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nterDigital公司恐怕是很多中国企业都已经或即将要打交道的专利许可公司。
由于其业务模式是只做研发,产生专利,并依靠专利对外许可获利,从而反过来支撑研发继续投入,因此这种实体具有NPE的性质。
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在与InterDigtial的许可谈判中,被许可方往往很难有太好的反制措施。就像目前InterDigital正在和OPPO等中国企业的许可纠纷中,OPPO很难用对付诺基亚的方式,例如在诺基亚的通信设备所在地进行专利反诉,以此来形成制衡。但是由于InterDigital没有实体产业,OPPO就很难通过反诉的手段来进行牵制。
这也导致了,对于InterDigital这样的NPE,除了尽量无效掉其专利,以证明其声称的许可费率难以得到实体专利质量的支撑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办法。
因此,对于NPE而言,将其专利全部无效掉,是为数不多的谈判利器。
这一招,也就成为InterDigital
从最早和华为过招,到后来的
联想、小米,以及现在的OPPO过招中,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结果是,InterDigital的专利不仅在OPPO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选取2020年InterDigital的无效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总计
26件
专利的样本中,有
20件
专利被宣告
全部无效
(77%),
维持有效
的
仅有1件
。而且这个无效的比例与无效请求人并无本质差异,无论是
华为
还是
联想
,都取得了大体相似的结果。同样,这也与各家企业聘用的代理机构没有本质的关系。
通过这些案例,其实是可以总结出无效InterDigital专利的一些经验的。基本上这些专利都是只提出一次无效请求就成功了,部分会有第二次,从无效理由来看,用对比文件结合公知常识,包括3GPP文档,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窍门”。
那这些无效决定是否会有误判的情形?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一批行政二审的案例,其中
就有一些是当年华为挑战InterDigital专利
,并使其无效的上诉案,结果显示,最高院驳回了InterDigital的上诉。
这也就意味着,InterDigital在中国专利被大量无效掉的事实,已经被认定为是事实,这也就导致对其专利质量的质疑。
如果大量专利被宣告无效,且行政上诉都获维持,可以从侧面证明InterDigital的绝大部分专利属于“垃圾专利”
。
但是,这个结论,如果和InterDigital已经与苹果、三星等国外公司达成了专利许可,且许可金额并不低的事实对比,就会产生矛盾。
在其公布的许可收入构成中,
仅苹果一家每年付给InterDigital的就有1.34亿美元
,如果再加上三星的差不多与苹果类似的金额,这两家就占据了InterDigital智能手机许可费收入的约一半。
从这一点来看,InterDigital的专利并非是“垃圾专利”,反而是专利中的“金凤凰”。
这就与InterDigital在中国的遭遇产生了矛盾。
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就是西方社会,在专利许可和被许可上其实还是一个整体。就像苹果公司,虽然对于中国的专利权人,极尽打压、无效等多种手段,但是对于InterDigital这个同样是美国的公司,却愿意支付“高价”许可费。
这就是西方社会对专利盟友和同盟的概念要更现实,可以支持在美、欧、日、韩
内部形成专利价值的内循环
。这一点从InterDigital公布的
过去三年,有超过30个许可协议贡献了25亿美元的图标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