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发生在古代日本的影片,它不似《功夫熊猫》之类的西方动画仅以东方元素作点缀,而是尽力全盘以东方文化和思维讲故事。
澎湃新闻.有戏 | 阿水
目前正在国内上映的《Kubo and the Two Strings》——译名为《魔弦传说》,沿用的是台湾译名,港译为《捉妖敢死队》,显然过于夸张且不切题。
那么大陆曾用的译名《久保与二弦琴》呢?这位译者则搞错了一个问题:主人公久保(Kubo)用的是一把三弦琴,即日本的三味线,并非“二弦琴”。
导演特拉维斯·奈特卖了个关子,
直到最后才告诉观众:“感谢我的两根弦:我的父亲和母亲。”
原来“two strings”并非指二弦琴,而是久保母亲的头发和父亲的弓弦,加上自己,所成为的完整体——一把三味线。
《魔弦传说》来自曾出品《鬼妈妈》、《通灵男孩诺曼》和《盒子怪》等定格动画作品的徕卡工作室(Laika)。
作为定格动画界的新贵,徕卡工作室的前三部作品皆为全球票房亿元俱乐部的成员。
在欧美,《魔弦传说》虽叫好却不太叫座。
影片的美国国内总票房约为4800万美元,而成本却已高达6000万美元,相较此前作品的成绩,并不理想。
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太东方,难以为西方观众接受。
或者说,它实在很像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天真朴实,用大人的眼光看反会生出很多疑问。比如,主人公久保既然已经拥有母亲给他的法力无边的三味线,为何还要历经艰苦寻找三件法宝——剑、盾、头盔?
为什么影片中的东方文化里,死者的力量竟大于神的力量?
对于不甚了解东方文化的西方观众来说,这些大概都是难以理解的“漏洞”。
但其实,为《魔弦传说》苦心钻研禅学和日本哲学的特拉维斯,确实讲好了一个很东方的故事。并且,影片虽似稚嫩神话,结构却严谨。
一开始,他就埋下了伏笔。
久保的母亲怀抱襁褓中的他在海上逃亡。“不要眨眼。一旦眨眼,我们的英雄就会消失。”这句话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它隐含的意思其实是:人无法不眨眼,英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
影片初始便道出必然的悲剧:英雄的丧失,少年久保的父母双亡,以及他必须孤身一人面对世界的命运。
全片的基调也在一开始就设定:“一点点的幽默、欢愉将平衡整件事情(故事)”。
基调是悲剧,但如果过程中竭尽全力,获得欢愉和安慰,是悲剧也不枉过程一场。
作为一部发生在古代日本的影片,它不似《功夫熊猫》之类的西方动画仅以东方元素作点缀,而是尽力全盘以东方文化和思维讲故事。
从开篇线条刚峻利落的巨大石头山,到剪纸、说书、三味线、月亮上的神邸与将军、武士集团、久保父母化作的生灵/幽灵……这些还仅仅是日式元素。作为核心的盂兰盆节以及对死者、对家族的态度,则是东方元素的核心。
在东方文化中,家人死后成为神,负责守护家族的延续和兴旺。家族的强烈羁绊是东方家庭代代延续、祖先崇拜得以成立的基础。
基于这个核心,失去父母的久保即便必须独自一人面对世间险恶,却因为东方文化中生死两岸可以互相穿越的哲学,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其父母化身为母猴和甲虫武士,既是日本传统中生灵/幽灵存在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在死后已成为神,拥有超越生死、重返人间的力量。
专制家长制的强势也以东方式的圆融收获圆满结局。
这些都是影片中容易引起东西方不同反应的价值观,也可能因此影响了北美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