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斗之光
我是来自高空的光,发光自己,完满自我,光亮万物。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终于找到答案了!deepseek凭啥能给出这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斗之光

67山水田园,诗意人生——盛唐山水田园诗与王维

北斗之光  · 简书  · 架构  · 2017-11-29 17:06

正文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盛唐文学的主体是诗歌,构成诗歌的两大诗派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两大诗人分别与李白和杜甫,他们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我这篇文章,开始谈的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

01 山水田园诗派

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期,东晋末年,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所以这两个人物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了。

那么,到了盛唐时期,有一批作家,他们有着比较长时间隐居的经历,但是他们同时又怀着建功立业的抱负,他们的诗中常常体现出这两种思想的矛盾,这么一批诗人,他们彼此之间,往来颇多,同时,他们又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互相写诗唱和,诗风较为接近,所以人们称他们为 山水田园诗派

这个诗派,以 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

02 为什么在盛唐时期,会产生一个山水田园诗派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流派的产生,都有 当时特定的社会原因,和文学自身的原因

那么,从社会原因来看,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庶,文人士大夫有足够的条件隐居漫游各地,他们或生活于农村,优游林下,寄情山水。

古人的“漫游”不大同于我们今天的旅游,今天的旅游主要是休闲娱乐休息,而唐代文人的漫游,他们的第一目的是为将来的做官做准备,也就是人们常叫的 宦游

他们的目的是交结名流、登师访友、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当然,同时也增长阅历、开阔胸襟、博大情怀,为将来自己的官场生活,铺垫好道路。

这样他们游历于名川大山,忘情溪水,这些人生活动特别对于他们写诗,写山水诗,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

第二个社会原因就是,佛、道思想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官方同时提倡。不少文人受佛、道出世思想影响,喜欢清净,爱好自然,不愿束缚,这样就有些人不愿意做官,而且这些人一般家里也有点钱,所以他们是有条件过这种隐居的生活。

第三个社会原因,当然还有社会风气的影响。

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由隐入仕的社会风气。一些文人为了早日做官,于是他先当隐士,先在民间出名,等小有名气后,再闹大知名度以待朝廷征召,这种被视为“终南捷径”的社会习尚,大大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唐代人要想做官,有三条道路,一条是走科举的道路,当然这竞争很激烈。

当然还有第二类人,那就是士族制度的残余,一定级别的官员他们的子弟,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而一般的中小知识分子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第三条路呢,就是皇帝征召,皇帝为了表明时局清明,表明自己是圣君,经常呢,让大臣们给皇帝推荐人,这样呢,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在野之士于是被推荐被朝廷征召,这种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当然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也被很多的文人所看好。

03 什么是终南捷径?

所以有一些文人为了早做官,为了做大官,可以不考科举,先当隐士,投诗献文,交结名流,闹大知名度后,由这些官员来引荐自己,有一个典故叫“终南捷径”。

也就是说,在唐代如果你隐居在深山老林,太远了,也没人知道,达不到吸引人的目的,所以如果要“隐居”,最好隐居到长安城南的著名风景区“终南山”,这个地方经常有达官显贵到这里来,这些隐士就可以向他们投石问路。

达观显贵们一看,“哟,不得了,牛人啊,诗文写得不错哟”,于是他们就会向朝廷推荐,这样呢,这些“隐士”他们就名正言顺的,非常荣耀的入朝做官了。

当时有一个人叫卢藏用在终南山隐居,后来被征召做了大官华门侍郎,他的朋友著名道士有一个叫司马承祯的,到京城来看卢藏用,临别的时候,这个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讲,说“此中大有佳境”,这终南山里奥妙可多了,司马承祯当然心领神会了,就一语道破,说:“以予观之,世宦之捷径尔”。

就是,以我看来,终南山的奥妙,就是做官的捷径。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捷径”,也就是说当隐士,是做官的一个敲门砖。在这样一种风气的影响下,使得人通过隐居生活、隐居田园、隐居山林啊,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然后以待朝廷征召。

这种被视为“终南捷径”的社会习俗,对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吸引力还是大大的,这从客观上也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04 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当然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

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魏晋时期出现完整的山水田园诗,像曹操的《观沧海》。

东晋末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朝刘宋时期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从此,山水诗牢固占领诗坛;隋朝之际的王绩也写了很多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张九龄“首创清淡诗派”,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的繁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05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

成就之一,山水和田园诗紧密结合,这样就大大的丰富了山水诗歌的意境。

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而不像陶谢时代,田园是田园,山水是山水,分得比较清,而在盛唐这是一种合流的趋势。

成就之二,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这是一种诗意与画境的一种结合。

陶渊明比较重神韵,而比较少客观的细致描摹,而谢灵运呢,是比较重视形似,而不太重视神似。

那么到了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吸收了两家之长,既有精彩的客观景物的描写,也有丰富的主观情志,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诗情画意。

这样两个结合,就对前代山水田园诗加以继承发展,扬长避短。

06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维和孟浩然

就年龄来说,孟浩然要比王维年龄大一些,但是就成就来说,王维要比孟浩然高。

所以,我将王维放在孟浩然前面,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

先简单的说一下,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701—761),字 摩诘 (他的名字很怪,这是佛祖也是一部佛经的名字,一看名字就知道他和佛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原祁人,现在山西祁县。

少有才名,棋琴书画,无所不晓。

他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是他十六七岁时写的,这确实是才华横溢,他二十一岁一举考中进士,因为他精通音乐,当时在太乐府工作,因为当时的文人表演皇室之舞,犯了忌讳,他也受到牵连,被贬官,于是他做了冀州的司徒参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此后又差不多十来年,做过一些地方官,也曾经隐居过,到了三十四的时候,得到当时名相张九龄的提携,调到京城,做了右史御,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等,还曾经两次出使到边塞去。

不过,他的个人生活也是悠然的,他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上班当官,下班做隐士。在终南山还修了别墅,和朋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盘腿打坐,吃斋念佛,生活悠然。

后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之夭夭,王维没有来得及跟随他到腹地去,但是被安禄山强行接受了委状,但是王维呢,还是有一点民族气节的,不给安禄山好好干事,装病,同时也写诗表现心向大唐。

但是,等到安禄山失败之后,凡是给安禄山做过伪官的,都是汉奸,一律治罪,王维当然也在治罪之列,但是因为他写过对唐王朝的怀念之诗,所以重轻发落,降为小官。

经过安史之乱被贬之后,王唯的政治热情已经大为减退了,但是,唐朝可能人才紧缺,他又升官了,最后做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

07王维的政治思想,以四十岁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期。

他的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儒家思想占主导,写下不少边塞和涉及时政的诗作,风格热烈、豪放。

但,后期政治热情减退,佛教思想占主导,“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借以排遣苦闷。

这体现了王维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别,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政治上的浮沉,二是与他向佛思想的转变有关系,第三点,他作为音乐家和画家,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学习阅读王维的作品时,要考虑到这三方面的因素。

08 王维的诗歌

第二个问题,谈一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诗歌有边塞诗,送别诗,爱情诗等都有,但是呢,以他的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这是与其政治际遇、佛家思想、精通音乐书画有关。其诗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第一是充满生机和生活气息的山水田园诗。

(1)、以风格优美为主,比如像大家熟悉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后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秋天,傍晚,雨后,山间,这种优美的自然景物,和人事活动。这首诗形象生动,画面明丽,意境优美,是一幅和谐的农村风俗画。

(2)属于风格壮美的山水诗,如《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写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为历来文人游子所传诵。

(3)写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诗,如《谓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很准确的捕捉住了景物的特点,生动有味,给我们描绘出一幅非常精彩的,田园牧歌的画卷,乡土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调,扑面而来。

对于自然,对于田园,对于生活,油然而生的一种热爱,和心灵的栖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维的政治热情更加的衰退,而一些生活热情也大大的减退了,这时候,佛家思想就占据了主导。

第二个特点是, 在这样思想的主导下,他晚年写了不少充满禅意,不见人间烟火的山水田园诗。

《终南别业》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酬张少府》之“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用佛禅来体会自然美的感受,体现出融入自然,身景物化,这样的一种的所谓的 禅机

《鸟鸣涧》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些诗,自生自灭,自开自落,寂静无为,虚幻无常,充满着无意识的身外无物之意。

这样的诗,确实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人们常讲王维所谓的禅机禅意,其实就是讲的是这类诗。

09 王维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风格不同,内容也不同,但是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

苏轼曾评王维之诗,说“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在一篇文章中,苏轼讲到,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他这样讲了以后,就成了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定型。也就是说,这不仅体现了他高度的文学修养,而且体现了他高超的绘画艺术和音乐修养。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别于陶谢,而是取二人之长,完成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

他善于着色调配,经营位置,结构画面。什么景物,什么颜色,摆在什么位置,他都是经过一番苦心的构思。

比如他很多的诗句,像《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别业》、《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汉江临泛》、《山居秋暝》、《使至塞上》均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诗、画、乐有机结合。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

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

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用画家的眼光,真正沟通了诗、画,构成一幅幅山水田园的生动画图,情景交融,趣味横生,且具有写意画的高远意境。

其语言清丽自然,语简意深,颇得陶诗“清腴”之特色。

10 王维的边塞诗

王维曾经有两次到边地去劳军,他也写了很多气势雄浑的边塞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的边塞诗《陇西行》、《燕支行》、《从军行》、《陇头吟》、《老将行》、《少年行》、《使至塞上》、《观猎》等。多用七言歌行体,笔意酣畅、意境雄浑、音调铿锵,颇具盛唐气象。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燕支行》: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陇头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