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仓
良仓 - 随身的生活美学指南。良仓每天解读世界最新鲜资讯;一键购买全球有趣有品的生活产品;达人分享的心水之物更会让你灵感爆棚。 官网:www.iliangcang.com APP/微信/微博:良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潮人  ·  潮流〡Bottega Venet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良仓

向京,克服身体里的懦弱,我想变得更有力量一点

良仓  · 公众号  · 时尚  · 2016-12-05 09:02

正文

良仓达人 | 在良仓,有趣的人分享有趣的事儿。良仓邀请全球创意、设计、时尚、文化、艺术领域的意见领袖。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他们的观点、趣物以及生活方式。




68年出生的向京,雕塑生涯漫长而单一。不用模特,没有小稿,而雕塑的工序往往复杂而繁琐。泥塑、做模具、打磨、做软模、再打磨、最后上色……在所有被大众熟知的艺术门类中,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同为传统媒介,它没绘画的表达便捷,又不如影像、装置一类的新媒介更容易对应当代生活。


最近我们与她聊了聊,关于创作,关于艺术以及她心里那道“天光”。




▲今年初,向京于北京宋庄北京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中创作她的新作“S”


“我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无法想象21年后有这么多的作品与我同在,很多都是由于困难激发了我和它对抗的激情,以及付出了很多能量才得到的。”正如向京说道,在她创作雕塑的漫长岁月里,她本人也被时间塑造和“打磨”,以坚韧的创作激情对抗生活中的虚无和困难。



北京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



向京谈雕塑创作


“首先在我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本人被塑造。”


Q:雕塑对于大众来说是比较神秘,很难接近和理解的一种艺术,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都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吗?


A:在创作中,我通常很少用模特,可能有些形象会有些关联。首先在我的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本人被塑造。我的经验、阅读等等很多东西影响着我,慢慢构成一些认知和问题,很多东西在我身上要逐渐地发酵一段时间,构成一些表达的冲动,我才能开始创造,所谓的“素材”不会直接产生创作的关联性。


▲2008年,向京于北京东风工作室,

正在创作的是“全裸”系列作品


Q:为什么对外宣布要暂停雕塑创作呢?


A: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会想找到一个营养,能够再继续的成长,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往上看就是透明的天花板的感觉。不能在这么耗下去,前面20多年一直没有停过,我没有想过休息,只想放弃过,不想做了。


因为做雕塑是一件很让人厌烦的事情,它太不直接了。雕塑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它的属性相对来说更封闭,可能性和开放度就非常小。而我又选择了写实雕塑这个更加窄的一个扇面,它意味着窄而又窄。这么多年来我也在学习认知一种局限,学习在限制中去工作。在充满限制的语言中,对头脑中的问题做一些语言的转换,寻求突围。



▲《孔雀》“全裸”系列(2007)


我曾经和一个画家朋友说:“我们都是走窄路的人”。作为艺术家,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孤军作战,自圆其说。这个东西也没有一个标准,无非是尝试去结构一个你想要的一个东西,首先得自己说服了自己。完全是无中生有的,常常没有参照,你无法判断它是否有效,可行不可行。



▲《我们》(2007)“全裸” 系列


Q:那么你觉得雕塑有限制你哪些方面吗?


A:比如尺寸的限制,空间、技术等等限制,可能你想做的很多东西都实现不了。包括最简单的手感这类的痕迹,可能到最后都留不下来。比如你想做一个模特的脸,比之于你拿着镜头对着一个人,那种细致微妙差远了。做雕塑的实际工作中很多成分,都是技术实现,把想法用语言转换出来。而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太长了,就导致它无法构成一气呵成的表达,同时它又会消解很多内化过程中东西。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全裸”系列(2007)


比如你是文字工作者,你也会发现有些工作你是不能做的。那么你只能在这个媒介中的可能性去工作。我想说的是,雕塑的可能性很少,尤其是写实的雕塑,所以就只在这区间里去寻找。


Q:没有标准判断,会不会反而比较自由呢?


在我的认知里面,我觉得就没有自由,或者说自由和限制就是一体两面。我忘了在哪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页里讲到:“所有局部的自由,都是在整体不自由的前提下。 ”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我不尝受这种自由的感觉,只尝受痛苦的限制。



▲向京与作品《敞开者》在上海工作室。这是“全裸”系列最庞大的一件作品(2006)


当你对一件事情有自我掌控能力的时候,你对它的控制的一个维度会更宽,这个当中有一个空间,叫自由。当然这还是条件下的自由,还是一个限制。限制永远不可能被突破,最大的限制是来自于自身。但是当然你也可以说,有时候这种限定,或者限制,它在无形中,逼迫了一个生命的潜能,它激发了你,这就像我们叛逆一样,令人成长。



▲“保持沉默”系列之处女系列(2003-2005)



向京谈作者与观者


“艺术有一个属性就是可被感知的可感性”



向京与作品


Q:但是作为普通观众,理解一位艺术家创作时的真正意图还是挺难的。


A:对观者来说,作者想表达的背后文本的东西比较多,不是一下子能被消化被理解。我是很愿意搭建各种各样的通道,让大家去理解。作者本人的用意让作品诞生,但不构成唯一答案。好的作品具有一种开放性,它指向的问题的普世性,还是蛮重要的。在展览中,多半我只会做搭建通道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定义。



▲《尽头》“镜像”系列(2000)


而对我来说艺术有一个属性,就是这种可被感知的属性。有些东西你说不上来它的意义,但是你就是被打动了,这是艺术很重要的属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说,不管怎样的一种解读,在观看作品的时候,这个主体已经是观者自己,那些被说出来的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多半是观者自身的一个投射。



▲《砰!》“镜像”系列(2002)


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对着作者的时候照着作者,里面肯定包含了很多跟作者相关的信息;当它面对观者,映照到出的就是观者。你能从中看出什么,是因为你身体里有这个部分,能够感知到它。这也是艺术一个非常有魔力的地方。


▲《异境——这个世界会好吗?》局部(2011)



谈自我


“在我心里面还是有一道天光的。”



▲中央美院时期的向京


Q:你的作品中女性的元素特别多,你欣赏怎样的女性?


A:太多了,我觉得聪明的,有头脑的,比较有力量的人我都会很喜欢,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但通常是先会对他们的作品感兴趣,然后才会对人再感兴趣。因为有能量的人对我来说是一种营养,比较正面的激励,我也会被感染,也许会克服掉我身体中的那些懦弱忧郁,试图去变得再有力量一点,而不会放弃了。


▲向京与作品


Q:懦弱是很多普通人都会有的。


A:其实在这个时代,我们的人性,都回归到普通的人性。这是一个没有神的时代。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个“天光教室”,因为以前的上附中、上大学的教室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天光教室,是欧洲的系统来的,接近教堂里的天光感觉。当我们理解天光的时候,我们是在理解一个可以在上面的方向引领我们的一个东西,而且我们的眼睛是在往上看。而我们现在的时代,此时此刻的眼睛是平视的,我们失去了上方的一个指引,我们只能在人性的泥沼里挣扎。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在日常的混沌里面发酵。



但在我心里面还是有一个天光的。这是我个人内在的情结,是属于古典时期的。因为我认为人性的东西太不靠谱,它有太多的局限和麻烦。我需要在我的生命中相信一个东西。现实在现在变成一个度量,很多东西依据现实在量化,我一直不太接受,至少是不那么痛快地去接受。


Q:暂停雕塑后会好好的休息一段吗?


A:我其实也可以去国外看看,如果有更大的好奇,不过我更想会想去中国的小村小落去转转,对我来说营养更好。


Q:谈谈你的另一个爱好摄影吧,会去做摄影吗?


我不是很热衷于拍照片,只是因为做雕塑太烦了,拍点照片是释放。因为拍照是特别身体的,快感来很直接。我静物、人、雕塑,一切都有拍。这就是和雕塑太不一样了,有时候只是图一个快感,它是我比较个人的表达,寻求快感的一个方式。而摄影跟我吃个好东西,按个脚的感觉差不多。


而做雕塑是我的一个工作,需要特别严肃要对待的。其实摄影连爱好都算不上,就是寻求快感的一个方法。我当然希望,每次都能做改变,我对自己有自己这样的要求。



向京在工作室中



关于新作“S”




今年九月,在北京民生美术馆。一场名为“唯不安者得安宁”的向京大型艺术回顾展在这里开幕,这里有她在1999年到2011年中四个阶段的创作作品,回顾了她21年的创作生涯;以及蛰伏了5年后推出的一批新作“S”。展览之前,她对外宣称将暂停以雕塑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S》“S”系列同名作品


向京对我们说道,“S”与她以往作品语言上尝试拉开差距,到了“S”系列,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不是简单对应现实,而是对我们人性中不同问题的一个个隐喻,她试图在做一系列的人性内在肖像。就像这个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那样,有着为人称道的写实功底,擅长用身体去表达内在精神价值的向京,在这个系列中“偏离”风格,似乎开始向“超现实”寻道遁去。


▲《善待你的忧郁,它是一只忠实的大狗》(2013-2016)“S”系列


如同在这个“S”系列中,向京做了三条蛇,不同颜色与形状,它们有互文关系,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隐喻,其中《行形》是一只形态可变、尺寸可变的隐秘行者,它可以无限延长依势随形的属性,在向京看来,是一种境界,似乎更贴切她此刻的心境,想去探索不同的形式与表达。



▲《行形》“S”系列(2016)


▲《右侧》“S”系列(2015-2016)



▲《有限的上升》与局部,“S”系列(2013-2015)



▲《妝扮》“S”系列(2015-201)



向京,她的推荐



▲维特斯根坦的传记——《天才之为责任》(英)瑞·蒙克著


向京:这是英国哲学教授瑞·蒙克写的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一本传记,这个题目我也超喜欢。这本书非常系统地解读了维特斯根坦一生的学术推进。当然看他整个人生过程,也让人别有感慨。他圣徒般的自我要求与绝对的宗教献身感,让我很着迷。而他背后藏着的是人性非常普遍的挣扎,这样一个灵与肉的高强度的人生,非常打动我。




BBC的纪录片——《49UP》 迈克尔·艾普特 / 保罗·阿尔蒙德


向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很像这部BBC制作的叫《49UP》的纪录片。伦敦是一个保留阶级感和阶级意识的城市,不同的区不同的阶层。他就找了不同区的不同小孩,每7年拍他们一次,拍到49岁。时间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你看到这些人他的相貌在改变,生活处境在改变,但最终人之间的有些差异是非常深刻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宿命的片子,这个东西就像镜子一样,我们都可以由此反思自己。其实现代人并不是时常地去做这种观照了,因为我们也没有一个神一样的角度去俯视我们自己。


我们只是努力着用一个能让自己相信的东西说服自己,指引自己,一点点的去争取一些事情,然后放弃一些事情,生命无非是这样。


本期良仓达人嘉宾:向京


向京,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向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挪威、义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她的作品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包括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和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森市的Chazen 艺术博物馆(ChazenMuseum of Art)。向京于2012 年荣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桂冠。




采访/编辑_良仓 图片_向京工作室


    更多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