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巡洋舰  ·  读书笔记|A Thousand Brains ·  2 天前  
果壳  ·  如何缩短女性上厕所排队时间? ·  5 天前  
科普中国  ·  “十一”安全出游,这些细节一定要注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第一位留美学医的中国女性:金韵梅的传奇一生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3-08 07:00

正文

年轻时的金韵梅。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金韵梅(1864年4月4日-1934年3月4日),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医学学位的女学者。


前言:


她1864年4月出生在中国宁波,2岁时因父母去世,被美国传教士夫妇领养,她的成长岁月在日本和美国度过。她是一名医生、医学教育家、民间大使、政治家、演说家,她会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五种语言,她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女子医院院长、女医学堂堂长兼总习;在清末明初的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她如钻石般熠熠生辉,在当年《纽约时报》的多篇报道中,她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古老帝国的新女性”、“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但今天的我们,对她知之甚少。


撰文 | 王丹红(《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李晓明


  


2017年2月6日,《赛先生》发表文章“雅妹豆腐100年:纪念先驱博士后”(链接:http://t.cn/Ri9QI74),作者为旅美科学史学者方益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首位旅美女医学博士金韵梅(1864-1934)作为“中国第一位旅美博士后所做的工作——也是她最耀眼的贡献:从1904年4月10日起纽约媒体公开推荐中国酱油和豆腐等豆类制品,呼吁增加人体蛋白质摄入来源。”


方文激起了我深深的兴趣,但详细查阅资料后,我发现有几处疑问值得商榷(详见文末),而且金韵梅的历史贡献远不止于此,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金韵梅的出生


麦嘉缔夫妇


1864年4月4日,金韵梅出生在中国宁波一个牧师家庭,父亲金麟友是美国长老会在中国最早的牧师之一,母亲“阿霞”毕业于宁波长老会的女子寄宿学校,金韵梅有一个大她5岁的哥哥。


在金韵梅2岁时,1866年6月下旬,一场疫病袭击宁波,她的母亲和奶奶相继染疫去世。1866年8月4日,年仅31岁的父亲也染病去世,怙恃俱失的兄妹俩,被父母亦师亦友的长辈、美国传教士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夫妇收养,这成为金韵梅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麦嘉缔先生1820年1月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牧师家庭,父母均是苏格兰移民的后裔,在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居纽约,他9岁时参加了一个自然科学的系统讲座,对科学产生了深厚兴趣,开始自己做实验采集标本,14岁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学院(后为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三年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当时美国的医学教育为三年制。1840年,20岁的他大学毕业获得了医学学位(Medical Degree,M.D.)。毕业后不久,他曾报名应征到夏威夷工作的医疗传教士职位,但未能成行。


这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和英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战败。1842年8月29日,两国政府代表在南京签署“大不列颠帝国女王和大清皇帝间的和平、友好和商业条约”,又称《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清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外港口,进行贸易通商;清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予英国等。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因战败而签署的割地条约,并代表了清廷将开户对外贸易,以及锁国政府的终止。


《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第一道门户。1842年一位著名的中国少年、15岁的容闳随传教士布朗先生(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到香港学校,并于1847年随布朗先生到了美国。


1843年,美国长老会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位医疗传教士——麦嘉缔,10月,23岁的麦嘉缔从纽约出发,自西向东,经过近5个月的航行,于1844年2月抵达香港。6月,他作为首名被派往宁波的传教士,乘船到宁波,也正是这个月,中国和美国开始磋商条约,7月3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了两国间的第一个外交协定——《望厦条约》,这个条约与《南京条约》相似,但更长也更细致,还包括了一系列《南京条约》中没有的条例,例如第17条规定美国人可以在五个条约港口购买地产来建教学、医院和墓地;第18条文化条款“准合众国官员自主中国各方士民人等孝悌各方语言,并帮办文墨事件......并准其采购中国各项书籍”;第21条规定美国人不受中国司法管辖,亦即享有“治外法权”;第33条规定禁止贩卖鸦片,违反该规定的美国人受中国司法机关判处等。


《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的签订与实施,影响了金韵梅的一生。


1845年,麦嘉缔在宁波城附近的一处乡村医治一名伤者时,结识了伤者的侄子、12岁的金麟友。当时金麟友的父亲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于是,麦嘉缔将金麟友带至长老会在宁波刚开办的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崇信义塾。在学校里,金麟友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长老会开办的“女子寄宿学校”学生“阿霞”。


金麟友毕业后在教会办的走读学校教书,阿霞帮忙在妇女中传教,1859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们为这个男孩取名金佩禀,此时,正值中英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1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入杭州,占领了包括宁波在内的浙江大片地区,麦嘉缔夫妇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帮助他们度过了战乱岁月,其间,麦嘉缔先生还作为翻译随美国外交官前往南京,与太平天国政权接触。


1863年,战事平息,金麟友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助手,到余姚恢复传教工作,一年后,他被授职为牧师,是长老会最早的中国牧师之一,1864年4月4日,女儿金韵梅出生。



成长岁月 中西合璧


麦嘉缔夫妇终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包括金家兄妹,在这些孩子中,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最为亲密,在他们的身边长大成人,尽管她一直称呼他们为“麦先生、麦师母”。


在金韵梅培养的过程中,麦嘉缔夫妇终始尊重她的中国传统。“她没有必要为使用刀和叉而放弃她的筷子。她可以在自已的头顶上带一块油布饰品、梳着明亮的辫子,穿着中国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绣短裤跑来跑去,是日本的学校里,在学习任何英语课程之前,她上了常规的经典中文课程。”之后,他们带她到美国继续完成教育。


1869年3月,5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从中国回美国休假,在美国一年半的时间,“麦嘉缔夫妇待韵梅如女儿,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她所有的机会和指导,在美国期间,她学会了讲英文。”1870年11月返回中国后,麦嘉缔夫人继续每天教她学习。


麦嘉缔在宁波办了医院和孤儿院,但受到宁波长老会其他传教士的反对,1872年,麦嘉缔关闭了医院和孤儿院,辞去了在长老会近30年的传教工作,离开宁波前往上海。在上海,麦嘉缔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首次向日本派出使团,他被推荐为翻译随团前往。


1872年,8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到日本,在1872-1880八年间,麦嘉缔娴熟的中文水平受到中日双方的尊重,他在日本教育部工作,金韵梅在这里完成了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此时,日本正处于民族统一和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1860年代-1880年代)之初,一片生机勃勃气象。


1913年2月出版的《东方评论》Oriental Review,1913,Feb.P 239)记载了这一时期金韵梅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麦嘉缔医生是一位热忱的科学家,在他的文学和外交知识学习之余,他还发表了有关比较解剖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演讲,带领学生到公园远足......,金韵梅在麦嘉缔先生细心指导下学习文理知识,她在麦先生的大图书馆中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孩提时代的她参加了大型的教授聚会,客人们在聚会中同时讲法语、德语和英语,加上在首都其它社交活动,赋予她极为广泛丰富的知识和经历。”


金韵梅成年后回忆说“我并不是刻意地选择我的专业,这是我从小学习自然科学的结果,我的养父对研究的热爱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让我对科学和医学产生了兴趣。”


在日本期间,金韵梅喜欢穿中式服装:有盘口的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她和同龄的几个好友组成了“亚洲文化协会”,每两周在一个朋友家聚会:玩游戏、读自己写的文章......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长成后要做一名老师、要到欧洲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18岁以后要自己照顾自己。



纽约女子医学院


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创始人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姐妹

左:Elizabeth(1821.2.3-1910.5.31),来自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右:Emily(1826.10.8-1910.9.7),来自Radcliffe Library


在金韵梅的人生和事业上,除了麦嘉缔夫妇,来自英国的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姐妹对她产生重要的影响,姐妹俩是分别是美国第一位和第三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她们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一生社会正义、为女性权益呼吁、奋斗。


1880年5月,16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离开日本,乘船前往美国。William Shurtleff等所著《金韵梅医生传记》显示,一家三口在纽约港登陆,金韵梅当时没有护照,她是作为麦嘉缔夫妇的养女获准入关。


在纽约,麦嘉缔夫妇将家安在纽约市第二大道230号(No.230 Second Ave, New York City)。在纽约黑麦女子学校上了一年大学预科后,1882年秋,18岁的金韵梅入学纽约附属妇幼医院女子医学院。


这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


纽约女子医学院是由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和艾米丽·布莱克威尔(Emily Blackwell)姐妹于1868年创建,这是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1876年,这所女子医学院成为三年制学院,1893年成为四年制学院;1899年,在培养了364位女性医生后,这所医学院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


布莱克威尔姐妹出生于英国,幼年时随家庭移民美国。年轻时的伊丽莎白志于学医,但当时的美国医学院只接受男生,在被12所医学院均被拒绝后,1847年10月,26岁的她终于被纽约上州的私立日内瓦医学院录取,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1849年1月,她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


妹妹艾米丽的求学之路同样坎坷,她的求学申请曾被七所医学院拒绝,1853年,被凯斯西斯储大学录取,1854年,她成为美国第三个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


作为美国女性医学学者的先锋,布莱克威尔姐妹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从美国到英国,她们在临床实习和求职中仍因性别受到拒绝和种种挫折,1857年,姐妹俩和Marie Zakrzewska共同创办了纽约妇幼医院,1868年,创办了附属于医院的纽约女子医学院。


纽约女子医学院。来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金韵梅是一位幸运儿,1880年,中美两国修改了允许华人自由赴美的条约,开始限制华人移居美国;1882年5月6日,美国总统签署了《排华法案》,将华人劳工排斥于美国之外,并严格限制华人移居美国,她却在这年秋天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医学院学习的中国女学生,也是迄今已知第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性。


历史在这里纵横交错。此前一年,1881年,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澍(1863年2月-1918年5月4日)进入美国北卡州三一学院(现为杜克大学)学习。而由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倡导主持的中国首届官方留学计划则在此时受到挫折。


容闳1847年赴美,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2年加入美国国籍,1854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容闳倡议并组织了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120名12-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1872年8月,首批幼童启程赴美国,但到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学计划夭折,清政府发令召回全部留学生。


经过三年的学习,1885年5月29日,金韵梅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于纽约女子医学院,获医学学位,这一届毕业生共12名,中国驻美国大使出席毕业典礼,并向她赠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贺。九年后。1894年,许金訇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毕业,成为第二位在美国获得大学学位的中国女性。


从医学院毕业后,金韵梅在纽约妇幼医院任住院医师3个月,之后到费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进一步学习,其间学习德语以阅读德文文献;1885年,她被授予医生头衔(Title of Doctor)。1887年,她成为显微照相专家,在《纽约医学期刊》New York Medical,July 2)发表论文“The Photo-Micography of Histological Subjects”。


1887年6月,23岁的金韵梅被美国复兴会任命为赴中国的医学传教士,她和麦嘉缔夫妇一同乘船回中国,在船上,她参加了日食观测团,10月抵达厦门,但当地的传教士们不认可一位女医生,她自己办起了医院。


不久后,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染上疟疾,她关闭了医院,辞去传教士工作。1889年3月,三人一同到日本神户治病休养。



家庭和事业


从1889-1894年,金韵梅在日本工作生活了6年,直到结婚后到美国。


1889年初,位于神户的监理会传教士邀请金韵梅协助开展医疗传教工作,与此同时,麦嘉缔也应邀在东京明治学院任教。1889年12月,金韵梅抵达神户,她创办了妇幼诊所,又在自己住宅开设医疗室。工作之余,她还帮助监理会女子学校的工作、向本地医生发表演讲、教授本地接生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


在神户五年间,金韵梅在公众中享有崇高的荣誉,日本媒体称她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她所在时代的传奇。”


大约在1894年11月,金韵梅和伊波利图斯·拉索拉·阿马多尔·席尔瓦(Hippolytus Laesola Silva)在日本横滨结婚。席尔瓦是一位音乐家和语言学家,比金韵梅小7岁,他出生在香港,青年时代在意大利米兰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曾作为意大利男高音的伴奏音乐家周游世界。


两人婚后即离开日本前往夏威夷,1895年底,他们的独生儿子在夏威夷出生,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十年,1904年,两人在旧金山离婚,9岁的儿子随母亲生活。


在夏威夷期间,金韵梅曾申请执业医生执照未果。1896年,全家搬至旧金山,1900年,美国成立移民局,席尔瓦进入旧金山移民局工作。


1899年,79岁的麦嘉缔在日本生病,健康日益衰退,年底,麦嘉缔夫妇回到美国,在旧金山安顿下来,金韵梅和丈夫帮忙照顾麦嘉缔先生。1900年7月17日,麦嘉缔在旧金山去世。


金韵梅结婚后改从夫姓,但在1902年初,她的名字再次出现时,改回了原姓,她后来离开丈夫单独生活,开始了写作和演讲生涯,步入美国上层社会。从《洛杉矶时报》、《波斯顿》到《纽约时报》,当时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位杰出中国女性。


1902年2月,《大地月刊》杂志发表了金韵梅的小说《家庭的荣耀:一则来自檀香山中国城的故事》。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她创作了一部名为《张寡妇》的戏剧。3月,她将8岁的儿子托付给加州伯克利的朋友,陪伴三位年轻女士乘船到日本旅行半年。


随金韵梅的小说刊出的照片


1903年1月,洛杉矶妇女俱乐部——埃贝尔俱乐部(Ebell Club)宣布:举行有关东方文化的四场连续演讲,演讲人为著名的中国女性金韵梅医生,四场演讲会的票价为1美元;3月7日的《洛杉矶时报》评价说:“昨晚,金医生在洛杉矶医学协会演讲......她的语言是最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Angelo-Saxon),语调丰富、美丽、抑扬顿挫,充满幽默,她的脸庞洋溢着愉悦的光芒,听众席上笑声、掌声不断。”


1903年5月,她“身着中国皇家旗袍”在芝加哥妇女俱乐部演讲,《芝加哥论坛报》写道,这位娇小的女士用她甜美的语言说:“我爱美国和中国,我在美国的时间和在中国的一样多,我骄傲我纯正的中国血统——我是一个中国士大夫家庭的成员,我也确信我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1904年1月,金韵梅在波士顿妇女俱乐部演讲,《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Boston Sunday Globe的文章写道:“她是如此丰富多彩又如此简单,如此严肃又如此活泼,听众们被她深深陶醉。”“金医生是怎么来波士顿的?……大约一个月以前,约翰·L·加纳德夫人在自己的庄园里,第一次将这位新月女性(Celestial woman)介绍给波士顿社交界。”


金韵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在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儒家哲学教导中国人过和平而简单的生活,相对平均占有财富。”“两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和平是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好斗的天性相比,中国人是和平的,最激烈的战斗是与自我的战斗,最伟大的胜利是自我克制。”针当时西方“黄祸”论,她反驳说,鸦片贸易和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表明,所谓的“黄祸”论毫无根据,“黄祸”远不能与“白灾”(white disaster)相比。


1904年3月,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议员Kean的府上发表演讲,3月25日的《华盛顿邮报》写道:“她正在作环美旅行,努力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大陆间创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1904年4月10日,她第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豆制品、豆浆和豆腐(soy sauce and bean cake),《纽约论坛报》文章的标题是:“中国食品:大豆是中国的一道主菜Chinese Food product: Beans a Leading Article of Food in China


1904年8月12日,旧金山法官裁判金韵梅和丈夫离婚,孩子归金韵梅抚养。丈夫提出离婚的理由是“妻子抛弃家庭”,金韵梅声称自己是一个“新女性”。离婚后的金韵梅将儿子的姓改为“金”。


1904年10月,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在波士顿举行,金韵梅是会议17名副主席之一,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10月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对金韵梅的专题报道。


金韵梅认为日本而非俄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1904年11月12日,她在纽约向美国政治教育联盟(The League for Political Education)发表演讲:“一个中国女性对东方战争的看法”,她说:“从表面上看,俄国人是东方的侵略者,但俄国人进入中国,最终只能被同化……日本作为东方世界的年轻国家,认为必须采取西方战争手段来恐吓东方人民,后者的温和并不意味着无能,而是出于其对暴力的保留态度。”


1905年2月23日,在和儿子亚历山大·金共度过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日后,金韵梅将孩子亚历山大·金托付给朋友,自己离开美国回到了中国。



金韵梅的中国使命


即将回国工作的白秀兰。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1914年中华护士会年会合影,钟茂芳是唯一的中国面孔。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金韵梅一生始终铭记自己的中国使命


1905年夏回到中国后,她应教会友人倪维思夫人邀请,在烟台住了一段时间,两人共同接待了美国农业部的“亚洲植物猎手”弗兰克·迈耶(Frank Nicholas Meyers)。受麦嘉缔先生的影响,她从小喜欢采集植物样本,而倪维思夫妇在烟台传教时,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果树,如苹果,如今烟台苹果全国知名。


1905年,中国清政府开始推动各项现代化进程。1906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一所面向女妇女儿童的医院“北洋女医局”,邀请在四川成都从医的金韵梅担任“北洋女医学堂总教习”,主持女医学堂工作。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天南地北语音不同,1907年到天津后,她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定为“金韵梅”,她的薪水高达每月300大洋。


《纽约时报》的文章显示,在女医学堂筹办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电中国直隶总督袁世凯,请他为好友金韵梅提供帮助。


北洋女医学堂1908年8月正式开学,这是中国最早官办女子医学院,学院设立两年学制的护士培训,培养了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护士。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产科学、药理学、公共健康和免疫等知识,在女医局实习。


1909年,华裔澳大利亚人钟茂芳从伦敦盖伊医院(Guy's Hospital)护理学校毕业,来到北洋女医学堂任看护教习,她将自己在盖伊护校的教材翻译为中文作为教材,1913年以《看护要义》出版;1914年,中国看护工作者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作为大会副总干事的钟茂芳提议将看护工作者名称定义为“护士”,被接受后,组织名称也定义为“中华护士会”。


1910年底,北洋医学堂第一批23名学生毕业。1911年1月,金韵梅以“老亲稚子尚久居美国”为由,请假赴美国和英国探亲。其间,她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希望鼓励一些西方女性到中国帮助发展中国的医疗事业,她介绍自己在天津的工作说,北洋医学堂的目前的水平不高,只能培养护士而不是医生,但大量的护士比少数医生更符合中国目前的需求,4月出版的《美国护理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报道了她的这一次访问,并称她是“最卓越和最能干的女医学工作者之一。”


这一次访问,她带了一名北洋女医学堂的毕业生白秀兰到美国,并帮助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专业学习。白秀兰学成回国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


1911年2月,由英国来华传教士创立的“英国-东方禁止鸦片贸易协会”(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在伦敦举行年会,金韵梅在会上发表演讲。


在美国期间,据马里兰州《今晚报》报道,在华盛顿特区期间,金韵梅应邀到美国财政部部长夫人Mrs.Franklin MacVeihg府上作客。1912年6月,亚历山大·金从纽约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


金韵梅这次在美国停留了大约半年时间,其间在美国大学巡回演讲,介绍觉醒的中国女性,并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鸦片问题的文章。


在日本生活过14年的金韵梅对日本有深刻了解。1911年,她在美国表示:中国是美国在远东最好的朋友,日本对美国有很深的敌意,对菲律宾怀有野心,成为东亚恃强凌弱者。她认为,日本试图控制东亚事务,中国在日俄战争后欢迎日本人,中国学校聘请了数以千计的日本人,日本被看作是我们最坚定的朋友,但事实不是这样,日本用对待朝鲜的方式来对待中国,日本的教育完全是政治性的:中国留日学生学到的不是有用的艺术和科学,而日本的政治观念。日本向中国留学生灌输对政府的敌意情绪,目的是制造中国的内乱,从而趁机在中国获得优势地位。


1914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考察中国医学状况,4月,考察团到北洋女医学堂,金韵梅表达了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的意向。


1915年6月,金韵梅再次前往美国,12月,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俱乐部发表演讲。1917年4月6日,美国通过向德国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5月,21岁的亚历山大·金报名参军,金韵梅应美国农业部聘用调研中国大豆种植和豆制品生产,并在6月至9月间在中国考察,同时帮助中国农民向美国专家学习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回到美国后,她在美国农业部位于纽约的实验室工作。战争期间,她曾说,儿子在战场履行军人的职责,而自己在后方参与开发新食品,也尽了一份力。


在美国农业部工作期间的金韵梅;墙上的四字条幅是1889年“琴斋钱德培”(时任驻日使馆参赞)赠“金先生大国手”。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不幸的是,亚历山大·金1918年5月随部队赴法国战场,9月29日在战场牺牲,距离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两个月。儿子的牺牲给金韵梅巨大打击,她在晚年回忆说:“他为什么而死?我们和那场战争有什么关系?”


战争结束后,金韵梅继续大豆研究,但农业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已下降,直到1930年代,“黑色风暴”对美国土壤造成极大破坏,大豆的固氮能力使其再获重视,在商业巨擘如亨利·福特的推动下,大豆在美国开始商业种植、制作成食品,百年后的今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这里有金韵梅先驱性的贡献。


金韵梅的儿子从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时的照片。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定居北平


1920年夏,56岁的金韵梅回到北平定居,她的主要工作是参加多项社会工作、参与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的工作。一位到北平考察的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租住了金韵梅的房子,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她向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极力赞美和对日本人盲目学习西方的批评,她蔑视一切革命者和时髦学者,包括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而对袁世凯表示赞赏和惋惜,这位文学青年在后来写成了一本书《我的中国姐妹》,介绍了金韵梅晚年的生活情况。


1934年2月,金韵梅受凉咳嗽病重,在协和医学院被诊断为肺炎,3月4日,在协和医学院逝世,享年70岁。葬礼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举行,燕京大学神学教授刘廷芳主持仪式,胡适、蒋梦麒、梅贻琦、司徒雷登、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出席。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自己位于海淀的农场里,遗产的大部分捐赠给燕京大学和天津的木斋中学。


教育部授予捐资兴学一等奖状,她的墓碑墓碑正面写着:“金韵梅大夫之墓”,“生于有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墓碑背文字是教育部颁发奖状全文:


谨录

教育部甲字第一百四十二号

捐资兴学一等奖状


北平市已故金韵梅,先后捐助私立燕京大学价值—万五千元之房屋地基暨现金六千二百元,又捐助天津私立木斋学校洋文书籍一百五十余卷,约值千元,两共计达二万元以上。按照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之规定,特授予一等奖状。此证。


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


今天,金韵梅的墓地已不复存在,她的墓碑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


金韵梅墓碑。来源:mingxialiuyue的博客


附对方文的几点疑问


我在google上检索金韵梅的资料,三篇重要的文献资料出现了:


第一篇是作者“枣木夹子”所著《金韵梅大夫略传》;


第二篇是2014年美国Rutgers University历史系博士生Matthew Roth的博士论文:《神奇大豆:将大豆带入美国农场、饮食和文化之问》Magic Bean: The Quests That Brought Soy into American Farming, Diet and Culture;


第三篇是2016年由美国“大豆信息中心”出版的一本书:《金韵梅医生传记——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医学学位的人》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THE FIRST CHISNES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读毕这些资料,《赛先生》文章《“雅妹豆腐100年:纪念先驱博士后”》令我产生几个疑问:


首先,“雅妹”的正式中文名应该是“韵梅”,这是金韵梅1905年从美国回中国工作后的正式名字,也是1934年3月她在北平逝世后其墓碑上的名字:“金韵梅大夫之墓”;


第二,1885年5月29日,经过三年的学习,21岁的金韵梅在美国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被授予医学学位(Medical Degree,这是一个大学本科医学学位,而非《赛先生》文章中所写“1885年5月,金韵梅......正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医学博士”学位是Doctor of Medicine, M.D. 在金韵梅获得医学学位的第二天,1885年5月30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是“Medical Diplomas For Women”;美国媒体对她的诸多报道均称她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女子医学院的中国人”;


第三,1885年5月,金韵梅在获得医学学位后,曾用三年的时间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进修专业,并有几个月的时间在纽约育婴医院等接受住院培训,1888年,她被授予“医生头衔”(Title of Doctor),而非《赛先生》文章中所说的“她于1888年正式获得第二个博士头衔,成为获得MD.PhD双学位的早期女性学者。”


第四,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研究战争中的食物供应;6月,受美国政府派遣,53岁的金韵梅回中国收集大豆资料,1917年6月10日的《纽约时报》文章称:“对金医生的任命标志着美国政府首次将此权力授予给一位中国人。”《赛先生》文章称“1917年,金韵梅提议的中国豆类豆腐相关食品微生物研究,正式在美国农业部食品研究中心立项”,此提法欠准确,因为研究豆制品的报告是美国农业部植物专家Frank N.Meyer(1875-1918)于1916年11月21日向美国农业部提交的,报告的标题是:《中国的大豆奶酪(发酵豆腐)》(Chinese soybean cheese


参考资料:

1. 金韵梅大夫略传 http://www.cnblogs.com/wildabc/p/5204093.html

2. 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 (Also Known as Jin Yunmei),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4-2016), 2nd Ed., With McCartee Family Genealogy and Knight Family Genealogyhttp://www.soyinfocenter.com/books/192

3. Library of Congress Dr. Yamei Kin http://www.loc.gov/pictures/item/ggb2004001696/

4. Los Angeles Herald, Number 145, 23 February 1902 PDF Issue PDF (192.38 MB) CHINESE WOMAN PHYSICIAN, PR. YAMEI KIN, TO LECTURE  https://cdnc.ucr.edu/cgi-bin/cdnc?a=d&d=LAH19020223.2.240

5.Fascinating Women: Dr. Yamei Kin July 11, 2010 by Camille Hadley Jones http://www.edwardianpromenade.com/women/fascinating-women-dr-yamei-kin/

6. Divie Bethune McCarte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vie_Bethune_McCartee

7. Elizabeth Blackw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izabeth_Blackwell

8. Emily Blackw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ily_Blackwell

9. 金韵梅:乱世中的忧伤与优雅 http://www.bjweekly.com/archives/1895476.html

10. 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韵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8d9680102dx9u.html

田涛: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纽约时报》有关金雅妹的报道 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6062


制版编辑:邓志英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SARS记忆|VX|引进诺奖得主|五音不全|抗癌药 

新年献词|最受欢迎 |西湖|农场|学术辩|日本奖

屠呦呦|王晓东|白岩松|何江|张锋|杨振宁|李佩

卢煜明|王小凡||女性成就|张纯如|数学教皇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权:[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牵手科学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