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业邦
创业邦唯一官方微信,中国最权威的创业服务平台。旗下有创业邦杂志、创业邦网站、孵化器等服务。我们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产品展示活动 DEMO CHINA「创新中国」主办方。创业邦官网:www.cyzone.cn
51好读  ›  专栏  ›  创业邦

为撑市值做并购是个悲剧,做到这一点,被并购的烂资产也能扭亏为赢

创业邦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22 16:16

正文



4月21日,2017创新中国春季峰会 Demo China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高瓴资本董事总经理李聪亮、盛景嘉成母基金高级合伙人王晓辉参与了主题为《黄金十年&理性生长》的圆桌对话。


犀利观点如下:


1、创业项目如果能够跟传统行业相结合,就会有更大的空间,被并购的机会也更多。


2、并购方给钱很容易,但给完钱之后如何消化下来非常重要。


3、一定要理解并购的初衷,不要被资本市场扭曲,不要为了过于短期的投机去扭曲初衷。


4、很多资产外表被包装得很华丽,但是里面的窟窿会在3到5年后逐步释放。


以下为对话全文,由创业邦整理,未经对方确认。


主持人:请两位用3个关键词来定义一下自己。


李聪亮:我自己是一个长跑爱好者,体脂率比较低,不到10%。做投资,我最喜欢看到的是一个公司从成长期变成一个平台性公司。我比较爱思考,是一个有生活爱好的企业家。


王晓辉:我这个人很简单,我就是开开心心的投一个项目,真心真意地帮助企业家。


主持人:在这么多年的投资生涯当中,其实也看了很多不同的项目,能分享一个让您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吗?


李聪亮:在我经历的投资项目里,最近两年发生的合并就是美团和点评的合并。美团是我跟踪了6年的公司,加入高瓴之后进行了投资。美团、点评两个团队在并购前、并购后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包括并购之后也有一些团队调整。


我觉得最大的触动是,在两个复杂的体系融合之后,其实企业家面临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组织架构中核心人物的资源体系再分配。创始团队融合之后,被并购和并购方的相对位置调整是非常复杂的,是三四个维度的冲击和影响。


王晓辉:我之前投资过晨鸣纸业,其发展可以说是一路并购走过来的,收购了很多地方省市比较小的,或者是当地大的,但不盈利、严重亏损的企业,最后把这类企业扭亏为赢。07年的时候,我还曾试图收购黑龙股份,如果收购完成的话,会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但是非常遗憾,由于当时证监会的监管限制没有完成。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给钱很容易,但给完钱之后如何消化下来非常重要。我们跟这个企业在一起也经历了很多故事。在新经济火热的今天,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各项高科技的发展,传统企业也有了一次再升级、再奔跑的机会。我觉得这对很多创业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实在高科技或者是新经济方面的创业项目,如果能够跟传统行业相结合,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如果想被并购的话,机会也更多。


主持人:被并购之后,创业者们都在做什么?是不是可以给在座的创业者一些启迪和思考?


李聪亮:我看到的被并购的企业家和创始团队,一般都会面临着自己什么时候退出的问题。


从心态上来讲,被并购团队会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拿走了。很多有职业经理人特点的创始人,会持续在体系里工作,因为他的文化和性格中有同组织架构契合的点。而相对强势的创始人一般的选择是彻底离开,重新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终都是创始人自己性格的投射。


总体判断来说,在国内环境遇到这样一个退出,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还是一个非常高增长的市场,我倒不希望聚焦在非常短期的因果关系中。


王晓辉:我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做的是想清楚两个问题。


你做一个企业,是希望它是你一生一世的事业,是一个成功的终点,还是再次出发的起点?


想清楚这点,你面临并购的时候就很好做抉择。


如果选择创业的这家公司作为你一生一世的事业,在被并购的时候就要考虑第二个问题,你和并购方的文化够不够搭?


15年的时候,有家上市公司要收购我投资的一个项目。在谈判过程中,创始人就觉得公司平等、开放的互联网文化,跟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族式的文化无法融合。这个时候我建议他选择自己独立地走下去。如果想清楚了,你面对并购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你不同的抉择去谈不同的条款,去要不同的条件。


主持人: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其实挺绝对的,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而对一个企业来说,有成功和失败的评判标准。面对这么多可能失败的案例,可不可以分享一些经验?


李聪亮:我最近看到一些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其实反映的是大环境下的行为扭曲。A股上市公司用现金收购一些高成长的公司。这个上市公司本身有60亿市值,然后用10个亿买了一个利润5000万的公司。买了之后有一个错误判断,他没有给管理层留有足够的激励,被并购公司的激励只有4到5个点的股权。子公司不再有任何的动力做业务增长,因为没有激励。



市场看到了这个并购增长不可持续之后,市值打压会呈现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大环境下的悲剧案例。我觉得一定要理解并购的初衷,不要被资本市场扭曲,不要为了过于短期的投机去扭曲初衷。


王晓辉:并购的目的到底是企业业务扩张的需求,还是只是为了支撑高市营率?如果是前者的话,就需要有一个团队能够把并购的业务全部消化,或者设立足够的激励机制,支撑这个团队独立再发展,这两点至少要保持一点。如果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泡沫打实,我觉得你的激励机制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注意。


完全不同的行业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不同的一套做事方式,这种跨界并购我是很谨慎看待的。


境外并购我也想多说一句,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积极地做大额并购。我03、04年在香港工作,后来也去伦敦工作过。对境外并购的体系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很多大公司卖出来的资产。这几年中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买了境外的排名前几的企业,但是这里面有没有做足够多的尽职调查?


我自己举个很小的例子,晨鸣纸业谈完并购之后会派一个大概20人的小组进厂,有一整套的接管流程,以及一整套售后的体系。这样确保即使并购的企业是烂资产,在自己手里也可以扭亏为赢。


在国内,很多资产外表被包装得很华丽,但是里面的窟窿会在3到5年后逐步释放。这样对双方的资产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主持人:现在大量企业都面临着一个管理团队的接班问题,请分享一下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


李聪亮: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40到50年取得高速成长,有三四个要素,美国战后的三四十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一批企业家退休了,有一个换届的要求。在美国,为并购配备融资的服务非常发达,无论是工业、金融业、服务业都有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储备。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企业家到今天大概是六七十岁了,愿意考虑把企业交给下一代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别的人。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职业经理人的储备有没有好到任何一个基金、机构买了一个公司之后,能做到充分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