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在把握党史学习教育根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材料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讲授党史相关内容时,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论从史出与史论结合、抓住党史中的关键内容和核心概念作为重点。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资政育人”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
,而中学历史课程作为担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要紧跟国家政治导向,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首先,党史是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关键历史节点的到来,加之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召开,高考历史试题有加强对党史内容考查的趋势,这既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叩,也有助于实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目的,使高考能够完成选拔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真正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政治导向:深刻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
无论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党史,还是高考命题中考查党史,都要把握其背后的政治导向,所以在教学和命题时有必要与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学史明理
学史明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要增强理论自信,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认同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学历史课程该如何落实学史明理呢?其重要前提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弄清党如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与此
同时还要学会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当然,相关道理要蕴含于具体的史实及其分析之中,避免简单灌输和生硬说教。
(二)学史增信
学史增信是指通过学习党史进而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师必须在授课中讲好百年党史中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例,教师要讲好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后不久为什么要进行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为什么说中国共
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三年内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等七个关键问题。另外,
在掌握相关史实基础上正确分析和认识我们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也是增强学生历史自信和使命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学史崇德
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学习党史能够培育学生的高尚品德。通过党史学习,在学史明理和学史增信的基础上,高中生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主动向团组织、党组织靠拢,进而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对党忠诚、勇于革命。为了培育高尚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一些党史上的典型英雄人物——为抗日英勇赴死的赵一曼、在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牺牲的黄继光、为“两弹一星”事业无私奉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这些人物可以为学生树立标杆和模范,进而帮助他们立大志明大德。
(四)学史力行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都属于内在认识,而学习后的外在表现才是衡量是否学懂的真正标准,所以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学史力行,即能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党史中的典型案例,如关键人物在重大历史关头的选择,告诉学生该如何践行。此外,教师还可结合百年党史中凝结出的共产党员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让学生谈谈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该如何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事实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学业质量水平
4
的规定就聚焦学生的具体实践。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和高中党史教学的实践归宿,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
总而言之,党史学习教育为高中党史教学和高考考查指明了方向和归宿,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当然,在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精神的同时,还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和课标要求,实事求是地开展党史教学。
二、具体实施:准确把握党史类试题的考查内容
高考历史试题具有为党育人、为国选材的重要使命。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为了帮助改进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党史教学,有必要对高考历史党史类试题的考查目的、考查内容以及考查角度进行分析。笔者经过对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梳理,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以党史为切入点,引领学生的核心价值
一般而言,高考试题会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来考查学生对党史的理解,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核心价值。所谓核心价值,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
德
品质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综
合。在党史学习中则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热爱与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例1】(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6题)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例2】(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1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例1以抗日战争中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的成绩为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与正面战争相互配合,其贡献获得了各国人民的认可,以敌后战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例1在情境设计上,与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息息相关,使学生快速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问题设计上,考查学生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的认识,需要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例2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进行海河治理入手,无论是材料引用——《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还是情境创设,都将党史内容蕴含其中。尤其是设问最终落实到让学生总结“治理海河的意义”,旨在让学生感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进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考查方式较为自然、不刻板,将核心价值蕴含史料之中,避免了直接说教。
此外,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41题第2问和第3问以近代以来海军的发展为背景,要求学生“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并“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41题第3问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发展为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变化、影响因素以及经验的考查,都反映了高考试题以党史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核心价值的导向。
总体来看,考查贡献、意义、影响类的试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也便于落实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史明理和学史增信的要求和目标,这是考查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
(二)以党史为回顾点,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考历史中的党史类试题除了以“党史”为背景材料进行情境创设,有时还会直接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以党史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
在必备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政府”“‘左’倾错误”“长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党史发展中的基本概念,知道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这些概念和事件的理解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密切相关,这也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正确党史观的基础。如例3、例4和例5。
【例3】(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30题)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例4】(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9题)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例5】(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30题)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例3、例4、例5都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考查学生对党史中核心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例3题干中的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C选项中的概念“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以及D选项中的概念“联合政府”均与此时间不符,再结合题干中国共产党团结资产阶级和富农,可知符合“统一战线”的内涵,故选A。例4同理,由题干中的国共合作破裂,可知是1927年,据此可对应B选项中的概念“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例5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中共一大(1921)”,A选项中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B选项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和D选项中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大革命失败后)均与此不符,再结合题干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党在成立之初的中心任务是发动工人运动。
由以上例证可知核心概念是学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对于具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还要与材料所创设的情境相契合。材料中的情境是历史现象,而高考考查的是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就是能否把具体知识与材料相结合,这就涉及对于关键能力的考查,在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命题的能力立意是多年来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信息提取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主要是在新情境下回顾已学知识。如例6。
【例6】(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31题)
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在情境创设上,学生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关键的历史节点——1943年,进而联想到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提高妇女地位以巩固抗日敌后根据地,即学生要对历史时间具有敏感度。而在考查角度上,这道题以意义为考查点,需要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在材料与答案之间寻求内在的历史关联,进而展现出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思维认知等关键能力。
总体来看,高考历史试题以党史为回顾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并非简单割裂,往往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考查能力,仅仅考查必备知识类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几乎不见了。
(三)以党史为聚焦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徐蓝认为:“知识考查应以素养为中心,以素养为彰显度,以素养为最终归宿。”高考试题对党史内容的考查也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归宿。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党史本身的认识,需要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在理
解、分析等高阶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这类试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如例
7
。
【例
7
】(
2021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乙卷第
42
题
)
上图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例
7
向学生展示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部分重要党代会示意图,尤其是历次党代会时间及地点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也包括党员数量的变动。在问题设计上,要求学生任选两次会议指出其间党的发展并说明原因。综合来看,这道题难度不低,综合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属于立足新情境的开放性试题。
首先,该题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需要根据示意图的提示,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党的发展历程,这道题的时间跨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多个时期,在时间的选取上较为灵活,学生可从短时段和长时段两个角度切入。其次,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论述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材料提示和已有知识储备,对相关问题详细论证,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最后,考查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学生在作答该题时需要运用材料提示及所学史实,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对于相关史料和史实的运用是本道题目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运用知识整合、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总之,本题在考查过程中十分重视创设
“学习探索情境”,利用历史地图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党史必备知识以及知识整合、语言表达等能力,高质量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历史试题与过去的试题相比,在考查角度、材料选取、问题导向、设问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少改革。
三、引导教学
:
党史
学习教育
融入历史
课程的策略要求
从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精神和总体要求出发,在分析高考历史党史类试题的考查内容、目的、角度的基础上,历史课程中加强党史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党史学习须实现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史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历史试题的考查重点。无论是学习还是考查,都应该通过党史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党史虽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具有政治性。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开展党史学习,势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听党话、跟党走。其次,高中阶段的党史学习还要落实于行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
“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命制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制标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归宿。
综合来看,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对党史内容的考查基本上都会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习党史、考查党史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这是历史科考试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