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戊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毅等既战胜,以为大事已定,不急追蹑,又遇风,船未能进,玄死几一旬,诸军犹未至。时桓谦匿于沮中,扬武将军桓振匿于华容浦,玄故将王稚徽戍巴陵,遣人报振云“桓歆已克京邑,冯稚复克寻阳,刘毅诸军并中路败退。”振大喜,聚党得二百人,袭江陵,桓谦亦聚众应之。闰月,己丑,复陷江陵,杀王康产、王腾之。振见帝于行宫,跃马奋戈,直至阶下,问桓昇所在。闻其已死,瞋目谓帝曰:“臣门户何负国家,而屠灭若是!”琅邪王德文下床谓曰:“此岂我兄弟意邪!”振欲杀帝,谦苦禁之,乃下马,敛容致拜而出。壬辰,振为玄举哀,立丧庭,谥曰武悼皇帝。
癸巳,谦等帅群臣奉玺绶于帝曰:“主上法尧禅舜,今楚祚不终,百姓之心复归于晋矣。”以琅邪王德文领徐州刺史,振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谦复为侍中、卫将军,加江、豫二州刺史,帝侍御左右,皆振心腹也。
振少薄行,玄不以子妷齿之。至是,叹曰:“公昔不早用我,遂致此败。若使公在,我为前锋,天下不足定也。今独作此,安归乎?”遂纵意酒色,肆行诛杀。谦劝振引兵下战,己守江陵,振素轻谦,不从其言。
刘毅至巴陵,诛王稚徽。何无忌、刘道规进攻桓谦于马头,桓蔚于龙泉,皆破之。蔚,秘之子也。
无忌欲乘胜直趣江陵,道规曰:“兵法屈申有时,不可苟进。诸桓世居西楚,群下皆为竭力;振勇冠三军,难与争锋。且可息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无忌不从。振逆战于灵溪,冯该以兵会之,无忌等大败,死者千馀人。退还寻阳,与刘毅等上笺请罪。刘裕以毅节度诸军,免其青州刺史。桓振以桓蔚为雍州刺史,镇襄阳。
柏杨白话版:
404
年(晋·元兴
三
年)
刘毅等既然在峥嵘洲(湖北省鄂州市西北三十千米)战胜,认为大势己定,没有乘胜急追,恰恰又遇到西风,舰队无法前进,所以,桓玄死亡已经十天,各军都还没有抵达江陵,而楚帝国新野王桓谦藏匿在沮中(沮水流域),扬武将军桓振藏匿在华容浦(湖北省监利县北)。楚帝国故将王稚徽驻防巴陵(湖南省岳阳市),派人报告桓振说:“桓歆已攻克京口,冯稚(原楚帝国雍州州长)己攻克寻阳,刘毅各军都在中途溃败。”桓振大喜,集结党徒二百人,袭击江陵;桓谦也集结群众响应。
闰五月三日,攻陷江陵,诛杀王康产、王腾之。桓振到行宫探望司马德宗,骑马闯到阶下,飞舞长矛,厉声问说:“桓昇在哪里?”听到桓昇已被诛杀的噩耗时,他对司马德宗怒目说:“我们桓家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晋国,而竟被屠灭成这个样子!”(此问甚妙,桓家用暴力消灭晋帝国,而竟认为并没有对不起晋帝国!这是顽劣之徒的典型思考方式,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琅邪王司马德文跳下榻榻米,解释说:“处死桓昇,岂是我们兄弟的意思?”桓振就要杀司马德宗,桓谦苦苦劝止。桓振才勉强下马,怒气稍微平息,敬礼告辞。
闰五月六日,桓振发布桓玄逝世消息,举行哀悼仪式,定桓玄谥号武悼皇帝。
闰五月七日,桓谦等率领文武百官,把玉玺奉还给司马德宗,说:“陛下效法伊祁放勋(尧),把宝座禅让给姚重华(舜),而今,楚国福分终结,民心再回归晋国。”司马德宗下诏(桓谦诏):任命琅邪王司马德文兼徐州州长;桓振当八郡军区司令长官(都督八郡诸军事),兼荆州州长;桓谦恢复原职:高级咨询官(侍中)、首都卫戍司令(卫将军),加授江、豫两州州长。司马德宗左右侍从仆役,全是桓振的心腹亲信。
桓振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行为不端。桓玄对他十分厌恶,不把他当做自己的侄儿。现在,桓振叹息说:“叔父从前不早一点用我,才使大局溃败。如果叔父(桓玄)仍在,我当先锋司令,天下可以很容易平定。现在我单独挑战,哪里是我的归宿!”遂纵情任性,拼命饮酒及玩弄女色,毫无忌惮地大肆诛杀。桓谦劝桓振率军东下,由自己镇守江陵。桓振一向看不起桓谦,拒绝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