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网,
沈河西 编译
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最近在接受意大利《新闻报》采访时表示,他没法在政治意义上继续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了,言语之中满是对于这座城市过去15年里所发生变化的失望。
奥尔罕·帕慕克
“我不喜欢伊斯坦布尔现在这个样子,我的回忆都被毁了。”帕慕克说。
“今天这个城市更富裕了,但更不自由了。建筑和经济都发生了变化,我喜欢的老房子被拆掉了。”他补充道。意大利《新闻报》标题是:他们杀死了我爱的伊斯坦布尔。
“好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伊斯坦布尔的旧照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还在做这个事情。可能是因为它们是过去那个时代仅存的东西了。那也是何为人类的意思:
毁掉一切,然后怀旧
。但现在,就连怀旧都变成一个错误的政治术语了。”帕慕克说。
伊斯坦布尔旧照
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他以诗一般的语言书写了这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以家庭传统的逝去折射这座城市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纠缠。在书中,他以“呼愁”一词来表达那种帝国余晖的忧伤,而今天的忧伤则是因为他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样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就像世界其它古老城市一样,伊斯坦布尔也难逃
“创造性毁灭”
的命运。
帕慕克现在常居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他说西方“对他来说已经不神秘了”。
“我经常住在西方,但伊斯坦布尔永远是我的家。你的房子可能会翻新,但那还是你的房子,这不会变。别忘了在上一次选举时,50%的伊斯坦布尔人投票反对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当总统。我不是唯一一个持这种观点的人。”他说道。
帕慕克还表示他“羡慕西方作家”,因为他们不会经常被采访者问到政治的问题。
“他们接受采访时,第一个问题很少是关于他们国家的政治状况。一般他们都会被问到书里的内容。”但帕慕克说,他不得不回答这类政治问题,是因为他觉得有责任这么做。
“因为这些采访,我变成了一个政治作家。一开始,我被我同行批评,因为我对这些议题不感兴趣。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讲好我的故事。”他说。
关于伊斯坦布尔,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说它是“两个世界的边界”或“中西方间的桥梁”。帕慕克说他“不想成为什么桥梁”,“我强烈认为土耳其的未来在西方。我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信仰长大的。我受的教育是世俗化的资产阶级式的。今天伊斯坦布尔,让我非常生气,非常悲伤。”
责任编辑:石剑峰
全套纪念文存按不同体裁编纂,共计29卷。12部长篇,150部中短篇,120篇散文。
装帧典雅精致,烫银,浮雕凸版,三面辘银,工艺考究,限量发行。
购买全套丛书,八折优惠
◆ 赠送2018年《收获》本刊6期
◆ 赠送2018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4册
欢迎扫码进入《收获》微店下单购买,近期陆续发出。
2017-5《收获》60周年纪念特刊,9月15日出版
2017-5《收获》目录
编者按
《收获》创刊三十年∕巴金
莫言小说新作
故乡人事 ∕ 莫言
非虚构
激流中 ∕ 冯骥才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黄永玉
中篇小说
天鹅旅馆 ∕张悦然
曾经云罗伞盖 ∕尹学芸
肉林执 ∕徐衎
短篇小说
朱鹮 ∕葛亮
他们走向战场
谁与你同行 ∕严平
三朵雨云
为什么嗡嗡不休地骚扰这个世界∕唐诺
明亮的星
多多的省略 ∕陈东东
生活在别处
克莱门公寓74号房间 ∕福劳德·欧尔森(丹麦)
钱佳楠译
《收获》大事记
《收获》总目录(1957.1~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