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墨社
研习和分享古典文学、历史趣闻、古代风俗礼仪等精彩内容,知古而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古墨社

杜月笙:当年流氓真君子,如今君子真流氓。

古墨社  · 公众号  · 古典文学  · 2017-04-12 18: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古墨社

从一个浦东乡下小瘪三,

到成为中国最大黑帮老大,

杜月笙一生极富传奇性。

支撑这个传奇的根是什么?两个字:做人。

正如其秘书胡叙五所说:

“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

当年流氓真君子,如今君子真流氓。



01


杜月笙的识人本领也很高超,

他和戴笠的关系就很能说明杜月笙的“看人”之能。

当年戴笠在上海,

还只是一个常年混迹于赌场里的小混混的时候,

有次他到杜月笙开的赌场里掷骰子,

由于技艺高明,赚了赌场很多钱。

杜月笙的手下怀疑戴笠出老千,

想收拾他一顿,戴笠大笑说:

“你们这样对待我,杜先生恐怕不会答应。”

然后让看场子的人通报杜月笙,

就说“有位戴先生想见他”。


杜月笙见了戴笠后,发现完全不认识这个人,

但也不恼火,让戴笠表演下掷骰子。

一看之后,他对戴笠的绝技赞不绝口,

认为此人手腕与心思这么灵活,

将来绝非等闲之辈,当场给了戴笠500大洋。


几天后,杜月笙又将戴笠请至杜公馆,并对他说:

“我给黄埔军校蒋介石校长写了封推荐信,

你去报考黄埔军校吧。”

半年后,

戴笠返回上海后马上与杜月笙结拜为异姓兄弟。

戴笠后来成为军统特务头子,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

杜月笙后来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戴笠的诸多帮助。

杜月笙认为,“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只有读懂人,才能“任人唯贤”,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

用人如此,结交人、选择合作伙伴等也是一样。

识人的能力可以决定事业的水平,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如何识人?曾国藩教给我们的是“观察”,

暗中观察一个人真正的品性和特质;

杜月笙教给我们的是“洞察”,

由这个人的品性和特质,推导他临事会怎样,

进而推测他日后的成就。

两人的办法合一,就是八九不离十的识人手段。



02


1910年,杜月笙在上海青帮里还只是个小跟班。

有次杜月笙跟着老大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去赌场赌博,

后来林桂生有事先离开,

于是让杜月笙替她接着玩几把,

并留下了100多大洋的筹码。

没想到杜月笙那天手气出奇得好,

竟然赢下了2400大洋。

回去后,杜月笙把所有的钱全部如数上交给林桂生。

惊讶于他的大气与诚实,

林桂生决定把这笔钱全赏给杜月笙。


后来林桂生把这件事告诉了黄金荣。

黄金荣想知道,

一个穷小子在突然之间手握巨款时会怎么处理。

要知道两千大洋,在当时足以买下上海的豪宅。

“如果是买房置地,那可靠但不可大用;

如果是花天酒地吃喝嫖赌,

那就既不可靠也不可用。”

于是便派人去叫来杜月笙问询。


杜月笙回答说,“2000大洋早已经花完了”。

原来他在还清了早年欠下的赌债后,

将剩下的钱全部分给了一起混街头的小兄弟们和自己干妈。

黄金荣惊叹: “这杜月笙确实是个人物,是得好好栽培栽培,日后必定是我的左膀右臂。”


杜月笙常言:“要想当大哥,一定得有大格局。”

正是因为杜月笙的仗义疏财,

顾嘉棠、高鑫宝等人才死心塌地地跟着杜月笙打天下。


利益,人人皆爱之。

但若独占利益,只顾吃独食,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

众叛亲离,正所谓“独利则败”。

刘邦曾问陈平:“我与项王有什么区别?”

陈平回答说:“大王粗野傲慢,项王谦逊有礼。”

刘邦又问:“那你为什么弃项王而归我?”

陈平回答:“对于有功之人,大王你不吝惜恩赐,

而项王则很少封赏,士亦以此不附。”


领导人可能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无瑕,

但对普通群体而言,

柴米油盐可能才是发愁的事情。

道义可以号召人,却不一定能笼络住人。

利用“人以利动”的属性,采取恰当的激励制度,

才能“ 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



03


杜月笙早年还在摆水果摊的时候,

时常受到小混混的欺负。

于是便通过门路,结识了青帮的陈世昌。

又通过陈世昌的引荐,加入了青帮,

成为了黑社会中的一员。

一开始,

青帮老大黄金荣把杜月笙当作一个普通小跟班,

在自己上茶楼、进戏院、去浴室的时候,

让他跟在后边拎皮包,倒茶水,点香烟,递毛巾。


后来,黄金荣见这个小伙做事情毫无怨言,

踏实肯干,人又机灵,便让杜月笙做了自己的随从。

杜月笙是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暗暗观察并记住从黄金荣到其他手下人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

并作为他应对接触的准则。

打杂的几年,也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早晚会被发现。

这背后的道理是,你的一切努力和积累,

都会慢慢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最终完成脱胎换骨,

那种超越众人的为人姿态和处事方法,

是很容易被人看出来和感觉到的,

于是更容易被寄予厚望、赋予重任。

所以,只问耕耘,莫问前程。


但请切记,做个有心人,切勿低头蛮干。

在不断地积累中通过自我反省,

完善自己的缺点,才会臻至成功。



04


杜月笙还在公兴记赌台“看场子”时,

赌场因为“剥猪猡”事件的影响,生意一落千丈。

“剥猪猡”是指从赌场出来的赌客被潜伏在路边的劫匪抢劫财物,

单单抢劫财物倒也罢了,关键是劫匪抢得非常彻底,

连赌客的衣物也全部扒光,

使得赌客就像一只被剥掉皮的光溜溜的猪,

因此被称作“剥猪猡”。


杜月笙决定带着几个小兄弟调查此事。

他们打扮成赌客,出了赌场往僻静小道走去。

果不其然,一帮蒙面劫匪跳出来就要“剥猪猡”。

将这些劫匪制服后,杜月笙得知,

原来“剥猪猡”的还不止这一个团伙。

这些人大多是一无所有的小混混,

很多都是蛮勇斗狠的亡命之徒。


有手下建议杜月笙送这帮人个“三刀六洞”,

可杜月笙没有同意,他说:

“来硬的不行,都是道上混饭吃的兄弟,

你要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就会和你搏命。”


杜月笙回去跟赌场老板讲:

“我想把这几个头目召集起来,劝说他们放弃这个营生。

但是,他们也得吃饭,

赌场得从盈利中抽出一成分给他们。”

老板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接下来,杜月笙将这几个团伙的头目约到酒楼里,

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做“剥猪猡”的营生,

赌场老板愿意拿出一成的利润分给他们。

这帮人都非常高兴,以后既不用冒风险,

还能按月拿到不错的俸禄,

不用再愁吃喝,于是纷纷答应杜月笙的要求。


自此之后,

公兴记赌场再没有发生一起 “剥猪猡”的事件。

冲着这份安全保障,

甚至别的赌场的常客也转投到这边,

公兴记的生意甚至比以前更兴旺。


港产电影《风云》中有句很有哲理的话: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留余地其实有两层含义:

一是给自己留余地,行不至绝,言不极端,

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为下一步行动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二是给别人留余地,将别人推向绝境,

只会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与报复。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下场是,自己也将无路可退。


事不做绝、留有余地,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良方。



05


1927年,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

当时,喜欢孟小冬的人不计其数。

傲气的孟小冬自是不愿给人做妾。

梅兰芳便承诺:“你嫁过来,和福芝芳平起平坐。”

哪知结婚后,孟小冬多次被福欺辱。

而梅兰芳对此似乎也无可奈何。

伤心四年后,她终于离开了梅兰芳。

后来,好姐妹姚玉兰牵线做媒,

孟小冬便来到上海跟了杜月笙。

杜月笙喜欢孟小冬已经好多年,

孟小冬到来,他宠爱得不得了,

还专门请来京剧大师余叔岩教她唱老生。

1950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去美国,

掐指算了算,一共要办27张护照,

这个时候,孟小冬在旁边说了一句:

“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其他人没听懂,杜月笙却听懂了:

“办护照的事情暂停,赶快把我跟阿冬的婚事办了。”

于是孟小冬便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杜月笙五房姨太太,四位是名旦名角。

杜老板没有用强,为何名角们愿跟他?

“打什么都别打女人。”

“伤什么都别伤女人的心。”

这是杜月笙的两句经典语录。

所以女人说:要嫁就嫁杜月笙。



06


在30年代的上海街上,杜月笙穿着蓝色长衫。

身材很瘦,像个教书先生。

真实身份是当时中国最大黑帮的教父。

他身后跟着几个小乞丐,吹着口哨,对着他喊:

“水果月笙,给点钱!”

杜月笙并不生气,吩咐手下多给点。

杜月笙14岁闯荡上海,一开始在水果店做事。

练就了单手削梨的本领,削掉的梨皮不仅薄而且不断。

江湖上称他为“水果月笙”。

在杜府里,熟悉的朋友坐一起侃大山。

也会打趣道递上一只梨:“削一个!”

杜月笙不生气,削好梨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常说一句话: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

杜府的佣人也常说:杜先生好侍候,我们做错事,他也轻言细语。

杜月笙从底层来,知道下人的辛苦,能够包容下人的错误。

杜月笙穿着教书先生的长衫,手里握着刀子,在老上海。

杜月笙可以杀死任何人,但他可以将刀子放下。

隐藏在他的内心里,给予最底层的人足够的仁慈。

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短衫阶层,

也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

▲杜月笙60大寿缺席全家福


1951年,杜月笙哮喘病越来越重。

他清楚自己很快将撒手西去。

这年8月1日,他醒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叫来大女儿杜美如:“你去银行给我取个保险箱。”

杜美如取回来,杜月笙打开,

大家才知道保险箱里装着很多借条。

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

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

杜月笙一张一张看,又一张一张撕掉,

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又说:

“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

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

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他撕掉借条,就是要给欠款人吃一颗定心丸。

死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没希望了,中国会有希望。”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只有一个杜月笙了。


投稿请直接加社长微信: Easy148


想加入 古典诗词文学交流群

扫二维码加社长,邀您进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