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为出版人,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读者未泯的阅读热情。或许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歌中所唱的那般精彩,或许守护自己的生活都已竭尽全力,阅读带来的些许停留,或仍是值得的精神犒赏。
2025年,请继续为阅读留出一小段一小段时光,拾薪为烛,照亮一些前路,也让内心更笃定。
因为万事皆与你我有关。继续面向世界,还是转身关注自我,不该是道单选题。
2025年,万有引力会继续用时间和空间维度里的千万条线索,拼凑出一点点凝实的坐标,愿它们像头顶的星空,必要时提供一点参照的用处。
守护你我内心属于阅读的热忱之心!
- 年度重点 -
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
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读书,应读怎样的书,应怎样读书?
治学,应如何一以贯之,融会精神?
本书的上百篇文章或为序言,或为跋语,凝聚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写作中的深刻见解。这些文字包罗万象,上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地理、文化,剖析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同时记录了作者治学生涯中的心路历程与藏书趣事。它们横跨数十年光阴,完整呈现了一位学者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思考。透过这些回忆与感悟,我们得以重新探寻读书、治学的精神与意义。
本书是一部从中国的视角,探讨从帕米尔高原到地中海区域的民族迁徙所带来的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的历史地理学作品。匈奴西进导致的大月氏、乌孙、塞种大迁徙,与中亚原有印度、希腊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创立了犍陀罗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中国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直接联系。突厥人西迁与阿拉伯人东进影响极为深远,与当地的希腊、波斯文明激烈碰撞,中国势力从此消失了一千年,这塑造了这一地区当今的面貌。本书不仅以各方文明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还将提供大量实地考察的资料与思考。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秩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本书以李自成破居庸关为开篇,以明亡前夕三天发生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事件为主要脉络,讲述了当时部分文臣、武将、宦官在时代大势下立场发生转变的过程,他们为寻生机,密谋大计,为李自成军入京打开大门,致使崇祯皇帝深困宫中难挽狂澜,成为葬送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作者挖掘大量史料,细致还原明亡前夕种种人物事迹、细节,揭示当时君臣心路历程,情节精彩跌宕,生动展现了晚明历史少有人关注的一个侧面。《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美]施珊珊 著
康海源 译
瓜生同蒂,在古时被认为是王者德盛、民心归附的佳兆。明洪武五年夏,来自朱元璋家乡句容县的一位农民张氏向朝廷献上了一双并蒂瓜,岂料这件“好事”却引发了一场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角力,也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作者以这一双并蒂瓜为切口,详细追踪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及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示了明代帝王、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员等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如何不断地争夺对“符瑞”的解释权,赋予“符瑞”不同的内涵,以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山川之典:风水与清代地方行政》
[美]张仲思 著
周琳 译
清代,各地有关田宅、墓葬、水利、矿藏等纠纷的诉讼往往会涉及所谓的“风水”问题,作者参考五百多桩这类讼案、“风水”操作手册和大量史料,研究清代国家治理、法律体系和“风水”问题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风水”与法律在清代社会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地支撑着王朝的统治。本书回顾了中国法律、政治、科学、思想和经济史上的关键问题,表明理解各类纠纷及其深刻利害关系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握“风水”在清代社会中的长期作用。《学以致治:宫廷教育与清代国家的再造,1861—1912》
[美]白瑞宁 著
李言 译
本书以对晚清三位帝王的教育为切入点,展现晚清官员如何借参与宫廷教育影响国家政治进程。19世纪下半叶,清王朝正值内外交困之际,却连续迎来了三位尚在冲龄就被推上皇位的君主。为了重新稳定政局、平复社会动荡,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各官僚集团,在成为“帝师”、掌握为幼年天子授课的权力后,争相试图在为帝王筵席讲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构想灌输给王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以期在未来能够借助皇帝的身份和权威,将自己理想的统治范式变为现实。
《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
[法]玛丽·科克 著
马雅 译
一位43岁的女性,被热爱的杂志社裁员,没有恋人与孩子,离开首都巴黎搬到马赛。她经历了爱情的起起落落,从痴迷到退出,思考着自己作为一个老女孩的生活方式。她在经济上努力独立,购买“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对老女孩的各种偏见,如被视为寄生虫、性冷淡、太自私等。然而,她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探索着爱情、生活、自我认知等诸多方面的真谛,《老女孩:另一种生活方式》便是她这一独特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
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层的哀伤叙事,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全面还原了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在哀伤与爱之间来回转换,不断体验“拆毁”与“建造”,与哀伤共处的过程。本书是一部家族记忆史,透过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西南边陲城市昆明自民国至共和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及新旧冲突,时代风暴对一个大家庭的影响,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一群普通人恪守传统美德,坚守人性的美好信念,以至情至性彼此温暖,造福社会。
本书是一部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狮舞文化的人文科普作品。书中通过选取全国各地上百种具有代表性的狮舞进行图画创作并辅以民俗学阐述,尝试让全国各地狮舞文化的视觉形象走进大众视野,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本书中的狮舞图画为2024年第21届中国动漫金龙奖获奖作品,获“大美中国”特别奖。 - 历史类 - 本书分别从君臣、父子、长幼、兄弟、夫妻、友、同僚等七种关系入手,从快乐这一全新角度解读《世说新语》这部“快乐宝典”。在本书作者看来,魏晋虽是乱世,但苦中求乐正是名士们的风采所在。
夹在两位在位超过40年且充满争议的皇帝(嘉靖和万历)中间,毫无存在感;在位期间放肆纵欲,沉湎女色,朝政上缺乏主见,形同摆设。然而也正是他,改革了嘉靖朝的弊政,隆庆新政更为明朝带来了大量财富,使万历中兴成为可能。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
[美]简·海瑟薇 著
张英杰 译
首部讲述奥斯曼帝国宦官历史的硬核佳作,讲述了一群来自非洲的奴隶,如何历经三百多年,成为权倾奥斯曼帝国的宦官首领,从管理后宫生活、皇子教育,到参与后宫权势斗争,成为帝国的重要政治力量,对帝国产生深远影响。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被遗忘的二战悲剧》
[英]托尼·班纳姆 著
陈畅涌、顾叙嘉 译
本书讲述了二战时日本货轮“里斯本丸”号被美军击沉,造成了二战中伤亡最大的美英友军误伤事件。当时船上有近2000名英国战俘,1000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本次事件。该书从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日本的资料中,重建了“里斯本丸”号的命运之旅,以及被俘人员、日本俘虏者和潜艇上的美军的经历。
有砸缸救人的传奇,也有阻挠变法的骂名;有《资治通鉴》的光环,也有割地偷安的污点。作为一名政治上的保守派,他的功过难以被一言蔽之。唯有从史料里记录的言行举止中,才能得以一探司马光的人格特征和政治理念。
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稳住大后方;太子位上,为朱棣的南征北伐筹措资金,稳住经济局面;登基后,开创了“仁宣之治”……仅在位九个多月的明仁宗,却为明朝稳固了百年基业。
《一个哲学家的二战流亡史》
[德]卡尔·洛维特 著
区立远 译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二战流亡回忆录。纳粹上台后,身为犹太人的洛维特被迫流亡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地,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角,解读了纳粹出现的背景,也展现了各国知识分子面对世界巨大变革时的思想和行动。
《谁让历史流行起来:历史学家、出版商与读者》
[英]尼克·威瑟姆 著
本书以五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为例,从他们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写作风格的转变方式、与出版商和读者的互动,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参与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历史学家如何通过书籍影响公众对历史的理解。
《突如其来的勇气:法国青少年与德军的对抗,1940—1945》
[美]罗纳德·C.罗斯伯顿 著
焦静姝 译
二战时德国占领巴黎,但勇敢的法国青少年不畏牺牲,逐渐投身于抵抗纳粹的运动。年轻的生命逝去,即使是幸存者,战后也依旧带着伤痛生活。但如同自由的精神永不丧失,一代代年轻人的勇气,依然在着力刻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与癌同行:人类接受癌症的情感史》
[德]贝蒂娜·希策尔 著
夏心梦 译
过去的100年里,我们对癌症的理解和接受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面对癌症时在情感层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部2020年莱比锡书展获奖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情感如何介入医学研究,并引发了医学的革命。
《橡胶帝国:费尔斯通在利比里亚的土地和权力之争》
[美]格雷格·米特曼 著
田泽浩 译
19世纪初,橡胶需求不断膨胀,于是美国费尔斯通集团在利比里亚建起一座座种植园。费尔斯通大肆敛财,攫取财富与权力,令利比里亚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剧。这进而滋生了动乱与反抗,并最终引发了利比里亚的内战。《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英]尼尔·弗格森 著
张怀远 译
作者弗格森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从多个维度探讨了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书中不仅涵盖了军事战略的分析,还深入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如何交织影响历史进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20世纪复杂历史背景的视角。
《俾斯麦的战争:普法战争和现代欧洲的形成》
[美]蕾切尔·赫拉斯季尔 著
张怀远 译
这是一本讲述爆发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的世界史作品。普法战争由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一手策划,普鲁士王国通过这次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取代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这场战争也潜藏着肆虐二十世纪的所有灾难的毒种。
本书描绘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中国女性数千年中面临的困境、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研究了各个时代对女性身份的看法,以长时段的叙述呈现中国女性自古以来的地位、形象变迁。
《来自蓬莱仙岛的使者:汉唐时期的中日关系》
[加]王贞平 著
贾永会 译
隋唐以前,日本各小国统治者为巩固和提高自身在日本的地位,向中国朝廷遣使以寻求支持,七世纪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朝贡关系取代了册封关系。作者提出,任何可持续的双边关系,必须以相关国家的各自利益有重合之处为核心,并以双方认可的规则互动。
《嘉定县事:14—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修订版)》
吴滔、[日]佐藤仁史 著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到民国初江南地方社会的历史著作。虽冠以“嘉定县事”之名,却并不将视野局限于一县之事,举凡明清时期赋役、财政、市场、水利、地方行政等领域,皆有所涉及,旨在呈现明清到民国初嘉定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葛剑雄文集》第一至七卷,绝版多年,重印归来。本文集包含第一卷《普天之下》、第二卷《亿兆斯民》、第三卷《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第四卷《南北西东》、第五卷《追寻时空》、第六卷《史迹寻踪》和第七卷《冷眼热言》。
这是一本探讨中国商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作品。作者围绕“契约、法律与市场”“企业:传统与现代化”“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经济变迁”三个主题,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演变脉络,注意到一个有别于西方的经验,即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在中国商业发展历程中的积极影响。
中国思想史名家许纪霖教授文化随笔集,涵括学术史、文化批评等多种主题。作者凭借对学界和社会文化事件的敏锐触觉,深入探索与思考了千禧一代、人工智能等当下社会的热门议题。
《大唐西域:7—8世纪亚洲中部的文明碰撞与融合》
[日]稻叶穰 著
庆昭蓉 译
本书是一部讲述七至八世纪亚洲中部历史的著作。本书着眼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地区,沿玄奘出关—慧超远行—悟空回京这一脉络铺开,呈现了这一时期各个政权在亚洲中部地区的征战、贸易与文化交流,如大食向东的扩张、唐与吐蕃的战争、突厥的兴衰、安史之乱对于西域形势的影响等。
黄陆私奔案发生于1928年,是轰动一时的富家女与穷小子的私奔案。黄慧如父亲生前曾任北京电话局局长,遗产颇丰。黄慧如因不满祖母对其婚事的干预,与家中男仆陆荣根于1928年7月29日出逃。作者从当时各类的媒体报道和戏剧电影作品中拼凑出20世纪20年代末的妇女形象和新的性别关系。《沉默之恶:天使之城的危险与权力》
[美]保罗·普林格尔 著
李磊 译
本书是一部兼具犯罪、名人名校丑闻、深度调查报道元素的纪实作品。2016年4月,《洛杉矶时报》的资深调查记者保罗·普林格尔和他的同事挺身而出,顶着重重阻力,抽丝剥茧,深入调查追踪,刺破洛杉矶当局、南加州大学和报社高层“官官相护”的沉默与谎言,挑战那看似不可撼动的权力高墙。
《我们为何迷恋真实》
[英]埃米莉·布特尔 著
马雅 译
这是一部探讨社交媒体时代真实性文化的文化批评文论集。全书通过多样的视角展示和探讨了真实性这一概念如何遍及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拆解了“不惜一切代价做自己”这一观念的悖论之处,探讨了对真实性文化的追求在哪些领域反而给人们增加了内耗,剖析了究竟是哪些因素催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性的迷恋。
《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
麦秀华 著
吕红丽 译
这部以牛奶为中心的饮食人类学作品从中国乳制品消费的文化内涵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乳制品与养生、社会身份的关系,考察了营养学知识进入广东顺德等地后,乳业在生产制度、产品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革。《品味与阶层:漫画解读布尔迪厄的区分理论》
[法]蒂菲娜·里维埃尔 著
马雅 译
本书是一部对布尔迪厄的经典社会学著作《区分》进行现代诠释的图像小说。故事围绕一名社会学教师与来自各色社会背景的学生及父母亲朋等人物展开,巧妙地再现了布尔迪厄对品味与社会阶层之间复杂关系的犀利分析,让读者得以理解社会如何在无形中塑造我们的品味和生活方式。
《重返十八岁:化身大一新生的大学教授》
[美]丽贝卡·纳珊 著
温琪琪 译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大学任教15年后重新通过考试选拔入读大学、重返大一的田野实践——搬进学生宿舍、修读大一课程、加入学生社团,探索新生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呈现了年轻人在面对教授和与同龄人交往中的两种面貌,也展现了作为大龄学生的作者如何处理自身身份的问题。
《珠三角的女儿们:华南的婚姻制度与经济战略(1860—1930)》
[美]贾尼斯·斯托卡德 著
徐靖捷 译
本书基于作者在广东顺德等地的多年田野经验,将华南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放在一个包含国家、地方与家庭等因素互动的地方运作框架中,并以婚姻模式为中心来探索再生产的亲属关系,剖析华南经济制度与家庭结构、婚姻习俗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昔日的街头艺人是一个被贬斥、忽视但又被人赏玩,却名不见经传的群体。本书根据作者所记录的口述材料、世俗的回忆录、自传和他人记述、整理的口述材料,追溯北京南城天桥艺人群体的生成与演变。以厚重的一手资料,结合精当的理论分析和出入其中的自我审思,形成一种地方性知识,一种被反复讲述、言说、写作的再解读。
本书讲述了一个27岁的女性辞去资深记者工作、奔赴英国开启间隔年的故事。她开始重新思考感情、职业路径。离婚、拿到剑桥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系列新的变化伴随着不确定性展开,她开始以写作者的身份观察与反思英国社会与精英教育现状,也记录下一段当代女性在充满变动与不确定性的人生阶段的成长史。《有毒的常春藤:精英大学是如何分化我们的》
[美]埃文·曼德里 著
胡晓进 译
这是一部教育社会学作品。揭示了录取限制甚严的“常春藤”名校和富裕白人社区之间的“无言默契”是如何造成广泛的、事实上的社会区隔的。本应成为美国社会平等调节器的精英高校非但没有缓解美国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反而维持并加剧了这一问题;美国精英所鼓吹的“美国梦”越发式微,已经难以扭转这种趋势。
探讨科技哲学问题的经典之作,从控制论和系统论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绍科学方法论知识。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控制、反馈、信息、思维和组织,系统及其演化,质变的数学模型等问题。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
[意]西莫内塔·M.G. 阿达莫、[英]玛格丽特·拉斯廷 编著
方红 译
本书由塔维斯托克幼儿观察研讨班的观察材料汇编形成,记录了十八位幼儿的成长故事。这些幼儿面临着生活的“重大改变”,如随着家里“二胎”来临而出现的俄狄浦斯冲突;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等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窥见幼儿的真实想法,体会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挣扎、爱恨、进退与不屈的努力。
《小龙虾的诱惑:从地方品牌建构到虾稻共生的民族志》
张展鸿、丁玲 著
这是一部人类学民族志作品。在今天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麻辣小龙虾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食物。餐桌饕餮背后,是小龙虾产业的地方经济网,其产地遍布长三角,甚至吸引了黑龙江、海南、新疆的养殖户。本书围绕小龙虾在中国的兴起,讨论小龙虾如何从“地沟污秽”成为流行美食、产业支柱。
《希望的力量:美国底层青少年的困境与未来》
[美]卡罗尔·格雷厄姆 著
祁涵 译
经济学家卡罗尔·格雷厄姆调查了秘鲁和美国密苏里州两个地区的年轻人,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更高的希望水平与更高的受教育意愿、更好的职业选择等正向结果相关联,最终指向更好的未来。
本书是一本研究数字时代中屏幕使用时间增加、电子游戏泛滥甚至进入课堂领域、儿童玩具品牌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儿童成长影响的作品。作者深入剖析了科技巨头及其他大企业如何通过追踪个人隐私和使用算法等技术将自身的品牌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并企图将他们转化为“终身消费者”。
《怀孕的故事:生命之始的体验与精神分析》
[英]琼·拉斐尔-莱夫 著
赵晓曦 译
怀孕与生育既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又是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书基于作者对临床案例中200多名孕妇心理咨询的深入总结,从心理学的层面探讨母婴情感联接、产前和围产期的心理变化以及早期亲子关系,展现了立体的母亲形象与复杂的亲子关系。本书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缺乏管教和约束导致了孩子身体素质下降、内心脆弱、自我意识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作者作为一位知名儿童问题专家,接待过大量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书中通过这些问题儿童案例的引入来阐释当今美国父母养育孩子的种种问题。
《制造大V:美国网红经济发展简史》
[美]埃米莉·亨德 著
刘亭婷 译
这是一部有关美国网红经济发展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作品。本书主要探讨了美国网红行业的崛起对文化生产、信息传播方式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为经济动荡环境下以建设个人品牌为手段的自媒体创业现象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现实参照。
《必要的劳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母职》
[美]安吉拉·加尔贝斯 著
陈磊 译
这是一本探讨家庭照护工作的图书,作者先是从家族史的角度回顾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家庭,回忆了他们或通过雇佣帮手,或与丈夫分工完成家庭照护工作,再从自己的家庭出发思考衰老和孩童照料等问题。作者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三代家庭,还谈论了美国当下的家庭照护、残疾人护理政策等社会层面对于家庭照护工作的努力。
本书是一部通过追溯和分析食物流行的历史演变,来理解和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本质的文化研究读物。全书共分九章,其中“蛋糕与烧烤:食物的记忆”与“残酷的甜味”讲食物与记忆的关联,“喝魔鬼的饮料的地方”讲空间话题,“当土豆煎饼在芝加哥遇见哈曼的耳朵”讲对食物的跨学科想象。
本书是一部探讨生存、生活与生命价值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讲述大学老师跳出象牙塔,通过诸多体力劳动的亲身实践,更深入地去贴近生活、了解社会的旅程。作者抱着重建生活的想法去劳动现场,描述其深入劳苦大众中的送外卖、打包、装卸等工作,坦诚表达内在的真实情感。
《回忆死亡:那些人,那些事》
[美]塞缪尔·勒巴隆 著
尚媛媛 译
本书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疾病、思考死亡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历数他在漫长的一生中耳闻目睹以及作为医务人员亲身见证的各种死亡过程。这是作者晚年罹患四期肺癌时撰写的回忆录,更是一位同时置身于死亡之环内与外的患者与医生毫不退缩,直视死亡,重新思考死亡过程,重新审视生与死之间相反相生的循环。
《发明拉丁裔》
[美]劳拉·E. 戈麦斯 著
董能 译
本书探讨了美国拉丁裔作为一个占据中间阶层的种族群体的形成,从拉丁裔的历史起源、种族定位、中间地位和人口普查选项等方面,有力地证明了拉丁裔实际上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分类,揭示了种族主义在美国如何运作的过程,以及白人权力结构在整个社会中的主导性。
《爱与机器:技术塑造的人类情感》
[美]德博拉·L. 斯帕尔 著
从农耕时代到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情感生活——性、爱情、婚姻关系、家庭:犁的发明促成了一夫一妻制,洗碗机催生了女性意识的觉醒,AI将改变人们相爱的方式,人工授精又将深刻影响家庭结构……《焦虑:一部哲学指南》
[ 美 ] 萨米尔·乔普拉 著
汪丽、郑世彦 译
今天,焦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病理,是所有心理障碍中诊断和治疗最多的病症。在本书中,萨米尔·乔普拉阐述了佛教、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批判理论对于焦虑的理解和观点,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让我们更能够接纳焦虑,改变内心中生活的野兽。
《如何阅读齐泽克》
[澳大利亚]雷克斯·巴特勒 编
韩连庆 译
这是一部解读齐泽克思想体系的词典,全书收录60个词条,深入探讨了齐泽克思想中的关键术语,并分析了这些术语在齐泽克作品中的发展,以及它们与齐泽克关键概念和问题的关系。
《被网络中断的历史:社交媒体与互联网如何改变了过去》
[美]贾森·施泰因豪尔 著
当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生态之下,人人都是“历史学家”。这让专业的历史知识创作、传播和接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学者如何创作,历史专业如何发展,“电子化”的历史有什么优势和危害,本书给出了见解。
同情、恐惧、焦虑、羡慕嫉妒恨、自恋……本书借助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的视角,思考我们时代的情感文化,并以情感为视角反思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更好地行动。
本书是对多位985学子的田野调查,从原生家庭、大学前的教育经历、大学后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真实地展现了985高校学生在名校光环之下的压力、困惑与焦虑,分析了这些普遍问题背后的成因。
《硅与算法的奇迹:电子游戏背后的科技史》
王亚晖 著
本书是一部讲述电子游戏发展背后的科技进化的人文科普作品。全书通过探索游戏机硬件的革新与游戏软件的迭代,揭示20世纪中叶以来电子游戏在每个关键发展节点的技术升级,以及游戏制作者突破自我的创新驱动,是如何一步步推动芯片和算法等科技的发展,从而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
《士兵与国王:偷渡世界的生存与希望》
[美]杰森·德莱昂 著
本书是一部记录美墨边境偷渡世界中的走私犯的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美国人类学教授杰森·德莱昂花了七年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还原出一个个情感鲜活的人物,他们有情有义,会为爱私奔为亲情而牺牲,也会为生计使用暴力和欺诈,呈现了他们以此为生但别无选择的境遇和命运,以及渴望逃离的内心挣扎。
《纸上谈爱:情书里的父母爱情》
张冲波、骆淑景 著
本书以一对60后恋人的鸿雁传书,书写了父母辈既纯朴又不失浪漫的真挚爱情故事,信里有80年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文学的繁荣、诗歌的流行,和车马慢的“纸上爱情”。
本书将“帝国和族群”作为核心议题,以美国独立革命、奥斯曼帝国、南非班图斯坦、北爱尔兰独立运动等十四个具体案例入手,详细分析并阐释了近代帝国的消亡、民族政策的效果、分离主义、族群叛乱与镇压方略、种族清洗与灭绝、族群制度设计等话题。
《学海:19世纪广州的流动性与身份认同》
[美]麦哲维 著
沈正邦 译
学海堂是清代很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位于广州,改变了广州的精英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背景相映。本书通过考察学海堂的影响力、文化学术各派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与地理上的认同现象,来展示十九世纪早期与中叶广州的社会文化景观和地方文化政治状况。
《跳动的心》
[法]蒂菲娜·里维埃尔 著
马雅 译
本书是一部以怀孕和亲密关系为主题的图像小说。当克蕾奥和西里尔决定要孕育一个新生命时,他们的小世界仿佛成了世界的焦点:家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进来,医疗专业人员也严阵以待,而他们自己仿佛在多重身份中不断切换。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无法回头的旅程。尽管自人类出现以来,这样的奇妙冒险已经上演了超过1070亿次,但对于克蕾奥和西里尔而言,这将是他们人生中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本书以一个中国中部小村庄“赤土”村的历史变迁为切口,具体而微地记述了赤土在过去40年里的变迁,记叙村庄社会发展和村人生活方式如万花筒般的戏剧性转变,以及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
中国古诗如何在西方翻译与传播,进而影响世界?在译介和推广过程中,翻译家们各自为战,不断交锋,又相互影响,群策群力,让中国古诗焕发光彩,也阴差阳错地造就一些迷人的谜题。
我是我?我是女儿、妻子、母亲?这是现代女性的生活群像,她们身处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建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职业追求、母职劳作和家庭奉献的时间洪流中,或深陷困境,或与自己和解。
本书是一部关于返乡青年在经营朴门农场中找寻自我、获取成长的非虚构作品。因厌倦在水泥森林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疲态,他们选择回归故乡,十年躬耕山野,试图从泥土中重觅信心和力量,然而现实却并不如原本想象中那般田园牧歌……
《少与多:迪特·拉姆斯的设计》
[德]植木-波莱·敬子、[德]克劳斯·克伦普 编著本书是一部展现德国著名工业设计师迪特·拉姆斯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艺术评论集。迪特·拉姆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其对设计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刻洞见,不仅启发了几代经典产品设计师风格语言的形成,也塑造了大众对于产品设计领域的基本理解。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和老行当六个传统文化符号,通过翔实的史料细节、大量图片资料,讲述每套邮票的背后的故事,带领读者在方寸之间,追寻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学。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15285546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