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可能是一个小便池,是一张乱糟糟的床或是一本无人可识的天书,它们以颠覆性的外在形态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同时承载着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观察与对世界所持的观点。
《泉》,杜尚
《My Bed》,翠西·艾敏
实验动画,也正是无法归类的动画影像的集合。
在
“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
中,我们对中国动画一路寻根溯源,看到了水墨动画,定格偶动画,剪纸动画,二维手绘动画……
当我们绕开这些严密细致的分类后,在不息复新生单元遇见的实验动画,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空,两代创作者,他们拥有独特的灵魂,并且以这样的灵魂去行动,用最具想象力的媒介探索创新,以此承载
他们对世界的人文思考或是难以言说的隐秘情绪,也为我们清晰了历史与当下。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不息复新生”单元展览现场
来自上美影的《安宁》与《漠风》便让我们看到了动画艺术家如何通过意识流的画面对历史与战争进行反思,它们也
以更具现代性的视听语言丰满了动画“中国学派”的时代定义。
《安宁》是一部思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于80年代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片中的东京股票交易所等符号在画面上一闪而过,犹如大脑中的闪念,给人以一种过渡时代的冲击感与挣扎感——在安逸过后的崭新时代,人们在挣扎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安宁。
《安宁》片段,影片曾于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展映
两位导演对画面的构建不拘泥于真实,而是着重于形式主义的表现与想象,让这些符号更有虚幻的哲学含义,让观众能够同时用情感与理性进行多维度解读,进行第二次创造。也因此,我们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在影片中重新思考安宁与挣扎的辩证关系。
《安宁》剧照
影片的音乐设计也独具风格,代表中式的唢呐与代表西方的长笛交相呼应,呈现出东西方碰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完美推动了影片的整体节奏。
为该片进行音乐设计的金复载老师,也曾来到”超时空对话“艺术展现场,为我们分享了他对动画音乐的理解。
《安宁》具有强烈的先锋实验精神,而它的创作过程,也同样十分大胆。
1988年11月,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于上海举行,刚刚进入上美影的胡甜导演与彼时还尚未毕业的许宙的导演决定创作这部实验动画,用于参加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
在炎热的夏天里,两位导演逐帧手绘了动画的全部画面。胡甜导演回忆道:“当时我们在屋子里,许宙赤着膊,我们一张一张的画,风扇也不敢开太大,因为会把手稿吹散。最后我抱着一米多高的原画手稿去了严定宪厂长的办公室,严定宪厂长很震惊,同时也很支持我们,帮助我们顺利完成了这部作品。”
《安宁》片段
最终《安宁》也成为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中响应“现代动画艺术语言”国际思潮的优秀代表,它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它在如今的“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依然是引人注目的焦点。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安宁》展墙
《漠风》是已故动画艺术家阎善春先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生涯的最佳写照,这部前卫深沉的实验动画,来源于阎善春导演机缘巧合下看到的一篇文章。
《漠风》海报,影片曾于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展映
1987年,阎善春导演在《报刊文摘》上看到一段报道,其中讲述了:在在大西北沙漠里,我军战士为执行清扫原子弹试验场地任务时,来到茫茫无人烟的沙漠腹地,发现一架国民党飞机及机中早已被风干了的几具木乃伊。
《漠风》剧照
阎善春导演觉得这段报道中有“一组造型”是带有一种历史感的东西,这组造型将时空搅碎,这搅碎的时空直扑人心,唤起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许多联想。这种联想来自几具沙漠中静躺了不知多少年的木乃伊,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在这无言的形象里似乎可以说尽人间一切的感觉。这类形体、时空转换强烈的题材非常适合发挥动画变幻无际的优势。
《漠风》剧照
于是,在本片中,阎善春先生进行了动画工艺的探索与创新,以实现画面的做旧感与历史感。他用一种特殊的油性黑炭笔直接在透明的赛璐珞上作画,用特种铅笔画出明暗,体现强烈的黑白灰反差,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幅幅石版画或强烈的炭笔素描,既有层次又有造型,打破了单一的动画旧形式。再在背面上色,追求现代版画和油画的感觉。在总体的艺术意象语言上,阎善春先生吸收了当代新中国画的造型风尚,使影片画面充满绘画性,颇具实验气息与现代性。
《漠风》剧照
而影片的情感基调也异常沉重,时而深沉、时而激荡……与以往动画作品的主题迥然不同。
古堡、战场、厮杀、血肉横飞、残阳如血…在古战场中浴血厮杀的战士们,亡魂久久不能安眠,即便已是干尸,依然盘旋于漠风之中拼个你死我活,寥寥几笔,将艺术家的原始冲动与对战争的深思全部泄泼在影片之中。它是生命、是冲动、是混沌的能量块,是先锋激进的实验动画,无疑也是动画观念的一次突破。
《漠风》片段
上美影的两部实验动画,在今天看来仍然颇具先锋姿态,它们所探讨的主题,虽然发端于老艺术家们所处的时代,却因其深刻内涵,在当下依然能给予我们新的思考与价值。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漠风》展墙
时间来到21世纪,当代艺术与实验动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验艺术和动画的互动成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手段。HiShorts! 自成立以来每年的实验单元也收纳了大量的动画作品。不仅是青年艺术家们将动画作为表现形式之一,很多动画导演也借鉴了当代艺术的形式。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不息复新生”单元展览现场
在“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来自HiShorts!的青年导演们将创新精神传承延续,他们继续从时代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并借助实验影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不息复新生”单元展览现场
杨华胥导演《骨世》便让在其中窥见了当代艺术与实验动画的紧密关联与作者对自我及社会的深入思考。
《骨世》海报,影片曾于“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展映
《骨世》是一部意识流二维实验动画,
2022年,导演杨华胥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了日本艺术家玉川真吾的动画短片《蛹梦》,并被《蛹梦》以无剧情、意识流的方式来表现作者个人价值观的这一创作方式所深深的吸引,于是萌生了基于个人的生活环境、想法意识来创作一部动画短片的想法。
《蛹梦》剧照
《骨世》创作于特殊时期,片名中的“骨”代表死亡,颓废与衰败,也代表着框架,秩序和本质,与城市的特点十分相近。“世”代表着城市、社会与世界。短片没有明确的剧情,而是通过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的镜头画面来隐喻一些城市社会的问题和作者个人对于自我、城市以及社会的情绪和看法。正如导演所说:
“动画的创作过程,也是我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骨世》片段
在艺术风格上,作者因为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日本画家石田彻也的作品,所以选择了用广泛存在于石田彻也的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的思路来构成画面。
石田彻也绘画作品
《骨世》剧照
著名当代艺术家龚旭在9.31日举办的
“超时空对话”「形具神韵生」单元特别活动
中也对《骨世》中超现实主义的城市景观做出了精彩评论:
“影片虽然没有具体呈现弄堂红砖等传统城市元素,但导演用超现实主义的符合与城市景观表达了他对周遭环境与所处城市的深刻洞察。”
职业艺术家 、回力品牌艺术项目总监龚旭于“超时空对话”艺术展活动现场
进入大学后,导演受到了法国漫画家莫比斯和日本动画短片《怪化猫》的影响,所以选择了用勾线平涂这样一种偏平面装饰性的方式来绘制画面。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骨世》场景设计
在角色设计方面,导演的创作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雷内·玛格丽特的作品,将现实人物进行切割和重组,以达到一种基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骨世》角色设计
不息复新生单元中的另一部实验短片《当星火殆尽》,则让我们在后摇音乐与实验影像的交融中,看到了创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当星火殆尽》展区
“如扁柏与铁杉会激烈地吸引雷电打死自己,引发大火。一株孤独树的求死意念太强,牵连森林。”本实验短片与后摇乐队野岸刊合作,以《当星火殆尽》这首歌为音乐背景,通过画面呈现出部分生命个体想要自我灭亡时内心繁复的争执与决裂。
《当星火殆尽》海报,影片曾于“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展映
影片通过强化视觉张力,展示出生物在自尽时的内心挣扎和生存冲突,引导观众探讨自我毁灭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在生命的边缘,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从而引发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状态的思考。
“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HiShorts! 动画艺术展现场的《当星火殆尽》概念设计
导演范晓嫒向我们阐述道:“飞蛾的挣扎与束缚,象征了内心深处的自救与绝望,而最终的决裂画面则表露了追求终极解脱的决心。“
《当星火殆尽》片段
“水的轻缓急湍柔韧与变幻,如同思想的流动与深邃,既能滋养万物,使生命得以延续,又能在其无边的力量中吞噬一切,带来终结。在这种双重性中,水代表思想展现了存在的复杂与微妙,既是创造的源泉也是毁灭的力量,隐喻着生命在生死、创造与毁灭之间的永恒平衡与循环。”
《当星火殆尽》片段
在
“超时空对话”动画艺术展的超时空高校季“关于生命的虚拟”论坛活动中,导演
范晓嫒也来到展览现场,当有观众问到她如何在作品中平衡个体表达与受众的接受度时,范晓嫒导演的回答也为我们更加清晰了实验影像的特征:
“我认为自己的影像风格不太能被大众接受,所以创作《当星火殆尽》时,只是单纯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是撕开自己的伤口,反复并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只是尽可能地将一种现象呈现给观众,当观众看到时,希望他们更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过往的经历与影片建立全新的连接,让影片展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范晓嫒于“超时空对话”动画艺术展超时空高校季“关于生命的虚拟”论坛活动现场
在这些来自HiShorts!的实验影像中,青年创作者们最隐秘的真情流露朝我们奔涌袭来,它们或许是最具个体性的生命体验,却也来自于我们共同所处世界中被常人忽略或是尚未察觉的某个部分,与创作者在同一时代生活的我们与这些作品息息相关,他们发出的生命之音也将于未来产生回响。
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鲍栋在9月6日举办的
“超时空对话” 之 “上海青年艺术力量”主题论坛
中所说:
“青年创作者的创新精神是让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生生不息不断延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