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雷斯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海报 | 注重家风 ·  3 天前  
后沙月光  ·  他崩溃了:不去美国旅行,不买美国产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雷斯林

你从未仔细注视,那些等在夜色里送你回家的人

雷斯林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10 11:46

正文


01


讲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一对在重庆的新疆夫妻,丈夫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唯一的愿望就是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叶落归根”,在自己的故乡安然离世。

妻子买好了从重庆回新疆的车票,叫了一辆滴滴专车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开车的师傅年近五旬,开车的时候很专注不太爱说话,把他们送到车站之后倒是忙前忙后了半个小时帮他们安顿,还再三叮嘱路程遥远,一定要问列车员要氧气袋。

夫妻俩被按时送到火车站之后才得知,由于丈夫的病情极为不稳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列车长无法承担责任,多方考虑之后拒绝了他们乘车的请求。

家乡远在三千公里之外,夫妻俩却只能望眼欲穿束手无策。

最后,他们把电话又打给了下午联络的滴滴专车司机。

“师傅,您能不能把我们送回乌鲁木齐?多少钱您看着要。”

 

这位叫做周旭的滴滴司机踏上了一条从重庆到乌鲁木齐的征途。

他还是在开车的时候很专注不太爱说话,但会在短暂的休息时间帮忙照顾病人,说上几句宽慰的话。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担心,我开快一点,能给你们送回家。

周旭做滴滴司机四五年了,接过很多送乘客回家的单子,也曾无数次听到乘客坐上车后连连催促“麻烦开快一点,我赶时间”。

这一次,回家的路长达三千公里,并且要和死神争分夺秒。

33个小时的路程,周旭甚至无暇停车好好吃顿饭,一直在用零食充饥。

终于,在把夫妻俩送回乌鲁木齐,和病人家属及当地救护车对接之后,周旭不愿让病人家属分心感谢他们,不敢多做逗留,当晚就连夜踏上归途。

 

这趟回家的订单周旭没有赚一分钱,还垫付了氧气袋和许多日用品的费用。


“这不是钱的事儿,如果为了赚钱,我就不会去这一趟。”


周旭说,唯一的遗憾就是,听说新疆是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开车途经的还是风景最秀丽的经典自驾线路,但一路上都在赶时间,没能好好看看。


滴滴司机周旭



02


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一个小视频,不长,但很催泪。


人性的闪光点,和那种源自于本能的,关于“回家”的渴望,全都浓缩在了这个三分钟的小视频里。


中国人对“家”的执念,放眼全世界都无人可比。

相对于欧美国家人民一生平均搬家816次的数据,大部分中国人安土重迁,我们的父母辈可能大半辈子都住在同一套房子里。

“家”的概念,几乎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也是因此,“回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带有极其神圣的仪式感。

中国的节日都是崇尚回家团圆的,中秋、重阳都是合家团聚的好日子,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更是因其不可撼动的团圆文化,催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


春运景观


至于人临终时总是想要落叶归根,更是根植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血脉里——无论这一生如何漂泊流离,大限将至时总是希望能克服万难重归故土,实在无法归家者也多半会满怀遗憾郑重其事地立下遗嘱:务必葬我于故乡。

从小处说起,大多数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也是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即使在大城市,很多上班族的“家”只是一个出租屋,依然是他们在陌生城市的容身之所,可以做饭、浇花、懒散地抱着宠物躺在床上追剧。

回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无法比拟的,最美好的词。

也是因此,有非常多的影视、文学、音乐作品都在歌颂“回家”这件事情,描绘回家路上的风景,归心似箭的急迫,和近乡情怯的离愁。

这些情绪无一例外地令人感动。

 


03


但我们通常,都没有注意到那些送你回家,帮助你完成这个神圣仪式的人。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滴滴出行还叫滴滴打车,由于官方发放了大量的补贴,经常叫一次车只需要花不到十块钱。

我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500元,这种更廉价、出行体验也更好的出行方式对我和我的同学来说,实在是非常友好。

那时我和同学在外面吃宵夜吃得晚了,经常就叫个滴滴回家,几个年轻人带着几分酒意在别人的车上吵吵闹闹地吹些牛逼,司机师傅也经常加入我们的聊天插几句话,或是开着车载广播放一些八九十年代的老歌。

曾经有一位司机把我们送到之后说,路上挺黑的人也少,我给你们打着灯吧,看到你们回家了我再走。

明晃晃的大灯在我们身后亮着,我们走在寂静的夜色里,那段回家的路却像是被整个世界保护着走完。


知乎上有过一个问题,你在乘坐滴滴的时候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

有一个男生说,他曾经喝多了酒差点吐在车上,司机给他递了一张纸,还把自己的茶杯给他说,如果不嫌弃的话,就漱漱口。

有一个女生说,她在雨夜忘了带伞只能叫车,又描述不清楚自己所在的地方,司机怕她淋雨,打着伞下车在那条街上找她。

还有一个女生说,自己和男友一起叫了一辆滴滴,师傅一路上自顾自地说了很多自己和刚刚离婚的前妻的故事,然后苦笑着对他俩说,你们要好好的哦。

……

一千八百多个答案,记录着一千八百多次通过一个叫车软件所完成的出行和回家。



04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滴滴在消费者里面的评价是每况愈下的。

无论是打车越来越难,还是总是遇到司机拒载,甚至有些司机和乘客发生冲突时会出言不逊等等。

包括我自己,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叫不到车的时候有不满的情绪。

但我依然更愿意相信,绝大多数的滴滴网约车司机都是非常善良的,就像滴滴官方一直在推崇的观念“择善而行”一样。

也是因此,虽然我也批评过滴滴的一些制度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当我看到类似于“女大学生曝滴滴网约车司机使用迷药”这样明显的不实新闻在微博热搜上广泛传播,并且被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争相转发的时候,我都会很生气。

我不知道传播这些拙劣的网络谣言会给造谣者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但它对于绝大多数善良的司机和消费者而言,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伤害。



我曾经说过,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并不是纯粹在做一个赚钱的生意。无论是把自己家给陌生人住的民宿经济、声称“失败了就当做慈善”的共享单车,还是一直“择善而行”的滴滴出行——这样的情怀,一直都是我喜欢这些创业项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共享经济的存在,就是在已经越来越扩大的人际荒漠中,开垦出一小块名为“信任”的绿地来。

因为信任,我们让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送我们回家,分享一段路途,聊几句和同事甚至朋友都难以说出口的话。

也因为信任,会有周旭这样的司机分文不取地奔波三千多公里,只为了帮助一个濒死的陌生乘客“落叶归根”,或是有更多的司机会像我提到的那些故事一样,为乘客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善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