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赢销
专注微营销实战攻略,分享最有价值的电商干货,搜罗最新的互联网资讯,致力传播网络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水果卖那么贵,百果园为什么还亏损? ·  20 小时前  
廣告狂人  ·  转转市场部,开挂了! ·  2 天前  
嗨推  ·  还没进私域直播群的,快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赢销

巨头为二维码抢破了头 它真的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吗?

微赢销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4-12 17:00

正文

未来会有其他取代二维码成为汇集线下流量的真正入口吗?答案不确定。至少目前看来,二维码让线下流量有了被追踪、被数据化的可能,先发优势最明显。


阿里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今天发布了“口碑码”战略,试图“对二维码进行升级”。所谓的升级是指口碑码不再指向单一的支付或者点菜功能,而是将“二维码+虚拟店铺+支付”集成在一个二维码上,让用户扫码后能够完成到店后的所有需求:预约、点餐、挑选技师、领优惠券等等。


其实,中国用户对二维码的认知,最初还是来自于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家现在也是二维码覆盖最多的应用。微信最初的二维码是扫码关注公众号,而支付宝是扫码支付。现在,中国超越美国成了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国家,二维码自然而然也成了线下流量的入口,至少是之一。


未来会有其他取代二维码成为汇集线下流量的真正入口吗?答案不确定。至少目前看来,二维码让线下流量有了被追踪、被数据化的可能,先发优势最明显。而无论是微信、支付宝、口碑,还是美团、百度、高德……巨头争相在二维码上下注,也相当于把二维码往线下流量入口的王座上顶。


问题一、线下流量会被全部集中到二维码上?


原来,线上经济和线下商业,尘归尘土归土,消费者在线下点个菜吃个饭结个帐根本不需要手机,更不需要二维码。而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界线开始模糊。先是付钱扫二维码,然后后点菜扫二维码、领优惠券扫二维码。在升级后的“口碑码”里,扫二维码则还可以像点菜那样挑理发师、按摩技师,然后结账、点评……也就说,商家可以用口碑码自己的顾客和他的所有行为都汇集到一个码上。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顾客在线下消费的行为,真的都会被集中到商家的二(shou)维(ji)码上?如果参考移动电商的发展过程,会发现这种可能性很大。2012年以前,人们看新闻、上淘宝都在电脑上完成。到了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兴起,2013年双11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比例是30%左右。而到了2016年双11,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比例接近90%!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五年时间。


线下市场其实是一个线下的淘宝,可能会走同样的路径。想象一下,顾客进了一家餐厅或者SPA馆,以前是看纸质菜单、询问服务员。纸质菜单信息单一,而且涉及到按摩这种技术服务上,顾客很难判断哪个技师好,通常就是两眼一抹黑点一个很贵的金牌技师。而二维码解决了商家信息展示、电子化服务的这些问题:扫一扫进去以后,菜单、照片、用户评论、技师介绍,这些信息一应俱全,不需要和服务员问来问去。手机上点完以后直接支付宝结账走人,心情好的时候还可以去评论一下。


所以,二维码具备了汇集线下流量的条件,因为这个入口背后可以集成顾客需要的所有功能服务。从这个逻辑出发,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口碑想要升级二维码,因为入口背后如果只是单一的支付功能,很难把用户留住,商家也很难把顾客的信息数据化。


问题二、既然二维码是线下流量入口,微信、百度和美团能拱手相让吗?


当然不能。


口碑是阿里和蚂蚁金服集团(支付宝的母公司)合资成立的,是阿里系在线下市场的排头兵。另外,口碑是支付宝的兄弟公司,在二维码这件事上,它做起来助力很大。对手腾讯在孵化出微信支付后,更加不可能放弃线下市场。腾讯和微信抢占线下入口的最大动作就是今年1月上线小程序。小程序本质上是H5的升级版,但它瞄准的就是线下市场里的商家、机构和组织。


不过,小程序的开发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商家需要找ISV(第三方开发者)来进行开发。根据媒体报道,打通了支付功能的微信小程序开发成本一般在5万元左右。这可能是小程序现在并没有普及开的原因——毕竟对于利润率很低的实体店商家(尤其是餐饮,平均净利润率只有5%)来说,5万并不是一笔小投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