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40多天后,他死于肺部感染……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4-23 21: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么多年来,他是让我明白最多的一位病人。



作者 | 殳儆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我是一个ICU医生。


我在ICU病房见到老叶的时候,他已经醒了,插上管子,用上呼吸机后,老叶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立刻被纠正,他就醒了。刚醒来的他恼怒地瞪着前来探视的儿子,像是无声的抗议。然后对儿子的问候紧紧闭上眼睛,像是永久的放弃和拒绝。他已经无力转头和挥手,唯一能够由他自由控制的眼睑,紧紧地闭上。无限懊恼。


老叶是一个“渐冻人”,他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已经5年多,这一次,疾病影响到了他的呼吸肌群,他插了管子,上了呼吸机收到我们ICU。


世界上最著名的渐冻人叫史蒂芬.霍金。通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大众也大致能知道这个疾病的特征:力量越来越小,肌肉渐渐萎缩,不能行走,不能支撑身体,直到不能呼吸和进食。这个过程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慢慢进行,但是,绝不影响大脑的功能。“渐冻”是一个很确切的形容词,一个人被禁锢到一具逐渐冻成冰的躯体里。这是一个没有办法治疗的渐进性的疾病。


“他在恨我。”老叶的儿子不知道是后悔,还是难过,失魂落魄地离开病房。“他说过,不要呼吸机,他要死在家里……”


我叹息一声,接触过太多这类病人,我太知道了。中国的家庭很少为了讨论死亡而坐下来开个家庭会议。老叶卧床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已经有段时日,自己遥遥在害怕中等待这一天,早已经有心理准备,他想和小辈诉说对死亡的要求。但是,回避也好,劝慰也好,通常子女不肯接这个茬:“老爸,多想什么呢,现在好好的,说不吉利的话干什么?”


“想想以后,你是打算让他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长期生活在重症监护室里。还是到某一个时间,拔掉气管插管,……”我问小叶。他是一个药厂的技术员,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而且为了老爸的病,他已经“百度”了好几年了,在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咨询了好几年。


“你做任何的选择,我都能够理解,但是请你一定要把他自己的要求考虑在内。”我语气肯定地要求小叶。他看上去优柔寡断,并不像能干脆利落作决定的人。


“我知道,我回去再商量商量……”小叶哭着走了。我对此刻的家庭会议并不抱太大希望,通常这样的病人最残酷的决定因素,是钱。有高比例医保支持,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大部分都会支持下去。没有足够财力的家庭,会选择放弃。


活下来的病人,在ICU用着呼吸机,继续着“渐冻”的过程,生活状态每况愈下。终于连脸上飞了个苍蝇都无力驱赶,直至因并发症死亡。


被放弃的病人,他的家庭成员,要面对一个清醒着“被放弃”的死亡过程,简直象亲手处以极刑,其中的自责和恐惧恐怕是终身的一个伤。


我在ICU病房已经工作了18年。一直感觉渐冻症是很难面对的一类病人。无法医治的不可逆疾病,根本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做任何一个决定,家属都会后悔。医生简直无法谈到一个预期的结果。


“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报销比例支付ICU的住院费,我妈妈要求带他回去。”小叶第二天来的时候,远远避开老叶地在办公室对我说。


“拔掉管子吗?”我问小叶。气管插管从插进去的那一天起,就是老叶的生命线了。拔管后几分钟,他的呼吸肌群已经无力工作,他会无法呼吸窒息而死。最残忍的是:老叶完全知道,拔掉管子意味着什么。


小叶心惊肉跳地捂住眼睛,停了好一会儿,说:“我给他买了一个无创呼吸机,我从病友微信群上看到的,会支撑他在家里生活一段时间。”


无创呼吸机不能用在这样的病人身上。这样的“创新”做法,估计来自于经济不充裕的某个病人家庭。


“你没有办法把医院的ICU病房搬到家里,吸痰怎么办,万一停电呢?而且他还需要鼻饲和导尿。”我对小叶的孝心并不看好。


“我先休息一阵子在家里照顾他。”小叶说。张皇失措的他,很恐惧地问“他最后会很痛苦吗?”


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破例,我让小叶在老叶的床边待了很久,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老叶用勉强能动的手指在儿子的掌心里写字,一个一个猜出来。读一句话,要用起码半个小时。


重症监护室不允许家属陪护,但是他们需要交流,老叶需要向儿子清楚地表达他的意愿。事关一个神志清楚的人,在决定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我觉得破这个例理所应当。


“他说,他同意气管切开,切开之后,带着我买的机器,回家去。”几个小时后,小叶满面油光,神情疑惑,到办公室来找我。


“气管切开?”我很诧异。老叶完全懂得什么叫气管切开,他有类似的病友,以往他的想法非常坚定—不做气管切开。我问老叶:“你同意气管切开?”他的眼睛表示坚定的同意。


“气管切开了之后,不能再讲话,戴着这个小呼吸机也不会很舒适,你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回家住着吗?”我问。他表示同意。


老叶希望回家,我明白了,他的决定里有害怕,有期望,心理的曲折和纠结后,他选择了中间路线。这在医疗上,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无创呼吸机无论怎么使用都很难支持气管切开的病人……资深的ICU医生,太明白这中间的技术问题了。


但是,这个疾病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只是用何种方式通向死亡。既然他自己彻底明白,我们需要帮助他达成自己的愿望。


“医生,可以这样做吗?”小叶疑惑地问。


“可以气管切开,但是不知道能不能用无创呼吸机来做这件事,以及能维持多久。”我在办公室里向小叶解释了很久很久这中间的技术问题。他的医疗常识并不足以理解其中的难处。我得让他知道,这个超出常规的方案,有很多麻烦和困难。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为老叶做了气管切开手术。用小叶买来的2万元的无创小呼吸机,接上气管切开套管。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家里没有办法用ICU的20多万的840呼吸机。2万元的设备,不可能达到20多万的机器达成的效果。


小叶每天在探视时间,向ICU护士学习吸痰,和鼻饲。那个执着劲让人觉得难过。隐隐可以感到,那是在向老爸谢罪:上一次,他没有按照病人的意思,拒绝插管,死在家里。这一次,他要让老爸在家里待久一点,和家人再相处一段时间。再一个字,一个字地交流一下。


早上查房,老叶会露出很开心的笑容。看得出,他很盼望回家。气管切开套管,连接着那台小呼吸机。气道干燥,他最体会得到这其中的区别。但是,他会笑。这是两周以来,最舒心的表情。


医生都知道,只要脱离两分钟呼吸机,老叶就会因为缺氧而消化道出血,再久一点点,他就会窒息死亡。其实,那种状态,是用一根临时的绳子,把他的生命维持在悬崖上。绳子随时会断。


备好了氧气瓶,吸痰机,那天,老叶被接回家去了。他维持着一个很开心的表情。


那段时间,有40多天,小叶给ICU医生打过几次电话,问吸痰的问题,问导尿的问题。李医生还去他家为他更换过一次导尿管。


老叶在40多天后,死于肺部感染。小叶给ICU的一位ICU医生发了一个短信:谢谢,给了我机会,让我最后和他相处了那么长一段时间,让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自己家走完最后一段生命。


这是这么多年来,让我明白最多的一位病人。


很多疾病,医生做不了什么,那是在基因层面属于他自己的“命运”。


在那个关键的点上,医生能做的,只是告诉他,每一个选择意味着什么,然后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尽可能帮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下去。


是!那是一条不归路,帮助他,目送他。


最终应该达成的,不是生命的长度,甚至不是生命的质量,而是他在最后时刻的盼望和满足。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