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动起来了,上下游才能源源不断。”
冯婷表示,美国VC之前的确处于等待时机的状态。现在看到二级市场有窗口了,除了刚刚提到的在看具有临床差异化的资产,也会看一些平台性的技术,但这个技术需要有一个先验的产品,产品可以反过来体现平台的价值。小核酸、溶瘤病毒、ADC等等都是近期市场上出现的高频词汇。
“美联储降息之后,情况可能会真正发生改变。”
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
分析,投资最终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核心就是利息高,绝大部分股权投资的资金都被吸引到债权市场,剩下留在股权市场中的资金要能跑赢指数。这导致投资人变得非常不耐心,想要风险小、市场大、回报时间短的项目,出现明显的
“既要、又要、全都要”
的心理。即使已经有管线宣布了二期临床的成功,且企业只要能融更多的钱就可以去做三期临床,但如果看不到未来并购的希望,投资人也未必那么感兴趣。
“中美两地GP的投资方式有不同,也有相同。”在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的观察中,
不同的是,
海外创新技术和平台还是能得到不少投资人的认可;而在中国,大多仍需要在海外平台创新的基础之上做差异化的东西,投资人才敢去投。
相同的地方则在于,
不管是海外投资人还是中国投资人,都喜欢投‘全球前列但未必是全球首创’的东西,FIC毕竟风险太大,而那些已经被部分验证了但是有机会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即使是第二第三也是有机会的。
“部分美国同行手上都攥着大量的钱,二三十亿美金是比较easy的。去年年底又退回来很多钱。美元基金和人民币不同的是,只要在投资期里,它是可以recycle的,从而放大了投资的原动力。”蔡大庆表示,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海外GP对中国的资产开始相信了。
“十年前,拿着中国肿瘤相关的资产去跟国外的GP谈,它们对于中国企业对于影像的判断、病人病史的研究、用药史的研究都是不相信、不放心的。而随着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一系列中国资产被MNC认可,
海外GP们对中国分子临床数据质量的信任度也日渐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