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3日,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讲出了这句后世广为传颂的教育名言。梅先生治校十七年,被清华学子誉为
“永远的校长”
。
就在1907年12月3日,也就是梅贻琦就任清华校长的24年之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年度咨文里,首次提出以庚子赔款援助中国教育事业。根据《辛丑条约》,中国应付赔款为美元2444万778元8角1分,提议通过后,美国从1909年1月1日起实行“退款”,把尚未赔付的资金1078万5286元1角2分陆续存入美国花旗银行的账户,准许清廷在美方监督之下拨用资金。清廷利用这笔资金筹建了清华学堂,是为清华大学之前身。这笔资金还被用来选拔赴美留学生,梅贻琦正是首批庚款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关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退款之功,胡适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记》一文中写道:
西历千九百零七年十二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君咨文议院,中有一节论赔款善后事宜,其言曰:当日政府之初意,本欲俟各种损失清偿之后,即以盈余之数交还中国,以为友谊之证,云云。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议之肇端。罗氏又云:此邦[美国]宜竭力助中国之教育发达,使此地大人众之帝国,能振拔以适于今日之竞争世界,即如招致中国学生来此邦留学高等教育,亦达此目的之一法也。据此则赔款遣学生,其议实创自罗氏也。
不过,促成退款远非总统一人之力,有两位幕后英雄值得一提:传教士明恩溥与驻美公使梁诚。
提及“明恩溥”,人们可能会有些陌生,但熟读鲁迅著作的人,一定会记得阿瑟·史密斯这个名字。明恩溥就是阿瑟·史密斯,鲁迅强烈推荐同胞阅读他的名著《中国人的气质》:“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明恩溥在书中直接且犀利地白描了中国人的形象,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也正是他,在1906年面见美国政要的宴会上两度发表慷慨激昂的餐后演讲,力主退回庚子赔款,巩固两国友谊。他的热情打动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事情随之发生变化。
作为驻外使节,梁诚针对庚子赔款的交涉更早。20世纪初抵制美货运动过后,美国高层担心对华贸易的前景,出身于留美幼童的梁诚1905年借机劝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中国财政支绌,贵大臣所深知,现筹赔款已穷罗掘,一概还金,势须加增租税,民间艰于负荷,仇洋之念益张,大局或有动摇,祸患何勘设想。”
当时,英法等国都在考虑退回部分赔款,用于推动留学事务,美国因“索取过多,不合道德”而流露出退还之意,梁诚趁热打铁,收集了不少文件资料,将其编录成册,以此游说自己结识的美国外交部官员,终于同明恩溥一道促成了退款提议。
对此,1921年《清华周刊》纪念号给予高度评价:“退还赔款一件,既非我国政府的起意,也非美国政府的自动。我们要推求本校第一的功人,还应该感谢促成此事美前外交总长海约翰和当日外务部之中堂尚书,劝令美国减收赔款及主张办学以兴起美人之观感的驻美梁前公使。”
1909年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之际,同样是留美幼童出身的唐国安奉命选拔庚款留学生,名单中不仅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等大家,也不乏近代各个学科的领路人,譬如数学的胡明复、姜立夫、江泽涵,物理学的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化学的杨石先、侯德榜、庄长恭、孙承愕,生物学的秉志、胡先辅、钱崇澍,建筑学的茅以升、梁思成,以及气象学的竺可桢。辛亥革命爆发后,留学计划搁浅,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唐国安成为第一任校长。
清华学子研讨问题(左二周培源,左三孙立人,
右侧
戴
眼镜者为梁思成)
依照章程,清华办学宗旨为“培植全材,增进国力”,方针为“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由于初期属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制也与众不同,更贴近美国学制,“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年计”。
不久以后,清华就不再满足于留美预备学校的角色,因唐国安病逝而接任校长职务的周诒春提出了长远规划。他先是兴建了并称“清华早期四大建筑”的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又面向全国招收人才,向女学生敞开清华大门,还将高等科取消,转设大学。