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投资中国关注我们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财富资产管理
ziguanwm
最近,有关于央行缩表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前三个月数据显示央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的过程:1月末央行总资产是34.8万亿元,2月末下降到34.5万亿,3月末则降到了33.7万亿。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时间,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1.1万亿,降幅达3%。
去年前三个月,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曾出现接连下滑,不过去年2月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则出现回升。今年的情况意味着,央行通过“外汇占款”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双双减少的方式实现了缩表。
除了央行之外,全社会债务余额尽管仍在继续增长,但是同比增速则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中国式缩表”味道浓烈。
事实上,3月,国家与金融实验室的报告曾分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演进。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它当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既是货币政策实施结果的体现,又是促成货币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先考察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自新千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外资产、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
国外资产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转而出现了持续性地下降。2014年5月,中国的官方储备资产达到历史最高值39838.9亿元,但到2016年末已经减少至了30105亿元。在2003年至2014年的十余年间,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几乎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唯一渠道,储备资产的增长一度造成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和银行信贷扩张,为此央行不得不持续不断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但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持续下降反过来对基础货币起到了收缩之效。为了避免它造成流动性不必要的过快收缩,央行不得不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从理论上说,央行既可以调整资产结构也可以调整负债结构。当国外资产下降时,央行可以增加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来平衡储备资产造成的资产收缩;也可以通过在负债方减少对存款性公司的负债来使资产负债表保持平衡。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均采取了行动。
在负债端,央行在2016年以来通过差别性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或普降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减少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负债。负债端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央行债券余额持续下降。发行央行债券一度成为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它还为一些机构创造了流动性的管理的工具。随着央行后来越来越青睐于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深度冻结流动性,央行发行债券量便逐渐减少,到2016年末,相对于中国已达到60余万亿元的债券而言,央行债券余额下降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在资产端,央行通过创设总再贷款工具而大幅增加了对金融机构的债权。2016年末,央行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余额达到了84739亿元,较2013年末的13148亿元增长了7万亿余元。尤其是在2016年以来,央行并没有像此前公众预计的那样频繁地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但再贷款的使用却格外频繁,仅在2016年央行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就增加了58113亿元。
央行大规模地扩张再贷款,抵消了外汇占款下降对央行资产的缩减效应,不仅如此,央行的总资产不仅没有随外汇占款的减少而下降,在没有需要央行提供大规模救助的情况下,反而因再贷款的大幅增加而扩张了。这与其它国家央行在讨论缩表、逐渐退出危机管理的货币政策不同,也与政府强调的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相反,中国的央行自身却在走一条不断强化杠杆的政策之路。
一、受美联储缩表预期影响
中国此前货币超发非常严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央行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从10万亿人民币升至近30万亿,而M2也从40万亿升至150万亿。今年美联储计划缩减资产负债表。鉴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如果中国货币供应量依旧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必将承压。因此为保卫汇率,中国央行也必须缩表。
二、国内去杠杆降风险需要
中国目前正在着力消除宽松货币政策下带来的资产泡沫,去杠杆、防风险已成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局势下,央行也有必要减少市场流动性。
三、把货币“关到笼子里”的最佳窗口期来临
特朗普上台后,未将中国列为外汇操纵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为稳定。随着人民币流出压力的减轻,央行放松了对跨境人民币的资本管制。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国内外汇占款在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减少(补充抵押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等),控制住了基础货币,实现了“缩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缩表也被认为是近期股市下跌的“元凶”之一。
财经评论员齐俊杰分析:
央行已经率先缩表,说白了金融就是在挤泡沫了,哪个泡沫大哪个杀伤力就越大,最近的股市下跌就是一个先行指标,股市虽然泡沫不大,但神经比较短反应比较快,还有债市,这些流动性强的市场会对央行的缩表率先反应,率先下跌。但好在这两个市场下跌的空间不会太大。毕竟高估的不多,有足够的基本面支撑。
不过,对此,市场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公众号“暴财经”分析称:
关于近期的股市下跌,除了监管说,还有一个说法是,缺钱说,其中传得最邪乎的是央行在缩表。
暴哥最初看到这一点实在感觉是有点滑天下之大稽,这是因为:
第一:我们根本就没条件缩表。记得是相同的一波媒体曾经说过,美联储缩表的威力可能是加息的几倍,甚至十倍。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开始缩表了,其对于经济的影响恐怕也不是加息能够比拟的。确实,就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数据来说,我国的发展态势是不错的。但是这种经济表现如果想延续下去,缩表是万万不能的。
第二:真正的缩表是政策完全转向的表现,是配合加息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是因为加息了之后,才想着要缩表。加息配合缩表往往要持续几年的时间,达到一个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流程。本质上来说缩表是一个主动,刻意为之的行为。而我们呢?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因素,仅仅是因为一些诸如MLF到期不续做等等的临时反应,并不是一个持续性,主动性的行为,所以这根本就谈不上是缩表!
第三:真要说缩表我们也不是没有过,2015年才叫缩表呢!这里暴哥特意把从2002年以来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做了统计。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两个月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降低现象。
最为明显的是2015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几乎一整年都在下降!
2002年至今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2016年,巧合的是,前3个月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在下降!
2016年前三个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就股市的反应来说,在2015年所谓缩表的时候,上半年股市大涨;2016年前三个月,刨去熔断的影响,可能也还是不错的。
暴哥记得无论是2015年还是2016年好像几乎没有人提到所谓缩表的概念,那么为什么2017年股市下跌的时候,就要对号入座,找找缩表的茬呢?
再说,说实话,尽管M2的增速降低,但是依然跑在GDP增速的前面,就整体意义而言,我们或许根本从来就没缺过钱!缺的是,资金进入股市的意愿!
(来源:综合自解局北京(ID:zhongnanhai1921)、周知客(ID:TalkingFinance)、齐俊杰看财经(ID:qijunjie82)、暴财经(ID:icaijing123))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挑选基金眼花缭乱,到底哪家基金好?如何挑好基金,关注爱财之家后,阿财告诉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