格,请各位以自己的一部作品为例,和我们聊一聊你们根植在作品内核中的情感与思考,或者说你们想通过作品如何去探讨什么样的话题?



Q
&
A

Part 4

根植在作品内核中的情感与思考


A

灰狐

我最初也是写软科幻的,我想探讨的主题就是一个身份认知的问题,结合的科幻场景一般是人工智能、意识复制。但是最近人工智能真的实现了,就没法写了。我就想转向《流浪地球》这样的硬科幻创作,写了《爱因斯坦的诅咒》

 

A

江波

我当年写《机器之门》的时候,是受到AlphaGo战胜围棋棋手李世石的启发,在当时算是比较轰动的新闻。我一看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就觉得如果再不写就变成事实了,那时可能也不会是科幻作家来写了,它会变成一种更现实化的题材,事实也的确如此。


其实现在人们把和ChatGPT的对话记录下来,就可能是篇很好的科幻小说了,放在10年前就是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我当时写《机器之门》的时候就想表达一下对于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人工智能怎么才能拥有自己的意识?拥有了自己的意识之后会干什么?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我想我创作的思路应该就是试图解答一些哲学性的未来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想象、延伸故事。

 

A

阿缺

我最早写科幻,是因为有一阵子觉得生活太无聊了。曾经,我觉得浪漫的场景就是在科幻的星辰大海中发生。在星辰大海的景象下,时间和空间将重新发生意义,即时的交通与通讯也会因天文尺度而有所阻隔,不会像现在一样被拉得这么的紧,地球成了一个村。我当时写科幻就是想重现我脑中浪漫的场景,所以写了《星海旅人》这样的小说。尽管我当时知道它是不太适合改编的,它现在也被一家影视公司买走了,在改编流程里。


再说一下我在写这篇小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故事中的主角要找到宇宙里最美丽的景象,这一度让我想不出来。早在2015年,我就把之前的情节都写完了,只剩下最后的桥段停在这里。等到2017年年底时,我才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有一个流浪的恒星,不知道被什么原因抛射出来,在宇宙中流浪,没有固定轨迹。但是在流浪过程当中,它被黑洞俘获了,这个黑洞巨大的引力把这个恒星抓住了,理论上来说大家知道黑洞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在奇怪的传说里连时间都能被俘获。


黑洞会把这个恒星俘获吞噬,但我在想的是另一种可能性,就跟学物理的同学认真讨论。在被吞噬前,这颗恒星发生了氦闪,它的物质又被抛射了出来,并在宇宙中形成了巨大得像蝴蝶一样的射线。在我想象当中我构建了特别美丽的景象,所以写出来了,尽管是不科学的,因为我同学说如果要达成这种景象至少要上千年,不太可能让主角在一天之内看到,但是对我来说够了。


当我写到这一幕时,我觉得我好像已经做到了我当初想写科幻的初衷了,所以写完这个之后的七八年间我又开始回到“书卷”,开始写一些人文方向的悬疑作品了。但现在再问到我的创作趋势,我可能要回去再写一个那种在宏大场景下发生的浪漫故事,这里面可能没有太多技术细节,但可能还是会写一些大尺度下,去寻找某个景象或某个人的故事。尽管它可能跟我们的当下有点远,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10年以后,大家就把我们的目光从地球开始抛到月空中。顺便说一下,这种背景下设定的故事好像是适合改编动漫的,我自己还是很期待它的改编。


A

鲁般

大家可以看出来,只有我一个人是真的“书卷”(笑)。


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科幻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可以把现在已经有的问题严重10倍、100倍、1000倍放在未来的景象下展示出来


图/ 鲁般


要拿自己的作品举一个例子的话,那就是《新贵》。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人口、战争、环境污染的问题非常严峻,有一个基金会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预估一个人可以活到80岁,只要他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自愿减掉20-30年的寿命,基金会就会给他一笔丰厚的钱,让他瞬间成为有钱人,这种人就被成为 “新贵”。


我认为科幻最迷人的地方是把现在看起来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得很严重,把它放到一个比现在严重10倍、100倍的未来,看看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我认为科幻最有魅力的地方。我应该会一直坚持写这样的类型,坚持成为唯一一个“书卷”。



Q
&
A

Part 5

关于科幻剧集《明日生存指南》二三事



Q

主持人

接下来的这个问题给登登老师, B站推出《明日生存指南》系列,不得不说是一次自我挑战。


请问B站为什么会接受这个挑战?您认为它最大的难度和风险是什么?

 

A

何登

当时发起这个项目的缘起就是我们想要让年轻人看见我们其实很有诚意地在做剧集,做短片电影这块。科幻肯定是一个当下年轻人最感兴趣的一个类型之一,所以我们就出于这个愿景,做了这个项目的研发。


挑战坦白讲,科幻短片集是强统筹、强策划的项目类型,要把不同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是难度很高的事情,而且在做软科幻每个人下笔改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有的分寸感都是要在每一集的创作过程当中摸索的,这个应该是难点,内容创作上和人才上也是个难点。



Q
&
A

Part 6

关于适合改编的科幻文本



Q

主持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给四位作家的。


你们觉得自己哪部科幻作品最适合影视化改编,为什么?当文学作品被影视化后,作为作家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不太能接受的是什么?

 

A

灰狐

我当然觉得我的《爱因斯坦的诅咒》合适影视化,这篇其实就是以我所谓的“大产业科幻”为模板来写的,人类遇到灾难,科学家们尝试如何拯救地球,人类如何团结起来,然后上马一个超级工程。围绕这样一个核心,有视觉效果,也有家庭关系。简直就是《后天》,还有《2012》的中国版,有点自夸,哈哈!

 

A

江波

《银河之心》系列可以聊一下,我个人很期待《银河之心》能做出不太一样的感觉,因为它属于比较宏大的太空史诗,如果你问我最希望自己什么作品能够被影视化,肯定是这一部。


我对改编是持开放态度的,能改好了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作品呈现出来的质感跟原著有很大的差别,这个我希望还是能在改编中尽量避免。当然,在我个人看来,改编权一旦授予导演和编剧或者是制作方,他们就有自己创作的自由的裁量,这个不是作者应该干涉的。我只能抱着最好的愿望,期待他们能够改成什么样,但是最后改出来的这个创作的过程,肯定是由导演和编剧他们来创作,我的态度是这样的。

 

A

阿缺

我有一些改编,但是大多都集中在周边,也改了一些舞台剧,还有一些在改编过程中。如果说最期待的,那应该是发表在《科幻世界》上,得过银河奖的《云鲸记》。主要是我对这个小说的情感很深。我写了10年小说,只有那么2-3次会写到自己稍微头皮发麻,要站起来在家里走来走去才能缓解这种,当然并不是代表我自己觉得头皮发麻小说就很好,这两三次里面只有《云鲸记》得到了正面评价,另外两次大家觉得我过于自我表达了,也没有办法。所以我还是很期待的,现在是在动画片导演手里,我自己很期待,但还在风格的尝试上,什么样的风格做这个前面要花很长时间试错,把错试完了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他们找不到可能就停了,我自己是比较期待这个的。


关于作品的改编,我觉得影像表达和文字表达是两个技术工种,差得很远。理论上我最近最期待的就是《明日生存指南》里面改编我的小说的那一集,剩下的那五集我也会去看、去刷评论,但是我期待我的那一集,我现在还一无所知,保密还挺好。大概就是这样。

 

A

鲁般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分享一个感受,我有想过做编剧这件事情,我曾经一度自信地觉得自己好像可以,“普信”了一下,直到我尝试做了一下,我发现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两回事。


这个真实的实践尝试让我知道,即使是我的作品从第一个字到结尾都是我写的,但是当他需要被投注到屏幕上,被编剧被导演被演员审视的时候,他们看待这个作品,看待每一个人物,故事情节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在影视化这个事情上我完全是学徒心态,我不认为我不期待看到什么,我认为我愿意看到一切的结果发生,我愿意看到我的作品被改成任何的样子,通过这样的样本分析我才能学到东西,一篇文字被转化为图片,被转化为动画,被转化为视频,在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佳的,所以可能第26、27、28、29届上海电影节我如果还来的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Q

主持人

希望下一届上海电影节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影视作品来,可以参加主竞赛什么的(笑)。

 


Q
&
A

Part 7

《明日生存指南》与本土化



Q

主持人

在东方艺术与科幻类型的有机融合方面,刘宇昆首提“丝绸朋克”,《蒲公英王朝》和《狩猎愉快》可见一斑,《流浪地球》里也有道地中国味儿的“地下城里过春节”桥段。而就我所知,在《明日生存指南》里,我们也有和本土文化结合得非常融洽的单元,这样的融合是否存在难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是角度去促成这种融合?

 

A

何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中有一集我们尝试邀请了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参赛编剧六兽老师。正好他本人非常喜欢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又是相声爱好者,所以就写了一个跟中式相声相关的科幻剧本。这里面的一个思考逻辑,就是我们要在他的既有赛道领域里找到他擅长的类型和叙事模式。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路径,就像《独行月球》可能也是这样促成的。

 

Q

主持人

非常有幸在B站审片室看到了这一集相声科幻,跟大家小小透露,这一集非常好看,所以大家一定要拉满期待值,等待我们的《明日生存指南》上线。

 

A

何登

谢谢。



Q
&
A

Part 8

脑洞时间——“明日毁灭指南”


Q

主持人

咱们来一个比较天马行空的问题,已知科幻影视里技术爆炸、世界末日、外星入侵这样的题材已经屡见不鲜,大家觉得哪一种最容易最先降临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咱们畅所欲言,做一个关于未来的观想,谈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明日生存指南”

 

A

江波

你说的是“明日毁灭指南吧。

 

Q

主持人

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A

灰狐

那还是从ChatGPT开始吧,技术爆炸已经成为现实,ChatGPT肯定马上就要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现实很可能跟文艺作品和影视不一样。文艺作品里,反派往往有具体的形象,但是现在看来,科技巨头打算把人工智能打散,放在其他的应用里当成一个插件,我们肯定是无可防备的。


我们现实的生活会被人工智能扭曲的,我们认知的世界可能会和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一个的信息茧房,当你有一个可以随时陪你聊天,24小时给你安慰,给你信息和回答的人工智能的时候,每个人就是一个信息茧房。到时候就是天网真正革命的时候,我们估计等不到施瓦辛格救人类了。虽然在《流浪地球》里“流浪派”和“数字生命派”打得不可开交,郭帆导演估计也把数字生命派的伏笔放到了第三部,但是在电影里“流浪派”有主角光环,赢了这场战争,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没有生存压力的时代里,我感觉这个“数字生命派”肯定是会赢的,这个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


A

江波

如果你讨论现实的话我都不认为有“数字生命派”,只有人工智能。如果你把人工智能当作数字生命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把人的意识上传作为数字生命,这个可能性太低了。从写科幻的角度可以写,但是从现实来说我不认为会发生。你问人类将来最有可能毁于什么?其实人工智能是具有巨大潜在威胁的事物,因为它是第一个跟人一样聪明的物种,甚至是比人还聪明。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危险的边界是在于它什么时候能拥有自我意识。


拥有自我意识在于他有自己的利益判断,他会觉得什么东西对我是有利的,我需要干什么。当有这些想法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人类的社会就会面临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


但是话说回来,我觉得所有的这些都不足以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只会导致文明的崩溃。我们现在的工业社会没法维持了,会退化,但这不足以把人类从地球上灭掉,因为再怎么说人还是最聪明的动物。只要是人工智能不感兴趣的地方,人类照样是生物圈的食物链的顶端,还是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生态。


所以如果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抱有比较悲观的预期的话,有可能整个地球的大量资源会被人工智能掌握。它们想干什么我们不知道,取决于他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人类还是可以苟延残喘,或者是和人工智能共生。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我们互不干涉,活在相比封闭和狭小的单元里,所以这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未来。至于外星人,我的概念是说基本上也是不可能,只有写科幻小说才有这个需要,当然这个也不能说是绝对的,但至少99%是不会发生的。

 

A

阿缺

我有一节课主要是讲《最后生还者》,问学生毁灭地球有哪些方式,他们可感兴趣了,兴致勃勃地讲了一整节课毁灭地球的方式,但是基本上离不开刚刚说的那些,包括不限于陨石、机器人起义、外星人入侵、病毒感染……


我自己觉得可能性大的确实是某种实验室泄露的病毒,或者是某种已经存在过的,我觉得毁于这个东西的可能性比较大。

 

A

鲁般

我认为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病毒,最后毁掉人类的都是人类自己。


其实我以前很爱看《生化危机》,刚刚阿缺老师说的病毒感染这点,其实我和我一个朋友认真讨论了两个小时,如果我生活的城市(南昌)发生了病毒感染,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最后在山姆店和家乐福店里PK了很多,但最后因为山姆店里有麻薯包,我选择了山姆店(笑)。


只不过到最后,我们去看这些影视作品的表达之后,会发现丧尸都只是时代背景,最后把人类KO掉的,都是人,成了一群人跟另外一群人的战争,包括经典的《行尸走肉》。这就是为什么末日生存作品往往讲的都是人性,所以说最后毁掉人类的应该也是人。

 

Q

主持人

我听出来了,鲁般想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人类要和谐共生。那么最后,按照老规矩,请大家对科幻世界说一句话,然后我们第26届上影节再会。


A

鲁般

不要再催稿了(笑)。

 

A

阿缺

那我就不一样了,不要再退稿了。

 

A

何登

希望明年还有机会能参与。

 

A

江波

祝科幻世界海纳百川,与光同行!


A

灰狐

 祝科幻世界扩大阵容,最好再出三本杂志!

 


以上就是“书卷与黄金——中国科幻影视的多元化未来”主题科幻沙龙的详细内容,不知道幻迷们有没有看过瘾呢?


让我们共同期待,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科幻产业,扎根在我们这片土壤中,一定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