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考无论是参加联考还是自主命题,材料中都会设置较多事例型材料。事例材料提供的是具体事件的阐述,表面上较为容易看懂,但难度在弦外之音,理论性、总结性内容少,需要考生从案例中提炼要点,因此显得“散”,对考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建议考生在平时练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2018年AB卷】
题干
:资料九中介绍了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浙江顺利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条件。
材料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凭着东拼西凑的4000元钱,带领6名农民白手起家,在萧山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为求生存,他千方百计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各种配套,“人家要什么就做什么”。凭着鲁冠球超凡的经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企业越做越大,到1978年,全厂已有400多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也先后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和“宁围万向节厂”等七八块牌子。就在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的时候,鲁冠球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挂在厂门口的几块厂牌一一拆了,只留下一块“萧山万向节厂”——他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配件“万向节”上。鲁冠球后来说,他从1978年开始考虑一些问题,“做工厂不能有什么就做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小而专、小而精”。自此,这家“身份低微”的企业从当时的“冷门”行业一跃发展成为今天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企业常青树”。
分析
:这段材料是典型的事例型材料,阐述了鲁冠球创办的企业发展壮大的例子,但这段材料的要点并不难,为什么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材料中直接给出了答案要点,一是因为鲁冠球作为企业家具有超凡的经营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二是企业最终选择走走小而专、小而精的路线。这类材料比较“友好”,会在案例中或者案例的首尾句给出观点句或者总结性的表述。但也有材料未给出,需要我们自行总结加工。
【2016年A卷】
题干
:假如你是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受邀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一次关于“创业”的专题报告,请结合给定资料2,草拟一份讲话稿。
材料
:在某大学生创业大赛现场,5名女孩准备筹集40万元资金,到武汉近邻去承包50亩地,种植有机蔬菜。台上陈述的女孩充满激情和自信,台下观众也不时报以阵阵掌声。当评委问到“你们种过蔬菜吗?”“你们的创业资金从哪里来?”“农民凭什么把土地转包给你?”“你们种出来的有机蔬菜准备卖给谁?”等问题时,她们的回答却难以令人满意。如今,创业已经成为青年人口中的高频词语,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正在变得“简单”,曾经的理想似乎也触手可及。
分析
:这部分材料单纯的叙述了一个关于创业的负面案例,可以总结创业相关的问题,通过案例我们发现,这五名女孩关于创业的方方面面都是不了解的,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好,所以可总结为:准备不足,或准备不充分。再通过材料中“你们种过蔬菜吗?”“你们的创业资金从哪里来?”“农民凭什么把土地转包给你?”“你们种出来的有机蔬菜准备卖给谁?”等一系列问题,可总结为:缺乏创业项目知识储备、资金来源,对产品销售、目标市场不了解,将创业简单化。这段材料没有给出总结性表述,我们需要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转化成答案要点。这种总结加工的能力不是段时间就能练就,所以希望考生备考时遇到这类材料,要学会积累,如本段材料中,卖即销售,卖给谁即目标市场或者销售对象等。长此以往,不断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